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省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研究

浙江省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研究

时间:2023-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当前高校中较为活跃的群体组织,网络青年自组织是近些年来快速成长和发展的一种青年文化现象。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组建体现了当前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多样性,同时体现了大学生参加和创建网络自组织的动机多元。网络青年自组织多采取扁平式、自主式管理模式,相对正式组织而言较少有规章制度和强制性的纪律约束。而网络自组织具有多样性特征,包含多种网络组织类型,

浙江省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研究[1]

张启鹏[2]

【摘 要】本文以浙江省部分高校的网络青年自组织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等方式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归纳了其特征属性,分析了其产生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并探索性地提出了应对举措。

【关键词】高校 网络青年自组织 研究

“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作为一个哲学上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20世纪时,协同学创始人哈肯(H.Haken,1976)将其定义为:如果一个体系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涉,我们便说该体系是自组织的。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是指既没能到当地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登记而拥有法人资格,也没有在学校有关部门登记备案的,依托网络为联络手段和组织平台,自发成立、自我发展、自我运作、自我管理的大学生群体组织。作为当前高校中较为活跃的群体组织,网络青年自组织是近些年来快速成长和发展的一种青年文化现象。通过对其群体特征、运行方式、活动规律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有效评估和研判其发展态势,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等形式,对浙江部分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并对其中的970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

一、群体现状的总结归纳

(一)群体类型呈现多样化

当前高校大学生均为“90后”,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思想前卫、多元,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富于好奇心和创造力,因而他们创建、加入的网络自组织类型多种多样。按照成员结社动机,当前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主要可分为以下类型:兴趣爱好型占73.8%、公益服务型占48.3%、情感交流型占54.7%、学习求知型占55.3%、利益互惠型占47%、社会实践型占42.6%、地域亲缘型占17.6%。按照网络技术特点,当前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主要可分为“群、客、吧、游”等类型。群,是以即时通信技术软件为主要载体来实现在线交流目的,校园内最流行的有QQ、MSN、微信、人人、YY、飞信、豆瓣等;客,是以Web2.0、Blog、微博等个人信息中心为载体实现交流目的,每一个用户不仅是互联网的读者,同时也成为互联网的作者;吧,以BBS、虚拟社区等网上交流平台为载体,主要有百度贴吧、天涯社区及各校园BBS网站;游,以各种网络游戏平台为载体,指由多名玩家通过计算机网络在虚拟的环境下,对人物角色及场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操作以达到娱乐和互动目的的游戏产品集合,主要以DOTA、魔兽世界、英雄联盟等游戏产品为主。

(二)结社目的为满足现实需求性

网络自组织是成员间沟通的有效平台,它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主体间拥有的共同利益、信念和观点或相同的爱好、兴趣、经历,成员之间的共同趣缘。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组建体现了当前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多样性,同时体现了大学生参加和创建网络自组织的动机多元。23.4%的学生创建、加入网络自组织的原因是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如追星族、“挑战杯”交流群等;30.9%的学生是为了“休闲娱乐”,如游戏联盟、健身锻炼和旅游美食等;22.6%的学生是为了“学习发展”,如考研、公务员面试、创业交流等;12.4%的学生是为了寻找归属感,如老乡会、校友会、情感交流等;3.3%的学生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如以参加志愿服务或公益性活动为主要目的聚集在一起的公益服务型组织,再如依托QQ群和豆瓣小组开展活动的各类环保公益群和小组。

(三)管理凸显自主化和开放性

网络青年自组织多采取扁平式、自主式管理模式,相对正式组织而言较少有规章制度和强制性的纪律约束。调查显示:91.5%的同学表示“所参加的网络组织没有成文的规章制度”;当问及“你参加的网络自组织对你是否愿意参与活动有无严格要求和限制”时,85.6%的同学选择“没有制约,参不参与活动完全在于自己愿不愿意”。另外,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还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成员的加入和退出,是否参加活动、参与管理等,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和地域的限制,充分尊重了青年学生追求自由平等、自主自意的愿望。在关于“你参加网络组织活动的态度”的问题调查中,45.9%的同学选择“视学习情况和时间安排而定”,31.7%的同学选择“无所谓,想去就去”。

