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道德与正义原则应成为至高无上的准则

道德与正义原则应成为至高无上的准则

时间:2023-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露批判资产阶级国家反动对外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各民族之间以及国家相互关系中应该遵循的准则,坚决主张国家行为必须恪守基本的交往规范。这些准则与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以及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是完全对立的。

五、道德与正义原则应成为至高无上的准则

(一)揭露和谴责剥削阶级背信弃义的外交伎俩

在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的对外交往中,历来都崇尚弱肉强食的所谓丛林法则,以强权和武力相互倾轧,任意欺辱宰割弱小民族与国家,通过各种尔虞我诈的阴谋勾当,不择手段地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攫取更大的权益。历史上一些剥削阶级思想家也极力宣扬国际行为无道德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尼科洛·马基雅弗利就曾说:“必须理解:一位君主,尤其是一位新的君主,不能够实践那些被认为是好人应作的所有事情,因为他要保持国家(stato),常常不得不背信弃义,不讲仁慈,悖乎人道,违反神道。因此,一位君主必须有一种精神准备,随时顺应命运的风向和事物的变换情况而转变。……如果必需的话,他就要懂得怎样走上为非作恶之途”(77)。17世纪英国的托马斯·霍布斯也极力强调权力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性,他说:“没有武力,信约便只是一纸空文,完全没有力量使人们得到安全保障”(78)。他认为,国家主权者应有绝对的权力,他不受任何法律包括自己制定的法律的约束,他甚至可以任意杀死一个臣民而不为不义。他们的这些思想虽然对打破宗教神学的禁锢和压制,推动近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导致了国家间关系的混乱和国际社会的冲突,并为资本主义列强在对外关系中的背信弃义、钩心斗角、巧取豪夺提供了理论支撑。

国家的对外政策与其阶级本质是一致的。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就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维护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压迫和剥削。资产阶级在推行对外政策时不断地进行着欺骗、恫吓、干涉、进犯与吞并,这种不道德、非正义的外交政策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马克思在《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一文中,充分阐明了任何国家的外交活动都必须遵守国际条约的思想。这篇文章是马克思计划撰写的一部关于18世纪英国和俄国外交史的巨著的导言。1856年,马克思在翻阅英国博物馆保存的外交手稿时,发现了一些能够说明英国政府同俄国政府从彼得一世时代起就已经秘密勾结的文件。马克思一度想利用这些文件撰写一部篇幅为20个印张的著作来揭露这种卑鄙行为,但是这个计划没有实现,只是以《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为标题发表了这部巨著的导言。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摘要发表了18世纪英国外交官从彼得堡发回的四件秘密书函;第二、四、六章发表了18世纪初英国出版的三本匿名小册子,即《北方危机》、《防御条约》和《真理合乎时宜才是真理》。这些历史资料是判断18世纪欧洲外交关系的重要依据。其中,第四章《防御条约》更是通过对英国与瑞典于1700年签订的条约进行剖析,揭露了英国违反条约、背信弃义的丑恶行径。马克思指出:“如果我们展示在公众面前的这些英国书函是写给私人朋友的,它们只是使写这些书函的大使们臭名远扬。既然它们是秘密地写给英国政府的,他们就把英国政府本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一点似乎已被人们,甚至被辉格党的著作家们本能地觉察到了,因为没有人敢于公布这些书函。”(79)恩格斯在《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中揭露说:“俄国外交宁愿利用其他强国的互相矛盾的利益和贪欲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唆使这些强国互相倾轧,从它们的敌对关系中坐收渔利,以便推行俄国的侵略政策”(80)。恩格斯在分析德国的外交政策时则尖锐地指出:“自古以来,一切统治者及其外交家玩弄手腕和进行活动的目的可以归结为一点:为了延长专制政权的寿命,唆使各民族互相残杀,利用一个民族压迫另一个民族。在德国这一点表现得特别明显。”(81)

马克思和恩格斯呼吁各国无产阶级起来同资产阶级国家推行的不道德不正义的对外政策进行坚决斗争。在1864年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马克思号召无产阶级要看清“欧洲的上层阶级只是以无耻的赞许、假装的同情或白痴般的漠不关心态度来观望俄罗斯怎样侵占高加索的山区要塞和宰割英勇的波兰”,看清“这个头在圣彼得堡而在欧洲各国内阁里有其爪牙的野蛮强国所从事的大规模的不曾遇到任何抵抗的侵略”与欧洲各列强观望、纵容之间的联系;使无产阶级的政治视野扩展到国际领域,了解资产阶级对外政策的实质,从而明确无产阶级的责任;把无产阶级的斗争扩展到资产阶级对外活动的领域,与资产阶级反动的对外政策进行坚决的斗争,并把这种斗争作为争取无产阶级解放的总斗争的组成部分。

