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三节《卡尔·马克思的〈年手稿〉》的科学

第三节《卡尔·马克思的〈年手稿〉》的科学

时间:2023-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阿尔都塞从三个方面充分揭示出了新版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大意义,“真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这一问题是阿尔都塞该著作的中心,通过介绍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点,进一步昌明阿尔都塞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观点。

第三节 《卡尔·马克思的〈1844年手稿〉》的科学 态度

阿尔都塞的这篇著作完成于1962年12月,虽然篇幅只有9个自然段,8000余字,但它又一次表明了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即不是一味地肯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是以“一分为二”的态度和观点对待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这篇著作通过介绍马克思的1844年政治经济学与哲学手稿,在充分肯定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指出,马克思是一个伟人的同时,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普通人。阿尔都塞认为,这一手稿也仅代表了马克思的前期思想,甚至只是提出了关于政治经济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只是为后来马克思的代表作《资本论》的写作提供了提纲而已。阿尔都塞这种对待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真正科学的态度,因为他历史地、具体地、比较地、现实地对待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出版的重大意义

阿尔都塞从三个方面充分揭示出了新版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大意义,“真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他从历史和比较的角度来说明其意义。

1.手稿的出版,“这是著作界和评论界的大事”

首先,他说,关于马克思的这一手稿,过去曾经有译本,但存在的问题比较多,科学性和可信性不够。这主要表现在法文译本当中,即“法语读者只能通过克斯特出版社的译本(莫里多尔译,《哲学文集》第六卷)阅读《1844年手稿》”。而这个手稿是一个什么样质量的手稿呢?阿尔都塞说,这是一个支离破碎的手稿,“是一个漏洞百出、谬误丛生的节译本”。从实际人们所阅读的情况来看,“凡不得不使用那个节译本的人都有切身的体会,他不能真正作为研究的工具”。其次,阿尔都塞在比较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当前的这一译本才是真正的译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新译本,是以艾·波蒂热利为主的杰作。其一,是他运用了莫斯科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关于这方面研究的最新资料,特别是关于解释和勘误的最新资料;其二,“这个版本的特点是译文严谨细密,编排合理”,“并附有注释”;其三,这一译本具有理论上的可靠性。阿尔都塞认为,从翻译专业的角度讲,一个翻译工作者,不应只是一个单纯的翻译者,而应是不仅能“吃透作者的原意”,而且,还应“熟悉作者生活的观念环境和历史环境”。而艾·波蒂热利的这个译本已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所以,这个译本的出版具有重大意义。

2.手稿的出版,“这在理论界也是件大事”

(1)马克思的这篇著作,在西方理论界理论争论的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阿尔都塞说,从历史事实来看,这一著作一出笼,在理论界就引起了较大反响,开始是以出版人兰茨胡特和迈耶尔为代表,捧场马克思和马克思的这部著作。接着就是“唯灵论、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哲学的捧场”。而他们的出台,“正如人们所能想象的,这些人的思想的出发点同认识马克思,甚至同简单地了解马克思的思想形成过程,都是格格不入的”。阿尔都塞说,他们这些人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著作,是从伦理学、人本学、宗教学的角度认识和展示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关于异化、人道主义、人的社会本质等概念,是对马克思青年时期思想的直观表述;再加之与《资本论》的联系性理解,这部著作是一部近乎完美的著作。阿尔都塞十分肯定地说,这些观点是片面的观点,实际上“从而过分地抬高了《1844年手稿》的理论地位”。因为“他们往往喜欢全盘地肯定马克思”,而且“他们的反应往往与他们的恐惧与急躁成正比”。

(2)应如何看待马克思的这部著作。阿尔都塞说,实际上波蒂热利已给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论,这就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的比较上来认识和对待马克思,要用历史过程研究的方法来对待马克思,这就是“即把手稿当做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看待,它同思想发展的其他各阶段一样,虽然预示着未来的发展,但也确定了一个不可变更的、独特的现在”。这就是,手稿也只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一部著作而已,必然有他的不完满性,而不能把它说成十全十美的著作。事实上,在理论大战中,“既然《1844年手稿》成了战斗的论据、争执的口实和防守的堡垒”,说明它本身就是一部带有一定争议的著作。

(3)这部著作“对马克思主义者具有双重的理论意义”。阿尔都塞说,“因为它不仅关系到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和转变,而且他还给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一个运用和验证其方法的最好机会”。

