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深化阶段(1870至1895年)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继续在多方面展开,并在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结合中得到了发展深化。面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工人运动的新变化,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探索,在诸多方面进一步深化了他们的和平理论。
(一)普法战争与和平的国际原则的提出
在普法战争爆发前,马克思、恩格斯不断揭露法国波拿巴政权为了阻挠德国统一,争夺欧洲霸权,并且企图通过战争转移人民视线,扼杀革命运动,巩固统治地位而日益走上战争道路,批判其“帝国就是和平”的虚伪口号。战争爆发后,马克思受国际工人协会的委托,起草了《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一篇宣言》,明确指出战争在法国方面是侵略性的,德国方面是防御性的战争,号召法国工人起来反对波拿巴的非正义战争。同时要求德国工人阶级区分德国人民的利益与普鲁士王朝的利益,防止政府把战争变为侵略法国的战争。在这篇宣言里,马克思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全世界工人阶级的联合终究会根绝一切战争。”[68]面对法德当局将两国推入战争,而两国的工人却互通和平与友谊的信息,马克思满怀信心地指出:“这个事实表明,同那个经济贫困和政治昏聩的旧社会相对立,正在诞生一个新社会,而这个新社会的国际原则将是和平,因为每一个民族都将有同一个统治者——劳动!”[69]以色当失陷、路易波拿巴投降为转折点,法国人民推翻了第二帝国,成立了共和国。但普鲁士继续侵略法国,战争性质发生了改变,在这一形势下,马克思起草了《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二篇宣言》,驳斥了德国资产阶级以所谓“物质保证”为借口要求占有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荒谬,谴责了德国的掠夺政策,要求“给法国以光荣的和平并承认法兰西共和国”[70],号召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斗争,以促进和平的国际原则的实现。在《给社会民主工党委员会的信》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洞察到,如果德国最终兼并了阿尔萨斯和洛林,那么这不仅不可能是永久和平的保证,而且必然使法国倒入俄国怀抱,这样的话,“1870年的战争必然孕育着德国和俄国之间的一场战争,正如1866年的战争孕育着1870年的战争一样”[71]。和平的国际原则的提出指明了无产阶级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所应遵循的一个基本方向,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平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
(二)《反杜林论》对战争与和平思想的深入阐发
19世纪70年代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总结历史上和现实中无数战争与冲突以及军事理论的基础上,从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和目的出发提出了关于战争的很多极有价值的观点。尤其是恩格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先后发表过大量的战争评论、军事论著、军事词条和有关书信,其内容涉及历史的和现实的战争与军事的诸多方面。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相对“和平”的时期,恩格斯利用这一时期总结深化了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诸多观点。在为了批驳杜林主义而写下的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反杜林论》(1878年)中的《暴力论》中,恩格斯集中阐述了战争、暴力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军国主义,大大发展了和平理论。
首先,深化了对战争、暴力与经济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暴力论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出发探寻战争的根源,运用唯物史观深刻分析了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特别强调了经济对战争与暴力的决定作用。第一,暴力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暴力仅仅是手段,而经济利益是目的。恩格斯批判指出杜林唯心主义暴力论的首要错误是颠倒了经济与政治以及政治暴力的关系,不能回答产生掠夺和奴役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暴力仅仅是手段,相反地,经济利益是目的。目的比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要具有大得多的‘基础性’,同样,在历史上,关系的经济方面也比政治方面具有大得多的基础性”[72]。私有财产在历史上的出现,决不是掠夺和暴力的结果。相反,私有财产的形成,到处都是由于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发生变化,都是为了提高生产和促进交流——因而都是由于经济的原因。暴力虽然可以改变占有状况,但是不能创造私有财产本身。第二,经济是暴力的本原和物质基础。恩格斯通过对军事领域历史的考察,论证了军队、武器装备乃至作战体系和作战方法对经济的依赖关系。他指出,暴力是通过工具——武器来实现的,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因而是以“经济力量”,以“经济状况”,以可供暴力支配的物质手段为基础的。因此,战争不仅根源于经济,而且必须以经济为基础。恩格斯进一步论证了军队、武器和战术的发展都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都要依靠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目前,暴力是陆军和海军,而我们大家遗憾地知道,这两者需要‘巨额的金钱’。但是暴力不能铸造金钱,它最多只能夺取已经铸造出来的金钱……因此,归根到底,金钱必须通过经济的生产才能取得;就是说,暴力还是由经济状况来决定,经济状况供给暴力以配备和保持暴力工具的手段。但是还不仅如此。没有什么东西比陆军和海军更依赖于经济前提。装备、编成、编制、战术和战略,首先依赖于当时的生产水平和交通状况。”[73]资本主义现代大工业的发展为武器装备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以军舰为例,“现代的军舰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同时还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是一个浮在水上的工厂,——的确,主要是浪费大量金钱的工厂”[74]。经济条件还直接影响整个军事体系和军队的组织与作战方式。恩格斯指出:“军队的全部组织和作战方式以及与之有关的胜负,取决于物质的即经济的条件:取决于人和武器这两种材料,也就是取决于居民的质与量和取决于技术。”[75]所以,必然的结论是:“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经济条件和经济上的权力手段帮助‘暴力’取得胜利,没有它们,暴力就不成其为暴力。”[76]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对经济与暴力的辩证关系做出了深刻的阐述。
其次,揭示了军国主义必然灭亡的前途和命运。恩格斯指出,1870年的普法战争是一个重大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具有同以前的一切转折点完全不同的意义。首先是武器已经大大完善;其次是普法战争迫使欧洲大陆上的一切大国在国内采用更严格的普鲁士式的后备军制度,因而加重了军事负担。在沉重的军事负担下,它们过不了几年就一定要陷于崩溃。恩格斯愤怒地谴责军国主义统治着并且吞噬着欧洲。它使军队变成了国家的主要目的,变成了目的本身。但另一方面,军国主义的发展也包含着自身毁灭的萌芽。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指出,各资本主义国家疯狂的军备竞赛,“使它们一方面不得不每年在陆军、海军、火炮等方面花费更多的金钱,从而越来越加速财政的崩溃;另一方面不得不越来越严格地采用普通义务兵役制,结果使全体人民学会使用武器;这就使人民有可能在一定时机反对军事长官而实现自己的意志”[77]。恩格斯满怀信心地指出,社会主义体现着人民群众的意志,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旦人民群众——农村工人、城市工人和农民——有了自己的意志,这样的时机就要到来。那时,君主的军队将转变为人民的军队,机器将拒绝效劳,军国主义将由于自身发展的辩证法而灭亡”[78]。社会主义是一定会完成的伟大事业,“而这就意味着从内部炸毁军国主义并同它一起炸毁一切常备军”[79],实现和平。