(二)主张国际交往中应遵循道德和正义的准则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露批判资产阶级国家反动对外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各民族之间以及国家相互关系中应该遵循的准则,坚决主张国家行为必须恪守基本的交往规范。马克思指出:“努力做到使私人关系间应该遵循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成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中的至高无上的准则”(82)

所谓道德,就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以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内心信念为实施动力,规范和调整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与要求。它起着判断是非、调节行为、增进共识、维护秩序的社会功能,对维系和促进社会生活具有重大的能动作用。所谓正义,其道德体现就是“善行”,其基本行为要求是克己奉公、利民利国;正义的政治价值范畴是自由、平等、公平、合理。亚里士多德说过:“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83)。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与相互交往中,尽管存在着私人利益和阶级利益的差别乃至对立,但必然形成一些全社会通识的基本道德和正义的规范,这是人类社会存续和发展的基础条件。马克思所说的那种“私人关系中应该遵循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就是指这种全社会通识的、维系人类社会存续和发展的基本规范,包括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友好往来、和睦共处、不干涉他人的私事、不侵犯他人的权益等等。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这些准则不仅适用于私人之间,而且应该推及到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上,成为民族间、国家间相互关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协调彼此关系的重要准则。上升为国家间相互关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与正义准则,主要有:国家主权平等,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平共处,友好交往,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繁荣等。这些准则与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以及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是完全对立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国家要为推行这种道德和正义准则而努力奋斗。

当然,对道德和正义准则也要辩证地认识,既要看到它历史进步性的一面,也要看到在每一历史时期它又有特定的内涵,不是超时空的抽象的东西。恩格斯曾说过:“平等——正义。——平等是正义的表现,是完善的政治制度或社会制度的原则,这一观念完全是历史地产生的。”(84)基于此,无产阶级要为实现“平等——正义”而奋斗,并努力把这一原则贯彻到国际交往中去,争取以此建立国际社会新秩序。同时,恩格斯也明确指出:“如果想把平等=正义当成是最高的原则和最终的真理,那是荒唐的,平等仅仅存在于不平等的对立中,正义仅仅存在于同非正义的对立中,因此,它还摆脱不了同以往旧历史的对立,就是说摆脱不了旧社会本身。”在共产主义制度下和资源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侈谈平等和正义就是可笑的了,因为到那时,“平等和正义,除了在历史回忆的废物里可以找到以外,哪还有呢?由于诸如此类的东西在今天对于鼓动是很有用的,所以它们绝不是什么永恒真理”(85)。根据恩格斯的论述,可以认识到,一旦确立起符合道德和正义准则要求的国际新秩序,所谓的道德和正义准则实际上也就不存在了。

不过,在现实国际社会中,马克思所倡导的努力使道德和正义准则成为各民族关系中的至高无上的准则,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无产阶级在争取解放的斗争中,首先要遵循道德和正义准则,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的对外侵略和扩张政策,加强各国无产阶级的友好交往与团结协助。无产阶级在取得革命胜利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后,在对外政策上要讲究道德、恪守信义、维护正义,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反对侵略扩张和集团对立、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把实现各国平等的国际合作、促进各国共同繁荣作为对外政策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和平、民主的国际新秩序。

综上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构建未来国际新秩序的理论是很丰富的,也是很有意义的。这一理论在他们指导各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虽然国际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方面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启示当代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有世界眼光,要善于把握世界大势,努力提高自己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一国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活动无论多么具有本民族特性和本国范围的意义,都离不开一定的国际环境,因而在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时,都必须考虑到国际局势的影响;如果眼界狭隘,仅仅囿于一国之民族性和地域性来看问题,是不可能顺利地开展自己的活动并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标的。它还昭示当代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要始终不渝地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为构建和谐世界而努力奋斗。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但天下仍很不太平。战争并未彻底消除,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仍未根本改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任务仍很艰巨。所以,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仍要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构建未来国际新秩序的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伟大进程。

【注释】

(1)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1864年10月21日—27日之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7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1867年9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19页。

(3)恩格斯:《德国状况》(1845年10月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41页。

(4)马克思:《关于波兰问题的历史》(1863—1864年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0页。

(5)恩格斯:《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1889年12月—1890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5页。

(6)恩格斯:《法兰克福关于波兰问题的辩论》(1848年8月7日—9月6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430页。

(7)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1874年10月底—1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1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7页。

(9)同上,第283页。

(10)马克思:《关于波兰的演说》(1847年11月29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8页。

(11)马克思:《资产阶级革命和反革命》(1848年12月11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19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3页。

(13)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1874年10月底—1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4页。