3.译文也给我们提供了进一步理解这部著作的重要依据

阿尔都塞说:“最后,我还要指出,译文前面有一篇介绍历史和理论背景的重要前言,它不仅使我们能立即抓住主要问题,而且阐明了这些问题的地位和意义。”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点

这一问题是阿尔都塞该著作的中心,通过介绍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点,进一步昌明阿尔都塞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观点。在阿尔都塞眼里,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经济学思想,虽然是对传统经济学家经济学思想的根本否定和批判,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但也不乏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经济学思想。其中,在这一著作中,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与他的经济学思想又是紧密联系的,是其同一整体思想的不同表现形式。

1.手稿是马克思接触了政治经济学的结果

在阿尔都塞看来,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一种无形的、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后果,是革命实践和理论斗争的需要。阿尔都塞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说明。

一是,1842年左右,马克思“‘不得不’就经济问题发表意见”。这就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在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中,出现了1842年的盗窃林木问题和关于书报检查令问题。这两个问题不得不使马克思介入经济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诸如这些问题的研究,马克思看到了问题的要害和实质,盗窃林木问题实质上涉及封建土地所有权问题,书报检查令问题实质上涉及出版和言论的自由问题,涉及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许多根本问题。

二是,马克思是以辩论的形式涉及政治经济学问题,从而不得不对经济学进行研究。事实上,以上两种典型案件和实例,迫使马克思不得不采取辩论的手段来应对社会问题,实现对经济学问题的研究。从马克思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整个活动来看,在同对手和来自各个方面的敌人对峙中,马克思主要使用辩论或批判等武器为主,与对手进行论战。

阿尔都塞说:“总之,他并没有直接触及政治经济学,而只是接触到某种经济政策的某些后果或导致社会冲突的某些经济条件。”马克思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就是一个证明。

三是,从1844年开始,马克思才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阿尔都塞说,这是马克思思想的一个历史性分水岭。正因为如此,阿尔都塞要证明,马克思是正常的活生生的人,马克思可分为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首先是恩格斯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研究,特别是恩格斯对其“天才的描述”,“为马克思开辟了道路”。其次,马克思于1844年2月至5月间,在法国巴黎的一段时间,重点研究了古典经济学,特别是对萨伊、斯卡尔陪克、斯密和李嘉图的经济学思想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但研究的结果,马克思并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根本依据和答案,想要的理论和思想是“悬空的”。这就要求马克思不得不打破过去的经济学思想,来建立自己的,即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思想。

四是,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带有边缘性的特点。虽然马克思早期尽力研究政治经济学,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在欧洲革命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革命的力量还完全没有形成,所有的理论形态还完全没有出笼的情况下,作为正常人的马克思,特别是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恩格斯一样,马克思不得不在政治范围之外去寻找在政治范围之内不可解决的冲突的理由,这就促使他去研究政治经济学”。

2.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根据”

阿尔都塞说,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发现,过去人们和专家所研究的角度及其根据,与他所期望和要求的相差很远,“根据”不是很充分。马克思坚信,要真正研究政治经济学,就必须找到这种根据。那么,根据到底在哪里?根据是什么?这是问题的要害,也是马克思重点要解决的问题。阿尔都塞说,一是,马克思认为,过去的政治经济学只是在研究中“美化”社会矛盾,绕着矛盾走。“马克思何以得出了政治经济学缺乏根据的信念呢?这是因为马克思研究了为政治经济学所承认、记录、接受甚至加以美化的矛盾。”二是,说穿了,这个要害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即在贫富两极差别后所产生的社会根本矛盾。用阿尔都塞的话说,就是马克思“特别是研究了劳动者日益贫困化与现代世界中出现少数人暴富(政治经济学对此表示庆贺)相对立这个矛盾”。阿尔都塞高度评价说:“这就恰好打中了这门论据贫乏但又一味乐观的科学的要害和弱点。”阿尔都塞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抓住了马克思开辟研究政治经济学新天地的关键和根本。他说:“这是政治经济学的耻辱,而马克思正是要通过给政治经济学提供它所缺乏的本原来洗雪这个耻辱,这个本原将既是对政治经济学的澄清又是对它的判决。”

由此可见,对理论研究的突破口,是要找到其主要“根据”;而这个“根据”就是问题的要害,就是根本矛盾;根本矛盾可能只是一个,而次要矛盾可能是一个“群体”;抓住了这个根本矛盾,就等于抓住了一切。阿尔都塞很看好和看重这一点,他的整个思想的主线始终贯穿了这一点。这也是理解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思想研究和对其他问题研究的一个根本依据。

