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工业化带动现代化,现代化带动城市化——绵阳
在全国范围内,绵阳占据着一个“唯一”——由中央规划建设的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同时还是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重要一极和四川第二大城市。绵阳工业是绵阳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形成了以电子、机械、冶金、建材、食品等30多个工业大类的综合工业体系,有长虹、攀长钢、九洲、江电、新华等优秀骨干企业,在绵阳经济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绵阳城区集聚了16万科技人才,开发区众多:以科学城、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绵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教创业园区、绵阳科技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南郊工业园、游仙经济试验区、江油市工业开发区、三台工业经济开发区为体系的绵阳科技城。绵阳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培育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能力,加速科技城建设步伐的实践探索。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高新技术的牵动、信息化的带动、资源向资本转变的推动、充分就业的促动”,以工业化带动现代化,以现代化带动城市化。
绵阳以高科技产业为核心,全力建设科技产业城。据《2007年绵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显示:“2006年科技城范围实现生产总值357.9亿元,增长19.2%,大中型骨干企业达到12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76家”;“2006年,4户创百亿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49.71亿元,增长18.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650户;民营工业增加值达到94.94亿元,增长28.8%。”
绵阳依靠工业优势,以工养农,以城带乡,充分发挥科技城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城带乡,目的是要在城乡互动中构建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丝毫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农业和农村自身的发展。所以,绵阳意识到首先要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其次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加快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和小城镇的发展步伐,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同时,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和素质,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所有农民共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带来的好处;此外,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兼顾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2006年,绵阳针对以上方面开展了相应工作: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出台了加快丘区水利建设、山区县发展、扶贫攻坚和农村公路建设等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县市区加快发展。制定并实施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突出打造绵江产业带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启动了8种类型、60个类别村建设。第二,改良传统农业。以产业化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112个,新增省级龙头企业4户、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市级龙头企业47户、市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3个。县域工业快速发展,县市区新增亿元企业14户,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45户。第三,培训农民。实施了“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劳务输出114.5万人,劳务总收入达到51.3亿元,增长18.8%。第四,维护生态农村。退耕还林、农机、粮食三大补贴如期到位;林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得到加强;防震减灾“三大体系”不断完善。
绵阳市把科技城建设作为“三大要务”之首,强力推进。截至2007年7月,工业生产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7.9亿元,同比增长25.4%,增速在全省6个一类工业城市中位居第三,实现工业总产值361.19亿元,同比增长27.1%,总体上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县域工业增长势头良好,2007年1~7月,全市13个县市区(包括工业开发区)中有7个区县和三个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全市25.4%的增长水平,总体发展势头良好。北川增长38.6%,涪城区属(含经开)增长45.83%,安县增长32.3%,游仙(含仙海)增长30.7%,盐亭增长29.8%,三台增长28.2%,梓潼增长27.5%,江油增长25.2%,平武增长24.9%;园区工业快速增长,高新区(不含长虹)增长52.6%,经开区增长36.2%,科创园区增长34.4%,农科区增长100.7%;重点企业稳中有升,2007年1~7月,创百亿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72.67亿元,同比增长19.3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例达47.8%。其中:长虹完成98.76亿元,增长11.28%,攀长钢完成24.33亿元,增长15.49%,九洲完成28.31亿元,增长39.3%,巴蜀电力完成16.11亿元,增长22.56%,新华完成5.17亿元,增长1.01%。69户亿元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99.82亿元,同比增长24.8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7.64%;六大产业集群快速增长,2007年1~7月,生物医药及食品工业总产值增速达到38.9%,冶金工业增速达到32.2%,汽车及零部件增速达到26%,建材工业增速为21.6%,纺织工业增速为20.2%,电子信息工业增速为12.3%。
