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自然景观的基本范型(上)
在所有的景观中,惟有自然景观具有独立性,因为自然是环境的基础。在地球上的所有景观中,没有哪种景观有自然景观那样生动,那样雄伟,那样丰富,那样多变。自然环境是基础环境,所有的环境都筑基于其上。不仅如此,自然还是人类之母,人类之师,所有人工景观创造的灵感和摹本都来自于自然,所有的人工景观都以不同的意义依托着自然景观,或作背景,或作骨架,或作灵魂,或作陪衬。所以,我们可以说,自然景观是基本的景观。
自然景观就它的产生来说,有的纯为自然创造的景观,也有人工创造的景观,如农作物。就景观与人的生活方式发生的关系来说,自然景观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非人居环境中的自然景观。非人居环境,不是说人不能居住,而是说因为它不能很好地承担人居所需要的多方面的功能,因而不被人选择为聚居的场所,但它仍然有重要功能,如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审美功能等。
非人居的自然景观为野外的山水,它的成为景观主要是对旅行者而言。自然景观中的佼佼者则成为风景胜地。湖南的张家界原本是林场,20世纪80年代,有画家来此写生,发现此地风景奇美,宣扬出去,好奇者越来越多,遂开辟为森林公园,现成为著名的自然风景区。相比于一般的野外自然景观,风景区的风景以景点集中、景观奇异取胜。中国的自然风景区原本以自然景观取胜,后因与人的活动发生关系,则成为历史名胜。中国的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蒿山,不仅以其奇异的风景,也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成为名山。
自然景观是复合性景观,它是由许多自然物构成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创造着景观的美。自然景观是立体的、三维的,是空间的存在,同时也是四维的,是时间的存在。作为空间的存在,自然物与人共有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人与自然进行着思想情感的交流。“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38]美学上讲的移情,就筑基于人的现实的思想与情感。许多让人极为感动的自然景观,就是人当下的移情所致。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修养,也具有不同的情感,即使同一个人,修养一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情感或者情绪时时在变,情感与情绪的不同,也会造成景观的不同。高兴时的山欢水笑,悲伤时的月惨云愁,全是情绪造成的。
自然景观同时也是时间性的存在,作为时间性的存在,它同样与人共同着生命。但单个人的生命与单个的自然物的生命不在同一个周期上,一个人充其量只能活到150岁,而一棵树却可以活上几百年。人与自然物这种生命周期的不一致,使得人从自然物的生命周期上可以感悟到人的生命历史的变迁。大树、古树的价值就这样凸现出来了。正是因为它的生命周期比单个人的生命长得多,它的阅历远远长于单个的人,它不是与一代人,而是与几代人共同着生命,一棵种植在明代陵园的古柏,它就见过明朝几代皇族人士的兴衰。在农村,常可看到枝干摩天、几个人合抱都围不过来的老树,人称风水村。它就是这个村历史的见证人,目睹这棵树,让人遥想先辈创业的艰辛,缅怀已经逝去的亲人,感慨系之。在某种意义上,这棵古树就是这个村庄之精神所系、灵魂所系。
自然界的无机物虽然没有生命,但它们也有历史,它们或动态地存在着,它们的动态变化引起人情绪反应,由此联想到人事沧桑。在无机物构成的自然景观中,最能给人以时间感、历史感的是河流。孔子站在黄河边上,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千古一叹,至今还时时在敲击着我们的心。自然界的无机物,也有相对较为稳定、变化不大的,如山岭。昆仑山终年积雪,白雪皑皑,真是“阅尽人间春色”!它的相对稳定与不变,让人反向联想人事的易变、多变,同样倍增感伤。
如同一切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客体与主体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样,自然景观的形成也离不开这两个方面。但是我们须知,就自然景观而言,客体的性质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原因就在于自然景观所依托的自然物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它一般只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很难根据人们的审美需求变化而变化。虽然人具有超级的想像力,但我们无法将眼前一座平常的土堆想象成风景奇特的黄山。因此,既不是人的生产实践,也不是人的艺术想象,而是自然物自身奠定了自然景观的基本品格。
如果以决定自然景观审美品格的基本要素——自然性为视角,我们可以将自然景观首先区分为大地景观和天象景观,大地景观又可以分为山景、水景、平原景等。动物与植物都要依托山、水等而生存,因此,它们的景观归属于它们生存的环境。天象景观又可以分为星象景观与气象景观。
大地景观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山岭与流水。构成大地骨骼的是山,由山构成山脉,山脉组合成高原。山脉、高原作为景观是相对有限的,因为人的视觉不可能全面把握一条山脉或一处高原,它顶多只能看到山脉或高原之一角。虽然山脉和高原的景观不能等同于单个山岭的相加,但它们的审美价值却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仰仗每座山峰。因此,将山峰景观看做自然景观的范型,是有意义的。