3.手稿中与政治经济学密不可分的马克思的早期哲学思想

阿尔都塞在这篇著作中,在分析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思想的同时,主要以马克思的主要贡献——“异化劳动”理论为主线,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与其政治经济学思想相一致的早期哲学思想。

(1)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总体印象。阿尔都塞说,正如波蒂热利所认为的那样,马克思同政治经济学的“接触”,实际上也是哲学同政治经济学的接触。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有他自己的特点,这就是马克思把哲学建立在“他的全部实践经验和理论经验”基础上的。同时,马克思的哲学理论“是通过同政治经济学的这次接触而得到了修改、纠正和扩展的哲学理论”。但总体来看,早期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开始同样是唯心主义的,这种唯心主义哲学接近于康德和费希特的哲学,未能接近黑格尔的哲学。后来又接近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即“人本学”思想。阿尔都塞之所以这样用引证波蒂热利的观点来说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要再次证明他自己的关于早期的与成熟的马克思的划分观点。

(2)“异化”概念是马克思整个思想特别是其哲学思想的一个关键概念。首先,阿尔都塞说,总的来看,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从“异化”这个关键范畴出发,“思考了政治经济学的矛盾,并通过这一矛盾思考了整个政治经济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范畴,从而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的矛盾”。其次,就“异化”与其相关的一些具体概念的关系来看,“异化”是中心,其他是具体。我们熟悉的“私有制”“资本”“货币”“分工”“劳动者的解放”“人道主义”等,均与“异化”有关系,可以说,他们都是“异化”概念的具体化。再次,正因为有了“异化”及具体相关概念,才有了马克思后来的《资本论》,因为在《资本论》中,到处可以找到上述概念,“我们可以把它们当做《资本论》的先声,《资本论》的草稿,或《资本论》的草图”。但马克思在早期可能只有此设想,“但毕竟还没有完全画好”。在这里,阿尔都塞还是要用《资本论》的雏形和草稿,再次来证明自己关于早期马克思与成熟马克思的划分观点。

(3)手稿企图建立崭新的哲学体系。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在最初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但未能建立科学的哲学理论体系。阿尔都塞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引人入胜的,有不可抗拒的逻辑性,有严肃可靠的辩证法,有宏伟的气势。但在当时,马克思同样未能完成这样的哲学任务,但后来马克思完成了。青年马克思就是这样产生的。

(4)关于“异化劳动”问题。阿尔都塞认为,要建立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还必须认真研究“异化劳动”问题。这就是“必须考察异化劳动这个关键概念的理论地位和理论作用;研究这一概念的范围;承认这一概念确实起到了马克思当时赋予它的作用”。而事实上,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又不得不研究哲学,哪怕是碰碰运气,因为哲学的特点使马克思不得不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反过来研究哲学,最终使马克思不但与他人决裂,也与自己实现彻底决裂。从这个意义上讲,正如阿尔都塞所说:“它赋予了哲学对它的对立面的绝对统治,使哲学获得空前的理论胜利,而这一胜利也是哲学的失败。”马克思的思想也在不断转变和发展。

4.手稿同样是马克思早期的思想

阿尔都塞同样是借助波蒂热利译文中的前言内容,来表达这一观点的。阿尔都塞说,波蒂热利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的探讨和论证最为出色,他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经济概念与《资本论》中的经济概念做了比较,在比较中界定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性质。正如马克思界定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性质一样,只不过是“现象学”而已。阿尔都塞借用波蒂热利的话说,同样,“马克思在这里原封不动地把政治经济学接受了下来,丝毫没有触动政治经济学各个概念的内容和体系。触动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和体系是马克思后来的事情”。阿尔都塞正是赞成波蒂热利的这一观点,一语道破了自己本有的对待马克思的态度和观点,这就是马克思分早期的马克思和成熟的马克思,标志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是其不成熟的思想,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学和哲学思想之中,这部手稿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三、对待马克思要严格区别“政治立场”与“理论立场”的界限

这是阿尔都塞在这篇文章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也是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立场和观点。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立场和观点,阿尔都塞才把马克思视作真正活生生的人,即马克思既是平凡的人,更是伟大的人。视马克思是平凡的人,才有了青年马克思与成熟马克思的区分;说马克思是伟人,不仅是因为马克思是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缔造者和领袖,而且马克思还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家、思想家。在这一原则设立的前提下,阿尔都塞才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有了一个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思维方法。从这个角度讲,阿尔都塞也是十分伟大的。