(四)发展呈现多元化和不稳定性

对“你认为你参加的网络青年自组织发展的方向是”问题的调查中,8.5%的同学选择“逐渐消亡”,69.4%的同学选择“维持现状”,22.1%的同学选择“向正式组织发展”。由此可见,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发展具有多元化的一面,主要有三种表现:一种是被逐步淘汰。一部分网络自组织因影响力下降,活跃度降低,很快就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多样,包括活动内容缺失吸引力,组织核心成员的毕业或退出等。二是正常发展。这种网络组织能够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虽然在发展中遇到一些困难,但组织仍然能正常有序运转。三是转为线下组织,注册为学生社团。少数有规模的网络青年自组织的社会化和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建章立制,逐步完善并注册成为学生社团。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发展还有不稳定的一面,关于“你和你参加的网络自组织的成员是否熟悉”的问题调查中,选择“基本上都熟悉”的占12.5%,42.4%选择了“只熟悉一小部分”和“没几个熟悉”,说明组织内部成员流动性大,新老接替较快。

二、群体存在的影响分析

(一)积极效用明显

一是增强归属情感,缓解心理矛盾。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主要有: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自负与自卑的矛盾、交往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高校网络自组织具有趣缘性特征,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的情感基础为纽带聚集在一起,能够惺惺相惜并畅所欲言,在网络交往中得到情感上的寄托和慰藉,更可以自由地展现自我,增强归属感体验。另外,高校网络自组织具有开放性特征,活动内容丰富且形式灵活,对成员没有强制性,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参加哪个组织,并可以自由地选择去与留,这就使大学生在满足了归属感的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独立和自由的交往空间,自信心、自尊心和独立意识也得到满足,从而缓解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心理矛盾。

二是满足多种需求,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上升发展阶段,有社交与归属的需要、自尊与求知的需要、健康和休闲娱乐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传统的高校组织很难全部满足他们这些多方面的需要。而网络自组织具有多样性特征,包含多种网络组织类型,不同类型的网络自组织,能够通过网络便捷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具有不同需求的大学生参加,拓宽他们的活动范围,丰富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开展的活动使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个性更加鲜明,性格更加完善,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是促进社会文明,丰富校园文化。调查显示,大多数网络青年自组织都是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它们能够敏锐地捕捉青年关注的文化热点,传播和倡导青年时尚文化,具有促进社会文明的功能,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定力量。网络青年自组织成员以相同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培育了以平等、民主、开放为主旨的网络文化。积极的网络自组织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组织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点缀了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弥补了正式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空白点。

(二)负面影响凸显

一是大学生产生网络依赖的可能性增强。网络自组织的网聚性特点,一方面使得活动开展更加便捷、迅速且有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成员沉湎于网络,造成网络依赖。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上升并逐步成熟的阶段,成人感增强,但自控力及自律能力较弱。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的世界里难以自拔,影响到正常的学业发展。

二是负面信息扩大化传播的可能性加大。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辨别能力相对较弱,对组织成员间的信息往往附加主观好恶,出现一定的倾向性,有时出于维护本群体的利益会有意无意地制造和散播小道消息或者谣言,干扰正常信息的沟通,从而增加了高校管理工作的难度,有时甚至影响校园的稳定。

三是校园及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因素提升。网络青年自组织具有开放性特征,大学生可以毫无门槛地加入和退出,容易被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反动势力等渗透和利用,影响校园及社会的稳定。另外,网络自组织间的发展良莠不齐,有少部分思想消极、以低级趣味为共同点的网络自组织,对大学生行为和认知已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加大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三、群体发展的应对建议

近年来多种形式的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纷纷涌现,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应对网络青年自组织发展过程中,要及时关注网络青年自组织发展新动态,研究网络青年自组织发展的新问题,针对网络青年自组织的特点进行及时、有效、合法、人本的管理,使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发展始终处于健康的状态。

