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坚持“三个代表”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关系
赵成文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必然要求坚持“三个代表”。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清理两者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际上是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求的积极回应;“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则是从另一个视角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高度概括;“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既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应有之意,又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进一步拓展。显然,坚持“三个代表”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直接体现。
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求的积极回应
“解放”二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解除束缚,得到自由或发展”。解放生产力,顾名思义就是指解除对生产力的束缚,使生产力得以发展。显然,解放生产力的主体即解放者,一定是当时社会的先驱者、先进者,一定是当时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
在哲学上,“发展”被定义为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发展一定是向前的和向上的。因此,发展生产力就是把生产力推向前进,由落后的生产力变为先进的生产力。谁能推动生产力发展?也只能是当时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
近现代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谁?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马克思、恩格斯在论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和力量源泉时,总是把他们和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联系在一起,他们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反复强调,作为近现代大工业标志的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萌生和成熟成正向关联。列宁在率领布尔什维克党建立苏维埃政权之后,十分强调要加快发展生产力,追赶电气化科技革命的新潮流,他的名言是:“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毛泽东同志也肯定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他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指出,中国因经济落后,虽然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的人数不多,但他们都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他还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更是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首要任务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他一再强调,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要迅速掌握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并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论断。江泽民同志则认为,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全党同志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因此,“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是直接同一的。两者的主体都是近现代社会最先进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两者的手段都是革命或改革,即“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坚持代表先进生产力与坚持社会主义也是直接同一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历史上有人想在中国搞资本主义,总是行不通。
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高度概括
1.关于“消灭剥削”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剥削制度的消灭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共产主义原理》等著作中,从“社会形态”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界定。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未能亲自经历社会主义社会,因此他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体现出演绎性特点,是依据相关理论研究得出的逻辑结论。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无产阶级在俄国革命中的任务》、《修改党纲的材料》、《和德国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的谈话》、《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等著作中,从“基本特征”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界定,他们的界定体现出实践性的特点,显然这与他们面临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有关。不管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界定,还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界定,都十分强调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进而建立无产阶级的所有制。只有这样,只有消灭私有制和剥削,才能使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以实现。
2.关于“消除两极分化”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本身就意味着消除两极分化。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公有制意味着消除了社会成员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不平等,这为消除两极分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按劳分配强调在劳动面前人人平等,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从而消除了社会成员在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为消除两极分化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因此,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就是避免两极分化,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搞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3.关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共同富裕自古以来都是我国人民的美好追求。《礼论·礼运》中描绘的大同社会、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追求的太平世界、宋代王小波和钟相提倡的“等贵贱,均贫富”社会、清代农民起义主张的“让天下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太平天国,以及康有为的“据乱进→升平世→太平世”之社会演进、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无不体现出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在这些设想的未来社会中,我们看到的是人人平等,财产公有,扶弱敬老,救急济穷,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社会如果不是经济上的共同富裕,仅仅靠道德是难以维持的。
这样的共同富裕的“大同”社会,也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追求的。毛泽东同志说过,工人阶级、各族人民和共产党要努力工作,创造条件,使阶级、国家权力和政党很自然的归于消灭,使人类进到大同境域。我们要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达到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周恩来同志写到:“人人尽力,人人享受,人人快乐,这是大同世界!”。因此,历史上一切先进分子,志士仁人和先进阶级及其政党,都始终坚持代表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以追求大多数人的共同幸福为己任。邓小平同志始终强调共同富裕是我们的目标,就是因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如果我们的改革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怎样才能不走邪路?一靠公有制为主体,二靠共同富裕。怎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我们的改革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为了避免这个过程中贫富差距拉大,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无论是发达地区多交利税,还是向落后地区进行技术转让,归根到底就是要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
总之,邓小平同志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重申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想社会的基本规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江泽民要求我们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从另一个视角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高度概括。
三、“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既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应有之意,又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进一步拓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且这种反作用包括促进作用和阻碍作用两个方面。
什么是文化?一般地说,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主要指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设施。江泽民同志要求的“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文化”应是狭义的文化,因为他说,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根据上层建筑的定义(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狭义文化就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经济基础和政治结构在观念形态方面的反映,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因此,要“解放生产力”必须先解放思想,掌握先进文化,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有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并对它起促进作用的先进上层建筑,特别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或先进文化。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可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本身就要求有与之相应的先进文化,或者说,“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应有之意。
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视野,作出新概括。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党中央,面对国际科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面对国内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新形势,经过了长期思考,从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高度,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到了新阶段。特别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马恩列斯毛强调从生产关系角度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和邓小平强调既注重生产力又注重生产关系来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到上层建筑领域,从而在更高意义上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揭示。
总之,在邓小平理论中,核心是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而要解答这一根本问题,关键是要明确“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长期执政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因此,坚持“三个代表”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直接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