2005年10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四川省人民政府报送〈绵阳科技城2005~2010年发展规划〉的请示》,这标志着绵阳科技城迈上新台阶将具备更加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中共绵阳市第五次党代会和第五届人代会提出,要进一步提升绵阳城市现代化程度、城市品位和环境水平,努力把绵阳建成百万人口大城市、四川省副中心,这是推进绵阳城市发展新跨越的重大举措。根据国务院批复《四川省人民政府报送〈绵阳科技城2005~2010年发展规划〉的请示》的要求,到2010年,绵阳科技城将建成以高科技为先导、以工业为核心、以产业经济为支撑、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重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技城;建成国防科技潜能充分释放转化的军民结合体系,建成人才资源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国西部重要的创新示范基地;建成中国西部以电子信息产品研发与生产为主导的产业化基地;成为西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大城市之一,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现代化城市水平。到2010年,绵阳科技城GDP达到600亿元,城市人口100万,人均GDP达到6万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为1∶50∶49。确立了产业支撑的发展新思路,坚持以产业为支撑,以工业为核心。工业发展坚持抓“两个拳头”,一手抓长虹、攀长钢、九洲、新华、江电等大型骨干企业的扩张,一手抓中小企业发展,围绕大型骨干企业的产业延伸,着力打造电子信息、冶金、建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食品、纺织六大产业集群;立足“四个层次”,一是着力打造4户以上百亿元企业,二是努力培育20户1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群体,三是发展100户亿元优势企业群体,四是大力发展1000户规模以上企业群体,到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过千亿元。科学划分了科技城的三个层次,即核心层、紧密层、辐射层,推动科技城园区向县市区开放,统筹科技城与县域经济、城乡经济的发展,促进绵阳市城市化进程。
[实例1] 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2年4月30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同年11月9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发区位于绵阳市区西端,北靠普明山,南临安昌河,距绵阳火车站1km,距市中心3.5km,距南郊机场8km。成绵、绵广高速公路和宝成铁路复线穿区而过。截至2005年12月底,高新区辖永兴镇和街道办事处,幅员4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0万人,已完成开发面积23平方公里。
2005年共引进项目218个,协议内资48.3亿元,到位资金10.3亿元,协议外资9116万美元,到位1917万美元,其中1亿元以上项目8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8个,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34个;引进了51个高新技术项目进入创业服务中心和生物医药孵化器。在2005年新引进的1000万元以上的34个项目中,电子信息领域14个,新材料领域8个,生物医药领域2个,机械制造领域9个,使高新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的规模进一步壮大。此外,以泉丰印务、旭日印务、宏达印务为代表的印刷包装业,以正大、铁骑力士、光友薯业为代表的食品饲料业,以德鑫机械、巨鑫科技为代表的机械加工业正显示出蓬勃生机,以强劲势头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工业的强势发展,带动了城市化进程。2005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925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72%;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再就业569人,完成114%;“4050”人员等政府救助对象再就业170人;解决了10户特困户的建房问题;农村“五保”对象33人实现了应保尽保,每人每月补助143元;登记失业率4.08%。全年养老保险缴费人数7702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0.16%;失业保险缴费人数5625人,完成100.45%;医疗保险缴费人数7851人,完成100.24%。实现各项社保基金3171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46.33%,其中:养老基金征缴2080万元,完成148.57%;失业基金征缴144万元,完成130.91%;医疗基金征缴871万元,完成145.17%。全年高新区法院共查办各类案件790件,结案764件,检察院共受理起诉案件94件,结案90件,切实加大了对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级各部门紧密配合,积极稳妥地做好信访工作,有效化解和妥善处置好万向等企业拖欠工程款和民工工资等各种不稳定因素,确保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信息来源:绵阳政务网2006年9月8日)
[实例2] 西部崛起科技城
——绵阳全面启动创新机制,加速城市化建设纪实