(三)《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战争与和平观的进一步发展
19世纪80年代以后,恩格斯又从人类历史的源头,从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上研究了战争的发生、发展和灭亡问题。在1884年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一著作中,他科学地阐述了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探寻了家庭的起源和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产生原因和阶级本质。在对历史的考察中,恩格斯清晰地揭示了战争不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现象,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人类早期的氏族社会里是不存在战争的。导致人类历史上出现战争现象,是人们为了占领生存的客观条件。从氏族制度的解体到文明制度的产生过程中,战争也从报复或扩大领土要求的偶然行动变成为了掠夺而经常进行的职业和民族生活的正常职能了。阶级和国家出现以后的战争,则是阶级矛盾尖锐化的一种表现,是私有制本身所引起的直接的和必然的产物,是同一定阶级和国家的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原始社会的战争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样,随着阶级的消亡,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将不复存在,战争自然也就不会再发生。因此,战争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时期相伴的历史的现象。它不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有的产物,也不是永不消失的现象。要使战争彻底根绝,永远不再发生,必须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而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必须积极进行革命斗争,反对和制止反动的侵略战争,彻底推翻剥削制度,为消灭阶级和一切战争而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彻底的和平。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关于战争起源及其终结前景的论述,进一步发展了此前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问题上的思想,大大丰富了他们的和平理论。
(四)对帝国主义大战的预测及争取和平的思考
19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彼此之间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矛盾斗争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面对资本主义列强疯狂扩军备战,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晚年的恩格斯更加关注未来事态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前途,他根据现实力图对未来战争做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在《今后怎样呢?》、《关于布鲁塞尔代表大会和欧洲局势》、《德国的社会主义》、《欧洲政局》、《波克罕“纪念一八○六至一八○七年德意志极端爱国主义者”一书引言》、《欧洲能否裁军?》、《卡·马克思〈法兰西内战〉一书导言》、《德国的社会主义》、《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等文章和与许多国家社会民主党主要领导人的通信里,针对未来的战争与和平作了深入思考。早在1887年底,恩格斯就明确指出,未来战争将是“一场具有空前规模和空前剧烈的世界战争”,预见到未来战争具有巨大的杀伤力和破坏性,对于未来战争所造成的社会影响、经济影响、政治影响等进行了分析预测。他认为未来战争将给国际工人运动和广大劳动人民带来巨大危害,因此科学估计了制止战争爆发的诸多因素,提出了不惜一切代价争取和平的主张和具体策略,为指导各国阶级和劳动群众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
(五)对运用和平斗争方式推进无产阶级革命进程的探索
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发展的时期。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促使资本主义自身做出调整。在竞争加剧、生产与资本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资产阶级通过建立卡特尔等垄断组织,重新使社会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现了相对的适应和协调,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方面均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让步,采取措施来协调劳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促使马克思、恩格斯在继续强调暴力革命道路的同时,开始关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发展给工人运动提供的一些可资利用的条件,指导无产阶级把革命的暴力方式与和平方式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实现革命目标。因此,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在较多的场合谈到了和平方式的运用。如马克思在《同“世界报”记者谈话的记录》、《关于工人阶级的政治行动的发言记录》、《关于海牙代表大会》中多次强调无产阶级进行社会变革的形式、方法和道路,必须根据各国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因素,以及革命形势和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来决定。各国工人要根据国情和具体情况用自己的方法去完成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在我们有可能用和平方式的地方,我们将用和平方式反对你们,在必须用武器的时候,则用武器”[80]。恩格斯在《德国的社会主义》等文章中也支持德国社会民主党积极利用“合法性”,把以普选权和议会斗争为主要形式,进而和平夺取政权的方式提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高度。但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暴力革命在欧洲大陆的大多数国家的必要性和不可避免性,反对“和平长入新社会”的幻想。
