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七 西方世界对苏共的“和平演变”战略
【案例呈现】
从苏维埃政权诞生时起,西方敌对势力就企图将它扼杀在摇篮里。当武力不能达到目的时,它们便转而采取和平演变的方式。美国和西方国家对苏联实施西化、分化战略有以下五种手段。
第一,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大举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美国在西欧专门设置了针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大型广播电台“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每天用6种语言“传播国际以及苏联和东欧国内发生重大事件的信息”,宣传西方社会的“成就”、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英国广播公司(BBC)”和“德意志电波电台”每天也分别用40种和35种语言向世界各地广播。这4家大型电台都担负着向苏联东欧国家灌输西方意识形态的任务。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是否定苏共的革命历史,把苏联东欧国家存在的社会问题无限夸大,煽动人民的不满,并把这种不满指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美国中央情报局还慷慨资助有关研究机构设计“哈佛方案”,使反对列宁和斯大林的作品充斥报刊、广播、电视和电影。他们称赞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支持其削弱、取消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乘机宣扬西方所谓的美好生活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
西方世界十分注意用其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影响苏联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冷战时期原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曾针对美国颠覆前苏联的战略不无自信地宣称:“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
面对这一宣传攻势,戈尔巴乔夫不仅丧失警惕,不对苏联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反而鼓励民众去接受西方的熏陶。1988年12月,苏联停止了对过去视为反动电台的多家西方电台的干扰,并决定拨款400万外汇卢布,进口20个西方国家的报刊,在国内公开出售。这就进一步助长了西方对苏联的舆论攻势。
由于苏共对西方意识形态的进攻敞开大门,1990年前后,苏联社会中抛弃社会主义的思潮达到高潮。一项全国性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在回答“苏联选择什么样的前进之路”时,被调查者认为要效仿美国、德国、瑞典的分别占到32%、17%、11%。不少政治势力决定走一条所谓的“彻底革命”之路,背弃社会主义的“此岸”,一步跨入资本主义的“彼岸”。这就完全符合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指令中给“最有效的宣传”所下的定义:“宣传对象按照你所指定的方向走,而他却认为这个方向是他自己选定的。”
第二,利用经济贸易、技术援助,诱导苏联的改革朝着西方期望的方向发展。
“二战”以后,美国一直利用1949年11月秘密成立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封锁禁运和贸易限制,作为诱压社会主义国家做出政治让步的手段。
1991年,戈尔巴乔夫的“根本改革”方案所争取到美国的“哈佛计划”规定:西方每年援助苏联300亿~500亿美元,5年共援助1500亿~2500亿美元,条件是苏联实行市场化、私有化、彻底的民主化以及允许各民族自决等。该计划还规定,西方援助同苏联改革紧密挂钩,每半年协调一次。按西方当时的说法,就是大改革多援助,小改革少援助,不改革不援助。
然而,西方的援助只是一个诱饵。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当时说:“美国的关键战略利益不在于从经济上挽救莫斯科,而是要摧毁苏联的共产主义制度。”事实也的确如此。1991年7月16日,戈尔巴乔夫带着包括“哈佛计划”在内的文件来到英国伦敦,会晤西方七国首脑,请求给予巨额援助。但结果使他大失所望,西方七国并未承诺任何援苏款项。尽管如此,戈尔巴乔夫依然本着“哈佛计划”的思路,使苏联的改革按照西方指引的方向,走上了不归之路。
第三,利用所谓“人权”问题干涉苏联内政,支持和扶植苏联社会内部的反对势力。
1975年《赫尔辛基协定》签订后,西方国家利用协定中规定的条款,给予苏联“持不同政见者”以多方的支持。这种支持有物质和金钱的、也有荣誉和所谓道义的。
1977年卡特上台不久就接见了《古拉格群岛》一书的作者索尔仁尼琴;他还亲自致信苏联最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萨哈罗夫,表示美国“将继续履行在国外促进人权的坚定诺言”。
1979年4月,美国用它所拘捕的两名苏联间谍,交换了金斯伯格等5名持不同政见者,以此声援和鼓励在苏联出现更多的所谓持不同政见者。同年12月,卡特政府搞了一个“人权周”,对苏施加压力,为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造势助威。
19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争取民主赠款法》。1989年,国会仅拨给“全国争取民主基金会”的款额已达2500万美元。这笔资金主要用于在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苏联发展民主和支持反对派。
第四,插手苏联的民族问题,破坏苏联的民族关系,在苏联内部制造动乱。
1986年苏联改革开始不久,一些美国议员到拉脱维亚公开宣布美国从未承认苏联对波罗的海国家的“占领”,波罗的海人民有权决定是否独立,挑拨苏联的民族关系。
