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实现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基本策略
如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观照下,加快实现中国人的现代化?必须针对不同社会团体、阶层或群体实施不同的现代化发展策略。
一、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发展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发展要科学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滋养下诞生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成长壮大的。邓小平曾意味深长地说过:“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80]只有马克思主义信仰还不够,还必须在实践中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就是继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其次,要坚持与时俱进来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历史上许多所谓的科学严密的理论体系,之所以没有经受住历史风雨的洗礼而“花自飘零水自流”,根源就在于它们不能或没有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开放的体系来接纳人类文明新成果。而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来看,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恰恰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一部与时代发展同步,广泛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并赋予其鲜明中国特色的历史。人类从古老的洪荒岁月中走来,今天已迈进了信息时代,这为共产党人以博大胸怀不断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新成果提供了有利条件。
再次,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马克思主义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重视学习、善于学习逐步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精辟概括了学习的正确动机和态度,为我们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提供了重要遵循。”[81]党的干部群众通过树立马克思主义学习观,不断提高了思想觉悟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仅学以立德,还能学以增智,促进现代化素质的提升。有研究认为:“中国共产党被称为世界上少有的具备自觉学习意识的政党。他们把学习看作是一切进步的先导,是求新求变的起点,是创新创造的前提。”[82]而广大党员干部之所以形成了这样的传统和学习自觉性,就是马克思“学习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习意识”以及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学习榜样”影响的。
最后,处理好党内外的各种关系。一是要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实现党内关系民主化;二是要创新执政体制和方式,实现党政关系科学化;三是要完善参政议政制度,实现党际关系合作化;四是要创新群众工作制度,实现党群关系和谐化[83]。在当前,党内民主的核心是保障和扩大普通党员的党内民主权利;创新执政体制和方式的核心是找到最佳的党政结合的合理途径;完善参政议政制度的核心是既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又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创新党群工作制度的核心是通过解决民生问题坚持群众路线。所有这些,都需要在进行新实验、摸索新经验、概括新理论基础上,争取事半功倍的好效果,为这个有8000多万党员,3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现代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中国工人阶级的现代化发展
最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将工人阶级同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概念使用的,指的是没有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来获取生活资料的雇佣劳动者阶级。后来,马克思又将工人阶级的范围扩大为“所有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商品生产的人,从真正的工人到(有别于资本家的)经理、工程师,都属于生产劳动者的范围”[84]。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工人阶级的数量很小。“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完成之后的1956年年底,产业工人达4651万”[85];到2001年年底,中国职工总人数达3亿。当然,中国现有工人阶级只作为一种政治身份而非职业概念来被理解的。因为现在的工人阶级的含义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含义大不相同,“不仅包括产业工人,还包括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知识分子”[86]。2003年年底,中国农民工达1亿人,2003年中国工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一大批进城务工人员已成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2004年中央1号文件又明确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分子、事业单位人员、乡镇企业工人、进城农民工先后加入到工人阶级队伍,不仅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也丰富了工人阶级的内涵。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文化素养和技能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2007年的调查显示:“65.9%的职工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工人受教育年限达到11.84年,其中,城镇职工平均受教育为12.37年,比2002年增加了0.4年;农民工平均受教育为10.43年,比2002年增加了0.75年”[87]。尽管中国工人阶级向现代化发展的进步很快,但是与人的现代化要求相比还有明显的距离,还需要从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出发,加速工人阶级的知识化、技术化和价值观念向爱岗、敬业、诚实、友善等主流化方向发展。
三、中国农民群体的现代化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现在农村人口约6.74亿,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5.04亿。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民群体是一个落后的社会群体,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较低。在当前状况下,农民群体的现代化发展,主要应着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大力推进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构建。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把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推进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2004年至2011年,党中央和国务院连续发出关于“三农”问题的8个1号文件,意在大力推进这一关系的构建。推进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主要通过农村城镇化的途径实现,2010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要努力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等具体的措施。由于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能够实现农民身份的转变,即由传统意义的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形成新的社会关系,所以对农民群体现代化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
二是大幅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许多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当长时间里,农民收入的增加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速度,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1997年至2002年,农民收入增加额不足城镇居民的1/6”[88]。而截至2010年年底,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在3∶1左右。为解决这一问题,200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标题为《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1号文件提出对农村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2006年开始全部取消了农业税;2008年的中央1号文件又增加“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并采取具体措施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因为收入水平是农民群体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贫穷生活不可能产生现代化的群体。
三是积极推进农村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大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指标是农村教育、科学、文化,以及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条件、社会保障制度的大改观。农民群体的现代化,起直接作用的是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在农村的发展,因为这能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素质。毛泽东曾指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89]从现实情况看,在中央连续8个1号文件的推动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素质和精神面貌有了巨大的提升。但是,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历史基础比较差,当下的努力获得的成效与实现农民群体现代化还有很大的距离,各种体制机制的问题和困难比较大,所以要加快农民群体现代化,必须用创新思维来寻求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有效措施。
四、中国女性群体的现代化发展
据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调查,“目前中国18岁至60岁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8.8年,比2000年提高2.7年,性别差距由10年前的1.5年缩小为0.3年。女性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仅占33.7%,城乡所占比例分别为54.2%和18.2%;而在中西部地区女性中,这一比例为10.0%,比该地区农村男性低4.6个百分点。中国女性中接受过大专即以上高等教育的占14.3%,其中城镇女性接受过大专以上高等教育的比例为25.7%,比10年前提高13.3%。”[90]另据调查统计:“近些年来,中国妇女健康状况明显改善,经济能力有所增强,非农就业的比例比10年前提高了14.7个百分点,参与管理的程度也大幅提高。”[91]
