首页 百科知识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具体规律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具体规律

时间:2023-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需要驱动律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需要是进行接受过程的动力的规律。竞争协同律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整体统一性和个体差异性,通过竞争和协同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演化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处于一种开放的动态运行中,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同。

(二)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具体规律

具体规律是指基本规律的具体展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中的具体规律主要包括以下三条:

1.需要驱动律。需要驱动律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需要是进行接受过程的动力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作为现实的具体的人,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需要,正是这些需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展开。“需要(need)是指生命物体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必须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而产生的一种摄取状态。这种状态,一方面表示了生命物体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和需求,另一方面也表达了生命物体对周围事物具有作出有选择的反应的能力,以及获取和享用一定对象的生理机能。如果从生理上讲需要就是欲望(desire),那么反映在心理上,需要就是希望、愿望(wish)和要求(want)。这是生命物体为了自我保存和自我更新而进行的各种积极活动的客观根据和内在动因。”[16]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源于需要,也终结于需要,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满足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个人需要,才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最终得以接受。

由于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所以人的需要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概括地说,人的需要主要包括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需要决定了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实现手段和实现途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是一种合目的性的选择活动,这种选择说到底是由需要决定的。当自我通过选择获得了一定的需要并得到满足之后,便会产生新的需要,当新的需要满足后,又会有更新的需要在等待着我们选择。需要的层次性决定了接受的层次性。实践证明,需要越强烈,接受活动就越具有内在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具有强烈的指向性和冲动性,它能够改变或重新确定接受的对象,选择接受方法,提出和设定接受目的,推动接受过程的进行。

2.竞争协同律。竞争协同律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整体统一性和个体差异性,通过竞争和协同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演化发展。竞争是系统演化的创造性因素,协同是系统演化确定性、目的性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处于一种开放的动态运行中,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同。只有诸要素之间保持了空间上的一致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然而,由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复杂性,各要素之间,尤其是主导思想与受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受导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由于矛盾是对立性与同一性的统一,对立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也是一个不同要素之间的博弈过程,不同要素之间力量的大小、性质、作用方向的异同等,都会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效果。一般来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面对同样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时候,主导思想的强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素质的高低,就成为制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我们说,实现各要素之间时空上的横向或纵向协同,对于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效果至关重要。但是,这种协同,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主导下的协同。因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不同于自然系统,是有着很强目的性、方向性的社会系统,只有保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主导下的要素协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才能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中扮演好主导者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角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也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不然的话,各要素之间保持着无序的竞争,系统整体的力量可能会出现不统一,要素之间力量的对比若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则接受效果必定很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效率就相对较低。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要在多个方面加强、提高自己:一是加强、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二是加强、提高自己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导的业务水平;三是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以使自己在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在“力量”对比上占有优势,从而保持自己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中竞争协同的优势。

3.能动受导律。所谓能动受导律,就是受导思想在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矛盾运动中,其活载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接受是一种能动的接受,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的主导下,处于客观上的受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接受是一种能动的活动。

一方面,受导思想和作为活载体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是作为对象存在的,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认识的对象,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用的对象,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中是接受活动的切入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及其受导思想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社会制约性对接受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通过社会导向,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接受系统和接受能力,从而左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接受方向;二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失范现象进行调整和规范,进而调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接受过程。

另一方面,作为受导思想活载体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具有自己独特的实践经历、知识结构、思想修养、价值取向、人格倾向以及行为习惯,是作为独立的主体人的身份出现的,其在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进行思想对接、思想交流、思想沟通时,是对等的,有自己独立的选择和判断能力。他们可以选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所传导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提出和设定自身特定的接受目的,整合内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信息,外化为思想政治品德行为与习惯自觉地加以反馈。在前接受阶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通过思想互识、思想互动,体现出主动性、能动性、主体性;在接受的后两个阶段,其能动性表现得更为明显。

从整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来看,受导性制约着能动性,规定着能动性的展开;同时受导性又是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能动性来支持,离开了一定程度的能动,受导性就无法具有效力。能动性更多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自主要求,受导性更多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所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是受导与能动的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