总起来看,与1848~1869年的确立和发展阶段相比,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思想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展。通过对已经提出的一些和平思想的深化,马克思、恩格斯又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很多在和平问题上的新观点和新看法,尤其是恩格斯晚年在运用唯物史观进一步考察战争的历史性和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提出了很多卓有见地的观点,深化和提高了对和平的认识。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2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2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26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8~49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07~108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上),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94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7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586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587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25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08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09~610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40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64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65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65~666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24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26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26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46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39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0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04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97页。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98页。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9页。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9页。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9页。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3页。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8页。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8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3~284页。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6~277页。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1页。
[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
[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3页。
[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535页。
[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68页。
[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62页。
[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09页。
[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49页。
[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79页。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78页。
[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28页。
[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56~257页。
[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57页。
[4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65页。
[5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514页。
[5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514~515页。
[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36页。
[5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49页。
[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607页。
[5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页。
[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8页。
[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5页。
[5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1~772页。
[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76页。
[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215页。
[6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74页。
[6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7页。
[6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7页。
[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72页。
[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09页。
[6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2页。
[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25页。
[6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页。
[6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页。
[7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页。
[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283页。
[7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03页。
[7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09~510页。
[7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6页。
[7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4页。
[7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5页。
[7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4页。
[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4页。
[7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4页。
[8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70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