(一)追根溯源,摸清群体发展影响因素

一是社会因素。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政治民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原有的社会格局悄然发生变化,由政治化、行政化、一体化逐步走向了市场化、开放化、多元化,以往的政府全能主义不再适应当前时代发展,非政府组织便应运而生,在高校,则表现为各类学生组织的兴起和发展。另外,高教园区的建成,学分制的推广和深化,使大学生对班级的观念淡化,都构成了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二是技术因素。首先,网络的兴起和普及。浙江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数字浙江”和“数字城市”概念,着力构建“开放、高效、便捷、安全”的信息网络平台,并取得一定成效,网络覆盖率居全国前列。网络具有便捷性、开放性和自由性特点,且成本低,使学生可以便捷、高效地开展活动。其次,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学生可以方便地通过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上网。调查中显示:88.9%的学生手机具有上网功能,98.7%的学生表示能够在课余时间通过电脑上网。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交流方式和聚集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便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

三是个体因素。“90后”大学生从小的成长和学习环境,使他们不能满足于埋头苦读书的生活状态,他们思维开阔,个性鲜明,需求也更加多元;传统的学校组织以管理和教育为主,服务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并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而多样的高校网络自组织则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风采的平台,与当前学生个性相符,受到学生的青睐。关于“你是否对网络公开课感兴趣”的调查结果显示:70.3%的学生选择了“感兴趣”。关于“你对网络公开课感兴趣的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40.7%学生选择“拓展知识面”,22.3%学生选择“挖掘新的兴趣点”。

(二)提高重视,掌握群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一是端正态度,摸清情况。国内对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各个途径获取的数据也并不充分和完整,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曲解,形成片面、非理性的评价,因而不能正确地发挥网络青年自组织的正面影响。为此,高校管理者要端正态度,了解网络青年自组织产生、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理性、科学地开展研究。高校要组织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摸清本校青年自组织的基本情况,包括青年自组织的数量和类型、参与各类青年自组织的青年数量和群体状况、青年自组织发展状况等一手资料。

二是客观分析,把握规律。高校要从网络青年自组织的成长发展规律着手,深入研究网络青年自组织产生、发展、成长过程中的规律性,理清网络青年自组织和常规自组织间的关系,摸清情况,了解网络青年自组织的阶段性发展特征,把握基准数据,以方便制定切实可行的引导、管理、服务制度,使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各项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与时俱进,覆盖群体引导范围

一是做好学生个体行为的引导。网络青年自组织是由单个的人构成的,做好个人的思想行为引导极其重要。高校管理者要在掌握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主动“触线上网”,通过QQ群、校园BBS、SNS网站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载体,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和生活服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是做好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引导。高校管理工作者要积极与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接触、联合,通过提供服务、开展业务培训等方式,主动“投之以桃”,逐步使其“浮出水面、落地生根”。从人力、经费、管理等多方面给予大学生网络自组织支持,使其向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努力把网络自组织建设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课堂和大舞台。

三是做好核心人物的教育引导。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具有管理的自主化和开放性特征,没有明确的组织机制,但往往有自己的核心成员或负责人,他们具有能力强、威信高、善于团结其他成员的特点,在组织中发挥着指挥、协调和榜样的作用。做好核心人物的教育、引导和培养工作,可以使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引导工作事半功倍。

(四)多管齐下,完善群体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度上的保障是根本保障,要使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就必须在充分了解高校网络自组织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同时,要抓好贯彻落实工作,明确目标要求,落实责任,确保规章制度不流于形式。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在网络青年自组织管理的制度建设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须健全。

二是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基地建设。高校要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着力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了解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需求,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发展研究纳入学校学科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当中,通过开设课程、设立研究课题、培养研究队伍等形式,增强对大学生网络青年自组织的了解、引导和管控,推动网络青年自组织规范化、系统化发展。

三是开展帮扶活动。一方面,要对网络青年自组织进行帮扶。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努力把网络青年自组织纳入共青团指导和学生会、社团组织联系合作的范围内,转化为正式社团;提供经验交流平台,组建培训基地,提高其竞争力和生存力。另一方面,要对网络沉溺学生进行帮扶。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预警机制,及时了解网络青年自组织成员的思想动向,积极开展针对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团队心理辅导活动,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网络,合理安排时间参加网络自组织活动,把精力投入健康有益的学习中。

【注释】

[1]本文系2012年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浙江省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12B030。

[2]张启鹏,男,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委员,办公室主任(兼),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