山峰的形状基本上是平地上立起,下大上小,呈金字塔状。这种景观的美学价值首先在于它的坚定性、稳定性。孔子说“仁者乐山”。为什么仁者乐山?大概是山的坚定性有些类似于仁者的原则性。原则,在孔子来说主要是做人的基本原则,那是需要坚守而不能随意改变的。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39]又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40]中国文化传统非常看重人格,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而去,传为千古佳话。唐代诗人李白明确地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陶渊明与李白都是大知识分子,有高尚的情操。普通老百姓需不需要气节呢?也是需要的。刘向的《新序》就记载一位齐国的乞丐宁可饿死也不食带有侮辱性的“嗟来之食”。仁,是中国儒家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内核,仁者是中国人的理想人格,而仁者的首要品格就是坚定的原则操守。这种操守大概只有山才能作为它的形象象征。
其次,山的博大、养育万物的胸怀也许也是孔子联想到“仁者”的一个原因吧!山属于地,地是《周易》中“坤”卦的基本形象,“坤”卦“六二”爻曰:“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直”、“方”、“大”是地的基本形象,它包括山与原,也许,山比原更重要。因为在《周易》看来,“无平不陂”,原只具相对的意义,地面上实际存在的是无数不平的山——大山和小山。“直”、“方”、“大”联系到人,则是人的三种重要品格的概括:正直、端方、博大。《坤·文言传》云:“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整个坤卦的精神,则是《坤·象传》所说:“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这种博大、端方的品格,正是仁者所具有的。
虽然山的这种“比德”属于中国文化传统,但是它却是世界上其他民族所能理解与接受的。除此以外,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将山与神灵联系在一起,山,特别是高大的山,总是神灵聚集的地方。在欧洲,众神居住之地名为奥林匹斯山,奥林匹斯山是西方文化中的圣山,聚集在这座山上的神灵俨然就是一个王国,他们之间的种种故事,演化出虚拟的然而却是活生生的另一人世的情景,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在中国,则有昆仑山。众多天帝、神住在昆仑山上。《淮南子·地形训》云:“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高诱注:太帝,天帝)中国著名的神山还有蓬莱、方丈、瀛洲等。这三神山与昆仑山有些不同,昆仑山上住的神,主要是帝,它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昆仑山的地位同于欧洲的奥林匹斯山,它是中国文化之源。三神山,则属于流,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三神山作为神仙世界,它是虚拟的,实际上不存在,在三神山居住的神仙与人最大的不同就是长生不死。人渴求不死,于是就将三神山当成自己的理想居所,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它。《史记·封禅书》云:“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当然,这种寻找是困难的,李白诗中就说过:“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即使不是神山,一般的山,特别是高耸入云的山,通常也被神化了。那掩映在白云深处的山顶,被人们想象成是仙人的住所,或者是通天的阶梯。山本来就隐藏着许多秘密,又因为与神灵联系在一起,就显得更神秘了。
在中国,山峰景观还有其特殊的意义,那就是跟风水联系在一起,中国古人认为,家族的兴旺与祖辈的葬地有关系,中国古代一般是实行土葬,墓地的地形地貌如何,关系很大,有关这部分的理论,风水学上称之为“峦头法”。“峦头法”中最重要的是看“龙脉”,即看山岭的走向、气势、外观。一般来说,山气葱茏、气势联贯的山岭比较好,被说成“生龙”,如果山岭没有气势,且人为地被中断了,或者说,山上无树,光秃秃的,那就称之为“死龙”或“秃龙”,就不是理想的墓地环境。郭璞《葬经》云:上等的葬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奔,其止若尸”。不仅单座的山气势要好,而且还要讲究主辅,郭璞《葬经》云:“龙怕孤单,故须夹辅。”黄妙应的《博山篇》以树来喻龙:“龙犹树,有大干,有小枝,干长大,枝短小。干为荣,枝为卫。”除此以外,墓地四周山峰的关系也非常重要,总体上要呼应。郭璞(《葬经》)云:“地有四势,气从八方,故葬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服。形势反此,法当破此。”中国古代的阳宅风水基本原理上同于阴宅风水,只是更注重实际生活的需要罢了。一座理想的居住之地,也应是背后有青山为靠,左右有山峰相卫,前面则视野开阔,远处有山岭可望。