川西北的千里古蜀道上,一座以全新机制为推动力的科技城正在悄然崛起,这就是绵阳市。2002~2005年的3年间,仅60平方公里的科技城实现GDP512亿元,工业产值590亿元,出口创汇16亿美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居西部城市第六位。
绵阳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科研生产基地,这里有因诞生“两弹”而闻名世界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有亚洲最大的风洞群和燃气涡轮中心以及一批大型军工企业,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达10万之众,其中“两院”院士就有25人。改革开放中,绵阳市和国防军工单位联手合作,用机制创新促使军工科技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转化,崛起了长虹、九洲、东材等一批电子信息骨干企业,带动着城市快速发展。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绵阳科技城的决策,要求绵阳市在中央政府和四川省的支持指导下,依靠体制创新,把绵阳丰富的科技资源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使绵阳在10年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城市水平,为西部大开发创新开路。在新的机遇和重任面前,绵阳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机制创新大做文章,他们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打破常规,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全新的城市发展体系,全面启动了绵阳科技城欣欣向荣的建设历程。
—— 讲求效能的行政服务体制。政府下决心砍减了行政审批和行政收费项目900多项,占原审批项的70%。对余下的300多个项目,市里投资2000多万元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将28个行政部门集中透明办公,并实行首接责任制,做到了一次性申报,一次性审结。3年来,行政服务中心共为民办事41万多件,其中三分之二是免费服务,不仅大大地方便了企业市民办事,而且从源头上扼制了腐败现象的产生。实行电子政务,阳光行政。市里投资建立起了绵阳信息网、城市宽带网和平台,凡属国计民生的大事乃至城建项目、干部任用、政府决策、文件公告等事先都在网上公布,接受市民咨询监督,市民百姓也可以在网上与党政部门甚至书记市长发邮件参政议政。
—— 寻求优势的科技创新体制。实行军民分线,民线产品完全按市场化运作,并允许科技人员持股,大大调动了产品开发的积极性。一批军转民陆续走向市场,短短3年,全市军转民产品新增销售收入35亿多元。敞开大门鼓励科技人员领办企业,全市民营科技企业由100多户发展到400多户,吸引了上万名外来科技人员到绵阳创业,其中100多名海内外博士在科技城创办科技型企业达60多家,对有发展潜力和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市里奖给一套价值上百万元的别墅,并无偿配套10万元以上的开发资金。
—— 多元共存的投融体制。政府出台政策,打破所有的投资界限,吸引多方资金参与科技城建设。从车站、码头、河堤、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公共厕所、教育、卫生、环保、绿化、旅游、通信等公益事业建设到土地、国企转让、企业技术创新等通通实行公开亮化招标,谁投资开发谁获利受益。省市还共同出资建立起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组建了信贷担保公司,为科技城发展的投资者保驾护航。几年之中,科技城建设吸引各方面投入资金近百亿元,不仅催动了一批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而且快速拉动了城市化建设进程。
—— 校地合作的教育创新体制。与绵阳科技城同时诞生的西南科技大学采取与地方联合办学模式,充分利用当地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资金、人才等优势,联合办起了资源共享的7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和14个实验室,4名科研院所的院士分别担任了二级学院院长,95名专家学者走上了大学讲台,目前西南科技大学校园已扩展到4000多亩,在校生发展到2万多人,形成了一支包括19名院士在内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开发本科专业52个,硕士点19个,其实力在全国高校中已排到22位。北京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10余所高校也纷纷到绵阳合作办校,为科技城的发展培养充裕的建设人才。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纷纷效仿,成果累累,全市高考本科硬上线率和万人上线率连续3年居全省第一。新兴的东辰、万博、汉龙等一批民办学校投资7亿多元,仅吸引的外地学生就达1.5万余人。
创新机制的全面启动,不仅使绵阳科技城迅速驶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而且大大加快了绵阳的城市化进程。几年间,绵阳接连不断通过了全国文明先进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示范城市验收。美丽而充满活力的绵阳,逐渐崛起于中国的西部。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2003年12月10日)
后记:“建设好绵阳科技城,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论断的具体实践,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这是2001年国务院在《关于建设绵阳科技城有关问题的批复》中的一段话。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绵阳科技城建设,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省委、省政府把科技城建设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点支持。这座全国唯一的科技城,以自己的实践向世人证明:紧紧抓住第一生产力,起点较低的内陆城市同样可以创造高速发展的奇迹。从科技城到科技产业城,绵阳一直紧锁目标:中国西部重要的创新示范基地,成为西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大城市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