1.要防止混淆“政治立场”与“理论立场”的界限

阿尔都塞说:“最后,我还补充一点意见。某些人或许对我的这种解释感到困惑,但这是因为他们把马克思思想形成时期的政治立场和理论立场搞混淆了(应该承认,这是我们当代人所难免的,因为他们过去一直不必分清这些不同的作用)。”实际上,这是阿尔都塞看到了过去人们对待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一概而论的根本不足之处。正因为有了以这种“混淆”的观点为前提,人们对待马克思要么是彻底肯定,要么是彻底否定,多数把马克思视为神。这显然是错误的。

2.正确对待马克思的“政治立场”和“理论立场”

阿尔都塞说,马克思的政治立场和理论立场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一方面,马克思是一个政治立场十分坚定的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另一方面,理论的发展有一个过程,理论的成熟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马克思的理论立场是一个历史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才有一个青年马克思时期和成熟马克思时期。

(1)从马克思的政治立场来看。正如波蒂热利所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年)‘标志着马克思已经拥护无产阶级的事业,拥护共产主义’。”另外,“《论犹太人问题》在政治上是一篇主张为共产主义奋斗的文章”。同时,马克思的政治立场在前,理论成熟在后。这正是“先有运动后有理论”的结论在马克思身上的具体表现。阿尔都塞说,在马克思中后期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才真正“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才说明了1843年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质,而马克思参加的这一共产主义运动,早在这些著作产生前,已经独立地成为真正的运动”。

(2)马克思的理论立场。阿尔都塞说,马克思的理论立场,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虽然标志着马克思政治立场方面的成熟,“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唯物主义业已制订”;《论犹太人问题》是一篇政治上已经成熟的好文章,“但同时,这又是一篇‘意识形态’色彩十分浓厚的文章”。同时,总体来看,从理论上讲,马克思的前期著作与马克思的后期著作是无法比拟的,前期理论上不够成熟,后期则真正成熟。“何况,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我们也知道,一个人可以是‘共产主义者’,而不一定是‘马克思主义者’”。

(3)我们要分阶段性地对待马克思。阿尔都塞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强调,我们对待马克思也好,对待马克思主义也好,正确的道路只能是分“阶段”、分“时段”地对待和分析马克思和马克思的思想。他说,为了防止混淆和避免政治的诱惑和难以区分政治立场和理论立场,“我们应该设计出‘另一种方法’来解释马克思思想的形成过程,解释思想的各个‘时期’‘阶段’‘时段’,总之解释他的思想演变过程:即要说明这个过程是一种奇异的辩证法,而手稿显然是这种辩证法中间的一个最奇异的插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马克思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小 结

《卡尔·马克思的〈1844年手稿〉》这篇著作,中心是在介绍马克思的1844年手稿的基础上,重点是要说明“青年马克思”问题。

首先,阿尔都塞充分肯定了马克思1844年手稿的意义。他指出,马克思的这篇手稿,是世界著作界、评论界的大事;是理论界的大事;对马克思主义者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和“实践检验”的双重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其次,阿尔都塞从介绍这篇手稿中得出结论,马克思是人不是神,马克思确实有一个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问题;马克思主义像其他理论一样,有一个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他说,手稿最初是马克思接触政治经济学以后不得已的结果,难免有所被动而不成熟;手稿是马克思和其他理论家在辩论的过程中,不得不对经济学进行研究的产物,难免有所顾忌和不成熟;手稿是马克思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不得不研究的结果,在十分忙碌中写出此稿,难免有所不足;马克思真正研究政治经济学,才是1844年的事,时间仓促而又有限,难免有所欠缺。从理性角度来看,在这篇手稿中,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是很难区分开的,从“异化”“人本”“人道主义”“劳动者的解放”等范畴中,就已经明确地体现了出来。这些原因和条件,就足以证明马克思确实存在一个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的问题。

再次,阿尔都塞从“政治立场”和“理论立场”的区分角度,说明青年马克思问题。阿尔都塞说,我们应把马克思的“政治立场”和“理论立场”严格区分开来。马克思的政治立场是成熟的,而理论立场并不成熟。在政治上,马克思既是平凡的人,又是伟大的人,马克思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缔造者和领袖,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一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就是有力的证明。而马克思的理论立场有不成熟的一面,马克思前期的著作以“意识形态”著作为主,《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最好的证据。马克思后期的著作以哲学著作为主,前期的著作与后期的著作差别较大,前期不成熟,后期较成熟。所以,“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结论的得出,就成为必然。阿尔都塞告诫人们,我们要“分时期”“分阶段”“分时段”地对待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所有事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