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压力因应机理
压力,从物理学意义上来说,是指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若从社会生活角度来讲,则是指客观外在环境对人所施加的强制性力量。在所有压力中,有一部分可以变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动力。我们在此所研究的压力,不包括转化为动力的那一部分,也就是那些强加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外在力量,迫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不得不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因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这种外在压力是来自外在世界的强制性行为,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必须履行的义务、受到的批评与惩罚、社会舆论和来自一定组织或群体的压力。这些外在压力要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无论主观上愿意与否,只要处在某一群体和组织中,就必须接受相应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导、思想规范和行为约束。压力是一个矢量,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就其来源的方向来看,主要有横向压力和纵向压力。所谓横向压力,是指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处于同一群体、同样地位的各个社会生活成员,形成了一种约定的、既成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一种既定的事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要想融入该群体,就必须接受这个群体的核心价值观念。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说,由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统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某个体或群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要想融入社会,就必须接受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横向压力是借助于舆论的力量,主要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需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自身进行权衡利弊,如果不接受,就融入不了所在群体的主流。所谓纵向压力,是指从上到下强制要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的力量。所谓从上到下,是指来自于社会或组织领导、上级、管理层,来自于学校、老师,来自于家长、前辈等各种“强势因素”的力量,要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必须无选择、无条件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种压力很重要的是借助于权威的力量,借助于社会强势力量的作用而形成的强制性压力。不管是横向压力,还是纵向压力,都是借助于外在的影响,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发自内心的驱动,这种因素影响下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往往带有不稳定性,属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中的依从性接受方式,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方式中的最低层次,还需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引导其向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性接受和信仰性接受发展。关于依从性接受、认同性接受和信仰性接受,我们将在第六章“马克思主义以上形态接受方式研究”中展开,在此不再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