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由《伤寒论》到微生物致病学说

由《伤寒论》到微生物致病学说

时间:2023-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受到疫病困扰的人们一直在寻找导致疫病的原因。《伤寒杂病论》的问世,使人们对疫病的认识与治疗上升到一个历史高度。微生物学揭示了感染性疾病的原因是致病微生物,从而指明了治疗疾病的正确途径。大部分微生物对人类无害,甚至是有益的。但是,也有不少微生物会引起疾病。——摘自尚九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192页。本案例说明了对于疫病原因的认识过程。

案例三:由《伤寒论》到微生物致病学说

在古代,疫病流行并不少见。距今3000多年前,在中国古代最早的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虫”、“蛊”、“疟疾”等疾病的记载。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已经用“疫”、“大疫”来表示公元前369年传染病的流行。这些也许可以认为是古代中国人对传染病认识的“萌芽”。从《史记》的记载(公元前369)起到明朝末年(1647),仅正史就记载了95次疾病大流行,238年有流行或大流行。科学家在一块距今9000万年的鸟类化石中,也发现了存在传染病的证据。

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肺结核病即已在北非和欧洲流行。最早有记载的大规模传染病发生在4000多年前的尼罗河沿岸,记录在埃伯斯纸草文稿中。有丰富细节描述的第一场传染病灾难,发生在公元前430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一场源于亚洲的瘟疫席卷了雅典,在两年内雅典死了1/3的人口。公元165年,一场可怕的流行性天花席卷了整个罗马帝国,仅仅在罗马,每天都有2000人死亡。这场瘟疫整整持续了15年,杀死了意大利全国1/3的人口。公元3世纪到公元6世纪,鼠疫,即黑死病,席卷了整个罗马帝国。有人认为正是黑死病导致了东罗马帝国在公元7世纪的崩溃。公元1346年到1361年,爆发了一场著名的黑死病潮,在这次灾难中,总共有2400万人死亡,相当于整个欧洲大陆人口的1/3。斑疹伤寒,这种由虱子传染的疾病曾经毁掉了拿破仑的大部分军队。1812年6月,拿破仑率领近50万大军入侵俄国,当大军行至波兰和俄国西部的时候,近半数士兵因斑疹伤寒和痢疾而死亡或丧失行动能力。当拿破仑下令撤出莫斯科的时候,他的军队只剩下了8万人;而1813年6月撤退行动结束时,拿破仑手下只有3000多名士兵。流行性感冒也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杀手,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有这种病流行的记载。四百多年前,意大利威尼斯城的一次流感大流行使6万人死亡。1957年和1968年发生的两次全球性流感,病人总数达10亿多。如果一个种群从来没有接触过某种病毒,那么这种病毒对这个种群会有更大的杀伤力。西班牙人向美洲殖民的时候,将天花、麻疹、斑疹伤寒和流感带到了美洲。由于美洲土著人对这些病根本没有抵抗力,西班牙人对美洲的征服最终变成了一场病魔的大屠杀。西班牙人入侵时墨西哥有3 000万居民,天花的侵袭使他们在40年后只剩下了300万,在一个世纪后之只剩下了160万人。

长期受到疫病困扰的人们一直在寻找导致疫病的原因。较早的时候,人们认为疫病的发生是由于身体受了寒气的伤害,所以中国古人将疫病统称为“伤寒”。后来当西方医学传入中国时,一种由伤寒杆菌所致的肠道传染病被译为“伤寒”。所以古代中医所说的伤寒与西医的伤寒是不同的。

古代医学家对“伤寒”也就是疫病非常重视,很多人潜心研究疫病的预防与治疗。其中最为杰出的,当推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张仲景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张仲景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这本书后来经晋朝太医令王叔和整理,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伤寒论》。全书共记述397条治法和113个医方,共计22篇,5万余字,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当时疫病的发病症状和治疗方法。《伤寒杂病论》的问世,使人们对疫病的认识与治疗上升到一个历史高度。限于历史条件,中国古代医生对于疫病原因的认识是朦胧的,他们认为疫病的病因是外界风、寒、暑、湿、燥、火,以及瘴气、毒气等。他们还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致病微生物。

法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第一次用实验证明了微生物与疾病间的关系,建立了在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微生物致病学说”,奠定了现代免疫学的基础。微生物学揭示了感染性疾病的原因是致病微生物,从而指明了治疗疾病的正确途径。人类发现了机体的免疫系统,建立了免疫学。从细菌学到免疫学,人类与疫病的斗争获得了现代科学基础。在科学的力量下,人类知道了流行性传染病的主要病因有两种:一是原来感染动物的微生物由于某种原因,转移了它们攻击的目标,开始感染人类。这是新传染病发生的原因之一,例如,科学家发现艾滋病很可能起源于非洲丛林地区生活着的一种长尾绿猴。艾滋病病毒来到人间,可能与当地土著居民有捕捉绿猴,然后将其血液注射体内滋补身体这一习惯有关。二是一些细菌或病毒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发生基因变异,原来不致病的病原体增加了可以致病的毒力基因,或是原来的病毒基因改头换面成为一种新的病原体,引起人类疾病。

巴斯德发明了世界上除牛痘外的第二种疫苗——鸡瘟疫苗。此后,他又成功制成了炭疽病、狂犬病的疫苗。受巴斯德的启发,后来的科学家又相继发明了多种抵抗疾病的疫苗,如白喉、破伤风、百日咳、麻疹、脊髓灰质炎、乙肝、流感疫苗及卡介苗等等。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40年,利用电子显微镜,人们终于第一次看清了病毒的原形,并进一步弄清了它的内部结构。原来病毒是介于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东西,它虽然很小,却集中了很多原子,是一种分子量很大的、类似蛋白质的化合物。病原微生物是简单的生命形态,在人类出现之前,微生物就生存于地球上。大部分微生物对人类无害,甚至是有益的。但是,也有不少微生物会引起疾病。

1928年,伦敦圣玛丽医院的细菌学教授弗莱明在实验中偶然发现了能够大量杀死重要致病菌——葡萄球菌的菌类:青霉菌。一种能杀灭病菌的抗生素——青霉素就此问世。此后,抗菌素家族迅速发展,在人类与流行病斗争的历史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摘自尚九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192页。

思考讨论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说明:人类对于传染病的认识是如何从中国医学家的伤寒说发展到西方医学家的微生物致病说的?

案例评析

本案例说明了对于疫病原因的认识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无限发展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中国古代人们认为疫病的发生是由于身体受了寒气的伤害,所以中国古人将疫病统称为“伤寒”。由于当时科技条件的限制和人们认识能力有限,人们对疫病原因的认识处于较低的水平。后来由于科技的进步,巴斯德用实验证明了微生物与疾病间的关系,建立了在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微生物致病学说”,揭示了感染性疾病的原因是致病微生物。

人类对于传染病的认识从中国医学家的伤寒说,到西方医学家的微生物致病说,充分说明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部分的辅助教学。此案例很适合医学生,由于认识是无限的,教师还可以提示,现在认为感染性疾病的原因是致病微生物,那以后随着人类的科技水平和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肯定又会有新的发现,对致病原因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