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依据——对“文化大革命”前17年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研究
作为一个中共党史专家,龚育之特别注重从整个新中国的历史去认识“文化大革命”前17年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针对一些人把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割裂开来的观点,龚育之指出,“对这后一个理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已开始了探索,不过毛泽东还没有使用这个词,他在《十年总结》中的说法是:‘从一九五六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52]。这是龚育之认为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是要与建党的历史综合起来考虑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看待历史的发展由来和脉络。
龚育之认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是1956年上半年提出的。其主要标志,是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题为《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毛泽东在讲话中论述了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1956年上半年提出这一任务,这是必然的。概括地讲,主要是基于以下的考虑:其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即将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开始转变的现实,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发展道路、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其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及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基本经验,这为中国共产党探索走自己的路奠定了基础。其三,由于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模式的迷信,因而促使中国共产党人开始重新审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做法。
“探索这条路线,我们党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取得许多成就,也走了很大弯路。”[53]由于种种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一探索一开始就呈现出两种发展态势:一个发展趋向,“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发展趋向”[54]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另一个发展趋向,则是“‘左’倾错误的发展趋向”,[55]“左”的错误的积累和发展,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持续,这是错误的发展倾向暂时压倒了正确的发展趋向的结果。但是,真理终将是不可战胜的,在“文化大革命”前和“文化大革命”中积累起来的正确的力量,为后来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实行中共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打下了理论基础,做好了干部准备。当然,“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与它之前发生的“左”倾错误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同样,“文化大革命”以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所取得的成就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开拓所取得的成就也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但是,我们要看到“文化大革命”以前的“左”倾错误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之间的联系,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到了“文化大革命”则是错误发展的顶峰。我们也要看到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始的积极探索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探索之间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历史渊源和历史依据。
实事求是地概括17年的具体实践历程,龚育之认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理论成果:(一)在政治建设上,提出并初步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理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以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等。(二)在经济建设上,提出了用一百年或更长的时间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出了国民经济领域要正确处理农轻重关系、积累和消费等十大关系。(三)在文化建设上,提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基本方针。(四)在对外交往关系上,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五)在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上,提出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不断整顿党的作风,密切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总体上缺乏对苏联模式根本弊端的深刻和系统的认识,缺乏对马克思等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一些重要设想的全面理解,解决中国的问题,不能不顾中国实际而照搬苏联实践,也不能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美好设想来制定国家的方针政策,也不能机械搬用过去年代屡用不爽的部分成功经验,后来实践恰好相反,上述正确思想不但没有能够全部坚持下去,反而走向了反面。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出现了以下重要失误:(一)错误地以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错误以为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错误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直至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二)没有始终坚定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的方法也不对头,急于求成,依靠群众运动,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三)错误地以为社会主义必须以单一公有制为基础,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纯”,急于消灭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有很大积极促进作用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四)错误地以为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单一计划经济,无视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盲目追求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五)错误的理解自力更生的实质和基本内涵,忽视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再加上敌对国家的封锁和压制,使中国长期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虽然没有能够探索出一条正确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但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如果因为探索中误入歧途,以后就放弃探索,想当然地以为按照别人的路走,那就是典型的因噎废食。中国的国情与别的国家的国情都不一样,中国有中国自己的特点,在别的国家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到了中国以后可能就是水土不服。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照搬照抄,只能是死路一条,这是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所证明了的。是探索就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我们追求成功,但我们不怕失败。关键是认真总结失败的教训,把教训转化成为成功的奠基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些基本问题,坚持走自己的路,因为跟在别的国家后面,永远也没有出息,永远也只能是做别的国家的附庸。
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集体领导下,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开始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