尽管如此,中国妇女解放仍任重道远。从第三期调查的数据看:一是目前仍存在对女性的性别歧视问题,离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根据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我国现在87.5%的高校女生希望在事业上有所作为。但在有求职经历的女大学生中,24.7%的人遭遇过不平等待遇。在最近三年,女性高层人才所在单位中,有20.6%存在‘只招男性或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男性’的情况;30.8%存在‘同等条件下男性晋升比女性快’的情况;47.0%存在‘技术要求高、有发展前途的岗位上男性比女性多’的情况”[92]。二是地区之间,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妇女的教育和健康情况较差。该地区农村妇女受教育年限平均为6.8年,比东部地区农村妇女低0.8年。近三年,43.4%的妇女没做过妇科检查,比东部农村妇女高4.3个百分点。三是女性参与决策和管理仍存在障碍,女性在各级领导岗位上的任职比例仅为男性相应比例的一半。另外,性骚扰、家庭暴力等对女性不利的现象也大量存在。
总体来看,近十年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已不断提高,但是继续提高中国女性地位仍面临重要的挑战。为此,从创新思维来思考中国女性群体的现代化发展,一要全面贯彻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将妇女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二要针对主要矛盾,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影响女性地位提高的关键问题;三要着力促进中西部农村妇女的发展,全面提升农村妇女的发展能力;四要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的价值观,积极营造有利于妇女发展的文化环境;五要加强党对妇女工作的领导,为妇女全面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正如现任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所言:“妇女社会地位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占人口一半的女性能否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让我们共同为提高妇女地位不懈努力,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93]
五、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现代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从一部分先进分子开始的,“马克思主义最初实践”也是在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寻比较中被先进知识分子选择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样是从一部分先进分子那里发端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不仅自觉实践马克思主义和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还通过马克思主义武装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毛泽东曾指出:“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起伟大的抗战力量……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94]革命事业需要一批杰出的知识分子革命家,建设事业更需要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事实上,经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熏陶,中国广大知识分子成为了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在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知识分子是一个集合性的大概念。其中包含着从事不同专业、学科,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教学,在不同岗位以不同时间量承担不同任务的多种类型的人士。”[95]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现代化发展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继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一个伟大时代的兴盛,需要这样一些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引领者,具有远大抱负、远见卓识、学贯中西,深刻洞察时事变迁;一个文明大国的雄起,同样需要这样一些人,他们是国家公民的优秀代表,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人民利益为旨归、以国家兴盛为己任、以国家振兴为关怀。我们把他们称之为有觉悟的知识分子。当前,中国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大转折的历史时期,也是实现中华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略问题异常突出和重要。我们更加需要一批胸怀宽广、志趣高远,思想政治觉悟高的知识分子。
二是增强专业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知识分子,是掌握科学文化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社会阶层,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教育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继承者、创造者和传播者。知识分子承担着重大的社会历史责任,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知识分子由于其基本的素质、能力和视野,比较能够走在时代前列,尤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产权能力、取得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挺进中更需要知识分子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提高知识分子的专业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加强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自律。一般知识分子的特点是:知识性、创造性、批判性。有人认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特点需要再加一个农民性。中国知识分子的农民性来自于中国农民文化的熏陶。中国的农民性主要表现为机会主义、血缘主义、面子主义、权威主义、平均主义、功利主义。产生这些现象的深层历史根源是集权体制、小农经济、儒家文化。当前中国社会的学术浮躁及学术腐败等,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农民性也是密切相关的”[96]。不管这一说法有无道理,中国目前知识分子中存在的一些与道德相关的问题的确令人担忧,因此,同样需要用创新思路思考中国知识分子现代化问题。
六、中国青年一代的现代化发展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回顾民主革命100多年、中共建党90多年、新中国成立60多年和改革开放30多年,无论是哪个历史时期,都能处处领略青年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风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社会情况发生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的严峻挑战。由于社会经济生活多样化带来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多样化,青年学生既接受着先进文化的熏陶,同时也受到大量非主流的、甚至是消极文化的影响。市场价值导向广泛渗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一方面激发了青年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带来了青年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一些学生道德观念的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的下降。现代信息技术迅速普及,既为广大青年学生获取新信息、新知识和培养新技能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不良文化的侵入提供了渠道。为此,推进中国青年一代的现代化发展,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用正确的、健康的舆论引导青年一代的观念。从政治上关心青年,就要“引导青年努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坚定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97]。就整体而言,青年群体能够最敏锐地感受到社会的变化。同时,青年群体也是社会上变化最快的一个群体。所以,舆论引导要尊重和利用青年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取得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的好效果。
二是更好地代表广大青年群体的切身利益。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凸现出来的重大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各有不同。不同阶段面对的重大的青年问题也各有不同。有些过去非常突出的问题,逐渐在缓解、在消失,又有些新的问题逐渐出现、凸显,甚至逐渐激化。但是这一切都如同马克思所言:根本在于利益问题。所以,青年作为社会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关注并推动他们的成长,就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即把他们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通过调动青年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青年一代的茁壮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是努力统筹青年一代发展的平衡。由于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特殊性,这种差异也影响到青年,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城市青年与农村青年、东部青年与西部青年、白领青年与蓝领青年的差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积极平衡这些不协调的方面,把青年的发展统筹到人才培养上,使培养青年人才作为人的现代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0多年前,人们曾为独生子女的未来担忧,现在,尽管独生子女问题仍在,但是就总体来说,他们都已经逐步成长为中国的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扛枪保家卫国的现役军人中,以及社会建设的各个岗位,大部分已经是独生子女。对中国的独生子女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管理,是人的现代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杨永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
3.郑永廷等:《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6年。
4.刘永佶:《中国现代化导论》,河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
5.宋元林:《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人民出版社,2011年。
6.陈志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张述元、张维祥:《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时事出版社,2009年。