(14)恩格斯:《致保·拉法格》(1893年6月27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87页。

(15)马克思:《鸦片贸易史》(1858年8月31日—9月3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19页。

(16)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1864年10月21日—27日之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7页。

(17)马克思:《1867年1月22日在伦敦纪念波兰起义大会上的演说》(1867年1月22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226页。

(18)恩格斯:《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1889年12月—1890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4页。

(19)马克思:《土耳其问题。——泰晤士报。——俄国的扩张》(1853年5月31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131页。

(20)恩格斯:《俄国在远东的成功》(1858年10月25日前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7页。

(21)恩格斯:《在土耳其的真正争论点》(1853年3月23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17~18页。

(22)恩格斯:《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1889年12月—1890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5页。

(23)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1864年10月21日—27日之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7页。

(24)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1864年10月21日—27日之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7页。

(25)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一篇宣言》(1870年7月19—23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19页。

(26)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二篇宣言》(1870年9月6—9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页。

(27)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大约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5页。

(28)恩格斯:《去年十二月法国无产者相对消极的真正原因》(1852年2月—4月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49页。

(29)恩格斯:《德国的战争》(1850年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400页。

(30)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大约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7页。

(31)恩格斯:《去年十二月法国无产者相对消极的真正原因》(1852年2月—4月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49页。

(32)恩格斯:《致马克思》(1853年6月6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263页。

(33)马克思:《致斐·拉萨尔》(1859年2月4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58页。

(34)恩格斯:《致奥·倍倍尔》(1882年12月22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415页。

(35)马克思:《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1857年3月22日前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04页。

(36)恩格斯:《波斯和中国》(1857年5月20日前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10、712页。

(37)恩格斯:《德国的社会主义》(1891年10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98页。

(38)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一篇宣言》(1870年7月19—23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页。

(39)恩格斯:《德国的社会主义》(1891年10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98页。

(40)恩格斯:《致保·拉法格》(1886年10月25日—26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553页。

(41)恩格斯:《欧洲能否裁军?“序言”》(1893年3月28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35页。

(42)恩格斯:《欧洲能否裁军?》(1893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37页。

(43)恩格斯:《致弗·阿·左尔格》(1888年1月7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1页。

(44)恩格斯:《德国的社会主义》(1891年10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98页。

(45)恩格斯:《致弗·阿·左尔格》(1888年1月7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0页。

(46)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一篇宣言》(1870年7月19—23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页。

(47)恩格斯:《致法国工人党全国委员会》(1890年12月2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01页。

(48)恩格斯:《为纪念巴黎公社23周年致法国工人党全国委员会》(1894年3月18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519页。

(49)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873—1883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1页。

(50)马克思:《关于波兰的演说》(1847年11月29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8页。

(5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大约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8页。

(52)同上,第114页。

(5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6页。

(54)同上,第291页。

(55)同上,第291页。

(56)马克思:《关于波兰的演说》(1847年11月29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8~309页。

(57)恩格斯:《共产主义信条草案》(1847年6月9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80页。

(58)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1844年9月—11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94~195页。

(59)恩格斯:《致卡·考茨基》(1882年2月7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60页。

(60)恩格斯:《支持波兰》(载于1875年3月24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30页。

(61)恩格斯:《致卡·考茨基》(1882年2月7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62页。

(62)同上,第261页。

(63)恩格斯:《支持波兰》(载于1875年3月24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30页。

(64)同上,第629页。

(65)恩格斯:《关于波兰的演说》(1847年11月29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9~310页。

(66)恩格斯:《流亡者文献》(1874年5月—1875年4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2页。

(67)恩格斯:《致卡·考茨基》(1882年2月7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63页。

(68)同上,第261页。

(69)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1893年2月1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9页。

(70)恩格斯:《关于波兰的演说》(1847年11月29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10~311页。

(71)恩格斯:《致卡·考茨基》(1882年2月7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61~262页。

(72)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1893年2月1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9页。

(73)恩格斯:《致卡·考茨基》(1882年2月7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62页。

(74)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1892年2月10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7页。

(75)恩格斯:《致劳·拉法格》(1893年6月20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84页。

(76)恩格斯:《暴力在历史中的作用》(1887年12月底—1888年3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63页。

(77)马基雅弗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85页。

(78)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66年,第128页。

(79)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1856年8月—1857年4月发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69页。

(80)恩格斯:《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1889年12月—1890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9页。

(81)恩格斯:《德国的对外政策》(1848年7月2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77页。

(82)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1864年10月21日—27日之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7页。

(8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9页。

(84)恩格斯:《〈反杜林论〉材料》(1976年9月—1878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668页。

(85)同上,第67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