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是基点
看一个事物是不是基点,就要看该事物是不是具有基点的属性。那么,基点的属性是什么呢?由于基点的原初含义是指各几何元素之间的联结点,我们可以从该含义解析出基点的属性。我们认为,基点的属性在于承接性和起点性。所谓承接性,是指基点是承接两个事物的联结点;所谓起点性,是指基点是所联结事物中后者的起点。我们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是基点,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具有基点的属性。
第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具有承接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的成果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是以先导的身份出现的,其总是要力争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着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的成果要想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就必须要和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作用。但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发生作用,总是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它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的成果对社会的指导作用,往往是通过“思想掌握群众”的方式实现的。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的成果要想对社会发挥作用,必须首先对其社会成员发挥作用,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的成果要和社会成员发生作用,就必须和社会成员的思想发生对接,就必须有一个承接物,这个承接物可以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的最新成果传导给社会成员。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正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的主导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受导思想发生联结,通过主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导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受导思想,使其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就成了承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的成果与社会成员的物质,具有基点的属性之一——承接性。
第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具有起点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不但具有承接性,而且具有起点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起点性,是指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活动,使社会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的成果后,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的成果发挥指导作用。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活动,就无法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成果与社会发生作用,也就无法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的最新成果成为社会的指导思想,无法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无法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的最新成果深入人心,取得社会大多数成员的普遍承认、普遍接受、普遍支持和普遍尊重,才能使广大社会成员愿意和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在社会生活中开辟新的天地,开始新的征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为起点。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这项社会实践活动,也同时具有基点事物的另一个属性——起点性。
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同时具有基点事物的两个属性,所以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是基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