8.中国人学学会:《人学与现代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注释】
[1]谭培文:《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3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18~11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6页。
[5]张步仁等:《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6]中国人学学会:《人学与现代化》(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36页。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6~67页。
[8]《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7页。
[9]《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68页。
[10]《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4页。
[11]《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61页。
[12]《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9~30页。
[1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70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7页。
[15]《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2页。
[16]《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79页。
[17]《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7页。
[18]《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9页。
[19]《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1页。
[20]《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12页。
[21]《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57页。
[2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90页。
[23]《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81页。
[24]《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7页。
[25]《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6页。
[26]《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4页。
[27]《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6页。
[28]《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83页。
[29]《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6页。
[30]《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6页。
[3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1页。
[3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3页。
[3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3页。
[3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3页。
[3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7页。
[3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8页。
[3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2页。
[38]《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4页。
[3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2页。
[4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8页。
[4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8页。
[42]《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6页。
[4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页。
[4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0页。
[45]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570页。
[46]《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94页。
[47]《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53页。
[48]《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39页。
[4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9页。
[50]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34~135页。
[51]《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69页。
[52]《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32页。
[5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18页。
[5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9页。
[5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803页。
[5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064页。
[57]任仲平:《“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5日。
[5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9页。
[5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1页。
[60]《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94页。
[6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73页。
[6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11页。
[6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二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75页。
[64]张兰英:《试析传统道德文化批判与人的现代化》,http://www.lwlm.com/wenhuayanjiu/201012/533073.htm,2010年12月4日。
[65]郑永廷等:《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1页。
[6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72页。
[67]《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60页。
[68]黄楠森:《人学原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53~454页。
[69]冯霞:《人学视野中的人文体育观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1页。
[70]黄楠森:《人学原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55页。
[71]刘祖云:《转型期的社会失序问题》,《学习时报》,2008年11月23日。
[7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3页。
[73]许良英等:《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35页。
[74]殷陆君:《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7页。
[75][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38页。
[7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68页。
[77]李瑞清:《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78]中宣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学习出版社,2010年,第2页。
[79][英]安东尼·吉登斯著、周红云译:《失控的世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1页。
[8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4页。
[81]杨勇:《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人民日报》,2011年8月17日。
[82]陈家兴:《风雨中洗礼优秀的品格》,《人民日报》,2011年6月21日。
[83]*该部分内容借鉴了林绪武、奚先来文章的观点,该文题目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现代化的制度因素”,《中国共产党90年研究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
[8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41页。
[85]张朝晖:《当代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变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第3期。
[86]高光:《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结构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年。
[87]樊宪雷:《党的阶级基础——我国工人阶级内涵的历史嬗变及其当前发展的新特征》,《中国共产党90年研究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30页。
[88]邢和平:《努力推进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构建》,《中国共产党90年研究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482页。
[89]《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7页。
[90]媒体报道:《妇女平均受教育年限显著提高》,《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22日。
[91]媒体报道:《女性家务劳动时间明显减少》,《光明日报》,2011年10月22日。
[92]媒体报道:《妇女平均受教育年限显著提高》,《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22日。
[93]陈至立:《提高妇女社会地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2日。
[9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18页。
[95]李忠杰:《知识分子与战略问题》,人民网,2010年9月14日。
[96]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2009年09月25日。
[97]罗建军:《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人民日报》,2011年9月1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