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 黄土高原生态植被存在非地带性特征虽然植被分区建设的理论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但是各植被分区在天然植被分布上并没有较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黄土塬面上,因为土层巨厚的黄土塬面上,很少或根本见不到成片的天然或次生森林群落。黄土高原应进行更为详细的区划,区划在降雨量、干燥度等气候因素基础上,更多地考虑局部地形以及小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坡向、坡度、海拔、土壤性质等。
黄土高原生态植被存在非地带性特征_黄土高原生态建设
3 黄土高原生态植被存在非地带性特征
虽然植被分区建设的理论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但是各植被分区(落叶阔叶林区、森林草原区、典型草原区、荒漠草原区)在天然植被分布上并没有较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黄土塬面上,因为土层巨厚的黄土塬面上,很少或根本见不到成片的天然或次生森林群落。实际上,因为黄土特殊岩土性质和土壤水分物理特性,决定了其植被的分布更多地受地形、坡向、坡度等小环境因素的影响,有时甚至这种影响要大于降水及温度等气候因素对植被分布的影响。比如,在降水不丰沛的半湿润、半干旱区,降水入渗浅,地面蒸发耗水多,厚层黄土坡地相对干旱,自然植被为灌木草原;但在裂隙发育的岩质坡地,降水入渗深,地面蒸发耗水少,自然植被为森林;薄层黄土坡地,由于地下水位较高,树木可通过发达的根系吸取地下水,自然植被也为森林。现有的植被分区尚处于比较粗略的划分阶段,与实际的植被分布情况差距较大。如果在植被建设时,过多地强调统一的建设模式,有时会导致治理工作上的很多误区。黄土高原应进行更为详细的区划,区划在降雨量、干燥度等气候因素基础上,更多地考虑局部地形以及小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坡向、坡度、海拔、土壤性质等。最终区划结果应利用植被的实际栽培生长效果进行最终的校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