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时间:2023-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年7月,毛泽东也回长沙。1921年8月,毛泽东曾利用“船山学社”的社址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不久,赵恒惕再次通缉捉拿毛泽东。这次分手成了两人的永诀。后毛泽东、朱德率领的一军团与彭德怀部合并为一方面军。湖南省清乡司令何键悬赏大洋一千元,捉拿“毛泽东的妻子杨氏”。同时被捕的还有保姆陈玉英和毛泽东八岁的儿子毛岸英。

一、“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出生在湖南长沙县的板仓杨家。“板仓杨”的主人杨昌济是一位著名学者和思想家、教育家。

杨开慧3岁时,杨昌济先生出国留学,求取功名。杨开慧跟母亲向振熙在乡下度过了童年时代。

杨开慧长到7岁,父亲从国外来信,要她上学读书。于是杨开慧先后就读于杨公庙初级小学、隐储学校、衡粹女校、县立第一女子高小。

1913年春,杨昌济从欧洲留学回来后,杨开慧便随全家一起迁到长沙。同年,毛泽东也来到长沙求学,不久杨昌济成了他的老师。毛泽东和蔡和森、陈昌等人经常到“板仓杨”寓所求教,也就认识了杨开慧,相互之间都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1918年夏,杨昌济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杨开慧随全家北上,住在鼓楼后豆腐池胡同9号。9月份,毛泽东为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也来到北京,杨昌济推荐他到北大图书馆当了新闻纸阅览室书记,双方仍然交往不断。这时的杨开慧,已是17岁的少女,身处异地,得遇同乡知己很高兴。1919年4月,毛泽东要赴上海时,两人彼此心照不宣,相约分别后互通信息。毛泽东转道上海回到湖南,两人开始通信。

1919年12月,毛泽东率驱张代表团第二次来京,有时候就住在杨家,公开了他与杨开慧的亲密关系。

1920年初,杨昌济去世后,杨开慧扶柩南下,将父亲归葬长沙板仓。不久,她便从板仓来到长沙城,在李淑一父亲的帮助下,进了湘福女中。

同年7月,毛泽东也回长沙。毛泽东邀请杨开慧去省学联帮他工作,杨开慧一口答应。这年冬天,两人便同居结婚,寒假相约到板仓过春节,不做嫁妆,不坐花轿,不举行婚礼。

婚后,杨开慧继续在校学习。每逢假日,便从学校出来与毛泽东住在一起。

1921年秋,在中共湘区委员会成立后不久,杨开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掩护毛泽东的活动,她接来母亲,一起住在中共湘区委员会机关所在地清水塘,自己则担任湘区党委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

1921年8月,毛泽东曾利用“船山学社”的社址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杨开慧参加了该校的筹建工作,并利用自己担任学联干事的身份,筹集经费。自修大学为早期湖南党组织培养了干部。何叔衡、毛泽民、毛泽覃、罗学瓒、夏明翰等人,当年都曾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

1922年,毛泽东又创办了湖南青年图书馆,杨开慧担任该馆的负责人,主持馆内一切事务。当时图书馆内还设有秘密阅览室,藏有《新青年》、《先驱》、《赤光》等进步书刊,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1922年10月,杨开慧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儿子,取名毛岸英。

1923年4月,由于毛泽东在领导工人运动、学生运动中影响极大,直接威胁湖南统治者的地位,湖南军阀赵恒惕下令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长沙赴上海,后又到广州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先后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在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工作。

婚后的第一次别离,增加了毛泽东的许多离愁别绪,那首著名的《贺新郎》就是反映他当时心境的: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1924年夏,杨开慧和母亲一起,带着毛岸英和刚刚出生不久的毛岸青,来到上海。

1924年底,毛泽东因与陈独秀意见相左,加之身体不好,回韶山养病。杨开慧也来到韶山冲,协助毛泽东办农民夜校,搞调查,并创建了中共韶山支部。

不久,赵恒惕再次通缉捉拿毛泽东。脱险后,全家先后到了广州,住在东山庙前西街38号。杨开慧继续担任联络工作。

北伐开始后,杨开慧回到长沙,协助毛泽东做了大量的调查和资料整理工作,那篇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也凝结了杨开慧的心血。

1927年2月,毛泽东一家先后到达武昌,住在都府堤41号,不久杨开慧又生下了她的第三个儿子——毛岸龙。

4月27日至5月6日,中共五大就在武昌召开。由于与陈独秀的意见继续相左,毛泽东再次受到排斥。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和毛泽东一起由武昌回到长沙,住在北门外沈家大屋旁的北角门楼。毛泽东组织秋收起义时,杨开慧带着孩子回到板仓老家。这次分手成了两人的永诀。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把队伍拉到了井冈山。他用暗语给杨开慧写了一封信,说他出门后,开始生意不好,亏了本,现在生意好了,兴旺起来了。这封信经过不少周折,直到1928年初,才辗转到了杨开慧手中。她在地图上找到了井冈山所在的方向,也更增加了她的思念。

在板仓坚持地下活动的日子是艰苦的,再加上关山远隔,音讯不通,杨开慧的心情日益惆怅不安。1928年10月,她写下了《偶感》诗一首。这首诗是解放后在杨开慧当时居住的墙中发现的。

天阴起溯(朔)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惘)怅无已时。

1930年8月,彭德怀率领第五军团一度攻占了长沙。不久即因寡不敌众,而撤出长沙。后毛泽东、朱德率领的一军团与彭德怀部合并为一方面军。他们奉命再次攻打长沙,因条件不允许而撤出战斗。

湖南省清乡司令何键悬赏大洋一千元,捉拿“毛泽东的妻子杨氏”。1930年10月中旬,杨开慧不幸被捕入狱。同时被捕的还有保姆陈玉英和毛泽东八岁的儿子毛岸英。

在狱中,杨开慧经受了各种形式的威逼利诱,敌人说只要她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就马上可以获得自由,但都遭到她的严词拒绝。她对前去探监的亲友说:“死不足惜,但愿润之的革命早日成功!”又嘱咐说:“我死后,不要作俗人之举”。

1930年11月4日,杨开慧在长沙城浏阳门外的识字岭被枪杀,时年29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