山作为审美对象,它的美当然与这些文化意蕴相联系,不管是哲学上的、宗教上的还是别的方面的,不过,山的外在形貌也是它成为人们审美对象的重要原因。从纯审美的角度言之,人们一般对奇峰有着无穷的兴趣。奇峰之奇,在其突破一般山的形状,给人一种视角上的冲击力,一种心理上的新鲜感,一种联想,一种想象,从而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理、探秘心理、思维与想象拓展心理,从而生发出无穷的乐趣。奇峰之奇,大体上分成两类,一类奇峰可以称为肖形峰,它的外形肖似某种动物或人物。在风景区,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类奇峰。像著名的三清山,其山顶有一石峰,酷似一位端坐的女子,人们就发挥想象,将它看成一位神女。在将此景物看成一位神女的时候,它就形成了一种景观,一种具有人文意味的景观,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联想与比喻,此景观才放射出奇异的光辉。肖形的景观具有最大的普遍可接受性、大众性,因而在风景区,导游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尽力将山峰解释成像什么。这种解释的确有它的重要性,受到欢迎,但是,如果过分了,特别是同一比喻反复使用,就会引起游客反感。另一类奇峰则很难说它像某种动物或人物,然而它突破山峰通常的形状,给予人的视觉冲击力十分强烈,也常能造成巨大的美感愉悦。比如,一般的山,形状是下大上小,呈金字塔形,然而张家界的某些山峰则上大下小,呈蘑菇状。这种形状让人产生不稳定感、动感,当然,实际上,它是稳定的,然而正是这种不稳定感、动感,造就了一种奇特的美。
山峰之美不是孤立的,它必须有其他景物与之相伴随。宋代画家郭熙说: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近,无高远则下。……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41]
山岭景观中,树木与森林是主体。本来单一的树木就具有审美的意义,而由众多的树木构成的森林就更具有审美价值了。森林之所以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因为它直接联系着生态与人的生命。我们都知道,水是地球上所有生命之本,在我们已知的星空中,惟有地球具有生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惟有地球拥有丰富的水。水是以多种形态存在着的,森林是水的仓库。森林不仅自身储藏着水,更重要的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当地的气候,影响着雨水,有森林,雨量就丰沛,所以繁茂的热带森林被称为雨林。除此以外,森林是氧气的制造厂,是空气的净化剂,它与生命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人类与其他有机物吸取森林制造的氧气,而森林则吸取着人类与其他有机物呼出的二氧化碳。正是因为森林对生命如此重要,所以森林是地球陆地绝大多数生物的栖息地。人天生地喜爱森林,喜爱森林的颜色——绿色,其根本原因就是人原本来自森林,就是走出森林后,也还依恋着森林,人的生理机制与森林有着不可割舍的天然联系。这种人对森林的血缘性关系和功利性关系,决定着人对森林无条件的、先天的爱,而森林的美也就成为人类普遍认同且无条件喜爱的美。
除了海洋,陆地的自然景观以森林为本。森林景观中,以原始森林最为贵重,其次是原始次森林,再次是人造森林。环境保护从培植森林开始,而环境美化也从培植森林开始。城市是最少树林的地方,因而城市中的树林最为可贵,城市中的一片森林其价值远胜于同样面积的建筑物。美国华盛顿特区市中心区有一片森林,呈半原始状态,游人驱车进入这片森林,只见落叶满地,朽木横陈,空气中弥漫着森林特有的清香,让人格外兴奋。
欧洲的自然环境,我认为最为优越之处是大量的森林。笔者曾访问过北欧的芬兰,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绿色王国。与许多国家的森林只是在山岭上不同,芬兰的森林主要在平原。只要选择一个高地,纵目远眺,就可以看见无边无际的森林。芬兰的森林主要是橡树、雪松、马尾松。橡树的树干特别挺拔、毕直,树身满是灰白与蓝绿相间的花纹,那精神、那气概很像是穿着迷彩服的军人。雪松远望像是一尊高大的三角形的绿塔,近看那下垂的树枝,颇像中国京剧中挥洒的袍袖。马尾松中国多见,芬兰的马尾松似乎没有中国画家特别看重的曲里八拐的虬枝,它直向上伸展,与橡树一样毕直。芬兰的森林几乎看不到枝干盘屈的树木,全都毕直、挺拔,为了争取阳光,它们拼命地往上长,五六层楼高的树很普遍。与高度相比,树干就显得细了。杜甫诗云:“霜皮溜圆四十围,黛色参天三千尺。”将杜甫的诗句移来说此地的树木,倒是很贴切的。正是因为树干挺拔而又细小,颇有几分玉树临风的感觉。辛弃疾有首词咏他的别墅周围的松林之美:“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当我住在芬兰著名的黑诺明宾馆,欣赏宾馆四周一片茂密的森林时,似乎找到了辛弃疾的这种感觉。虽然不是“龙蛇影外,风雨声中”,但那份“爽气”,那份“雍容”,那份“雅健”却是相同的。我曾经在马来西亚的热带丛林中穿行过,那又是另一风味,热带丛林多藤蔓植物,树木从藤蔓中插向天空,森林中不时传来怪异的鸟鸣,也传出叮咚的水声。空气自然是清新的,但清新中也常透出朽木的气息。
森林虽然是大地景观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其实,它也可以看成是复合景观,因为森林中不仅有各种植物,而且有动物及各种无机物,它提供给我们的是充满生机的整体。森林以其复合景观全面作用于我们的视、听、嗅、触、味等各种感官,从而给予我们全面的美感享受。不要说森林,只要有树木,有花草,哪怕只是孤零零的一株,也是景观,也有美的存在。
就景观学来说,水的存在是景观优劣的重要条件。大体上来说,某处自然风景,如果有充足的水,其景观必定是第一流的,这不仅因为水景本就是人类最为喜爱的,而且因为有了充足的水,植被必然良好,整个视野必然绿意盎然;同时,因为有水,动物必然多,从而使整个环境充满蓬勃的生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