1989年春,当波罗的海沿岸的民族分裂主义活动势如潮涌之时,美国驻苏大使出面接见当地分裂势力的代表,了解他们的活动意图和计划,对他们表示支持,从而直接促成了波罗的海沿岸两百万人手牵手的“波罗的海之路”运动,大大强化了当地分裂主义势力的意志和决心,其间,他们公开提出了“打倒苏共”和“脱离苏联”的口号。
1989年12月1日,美苏两国元首在马耳他会晤,布什向戈尔巴乔夫施压,警告苏联不得用武力对付波罗的海的三国民族运动。否则,反苏情绪就会席卷美国。布什还多次会见波罗的海沿岸分裂运动领导人,向他们表示声援和支持。
1991年1月立陶宛局势紧张时,美国立即发表声明,谴责苏军“挑衅”,要求苏联“回到谈判中来”,同时通过各种外交渠道,向苏方表达强硬立场。布什本人亲自给戈尔巴乔夫打电话、发密函,要他履行不对波罗的海国家动武的承诺,否则就将停止对苏援助。
第五,千方百计支持苏共内部的反叛势力,大力扶植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政权的掘墓人。
这是最致命的一个手段。
早在1987年夏天,美国驻苏联大使就已经与叶利钦进行了接触,随即将他作为重点工作对象,全力支持他对抗苏共中央、对抗联盟政权、分裂苏共和苏联等一切反叛行为。
叶利钦与戈尔巴乔夫公开发生冲突被开除出政治局后,美国利用各种机会与他保持更为密切的接触。1989年,叶利钦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并进入最高苏维埃。当年9月叶利钦访美,美方破格接待这位非正式访问的非官方人物,安排总统、副总统、国务卿和前总统里根等诸多政要同他会晤。
1991年6月,叶利钦当选俄罗斯联邦总统,美国立刻邀请他访美,并且给予这位尚未就职的苏联地方政权领导人以完全的国家元首礼遇。除布什总统与他进行长时间会谈外,美国副总统、国防部长、商务部长、国会参众两院领袖以及劳联—产联领导人、一些大公司老总、社会团体负责人,也都会见了叶利钦。
1991年12月叶利钦与乌克兰、白俄罗斯领导人密谋解散苏联时,首先向美国总统通报了情况,取得了美国的支持。
“8·19”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两次与叶利钦通电话,稳定其情绪,鼓励其斗志;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立即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支持叶利钦的立场;加拿大总理宣布冻结两亿美元的对苏援助,指责苏联可能重新回到冷战;日本谴责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行动不合法,宣布冻结一切对苏援助计划;德国领导人纷纷表态,支持叶利钦关于恢复宪法秩序的要求;法国领导人猛烈抨击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要求欧共体召开首脑会议讨论苏联局势问题;世界银行宣布,暂停讨论向苏联提供技术援助的建议。
苏联共产党的垮台、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完结、苏联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解体,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综合引起的复杂的政治事件,西方的干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资料来源:《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第8集解说词
【案例讨论】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怎样传播其意识形态?
2.如何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案例点评】
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一直致力于通过多种渠道将其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向社会主义国家传播和渗透,广播电台、报刊、经济贸易、技术援助是冷战时期的惯用伎俩,以人权为幌子在国际舞台上耍政治手腕施压、物质诱惑扶植掘墓人等也很常见。曾经,他们正是用这些手段“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才最终“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而今,更是借助于互联网这一先进的媒介,传播其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的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
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西方一些学者所宣称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后意识形态时代”等论断,是没有根据的,是违背客观历史事实的。我们不能失去警觉。在当代世界走向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一定要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广泛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坚决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
【教学建议】
1.本案例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第三节的辅助教学,也适用于第六章第二节的辅助教学。
2.本案例适用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五章第一节的辅助教学。
3.教师播放《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第8集“苏共对西方西化分化战略的应对”,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短的讨论或者课下撰写小论文。
4.本案例内容较丰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择用。
(作者:龚玉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