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探求新形势下高校学报的创新之路

探求新形势下高校学报的创新之路

时间:2023-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世纪伊始,我国正式加入WTO,完成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跨越。随着社会转型的成功以及各行各业的进一步开放,高校学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和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加入WTO后带来的巨大影响。高校学报不但要继续拓展国内市场,还必须尽快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高校学报是高校科研、教学的窗口。近几年,高校学报的数量呈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

探求新形势下高校学报的创新之路

邹雨轩

新世纪伊始,我国正式加入WTO,完成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跨越。随着社会转型的成功以及各行各业的进一步开放,高校学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和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加入WTO后带来的巨大影响。根据我们在教育服务方面的承诺,我国教育将融入国际教育中,直接参与国际教育的竞争,我国的教学与科研要跨入世界教育前列,首先要提高高校的国际知名度,充分利用高校学报这一对外交流窗口就是其重要的手段之一;而面对国外名牌期刊的蜂拥而入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学报不可避免地要融入国际期刊市场参与竞争。高校学报不但要继续拓展国内市场,还必须尽快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因此,极具中国特色的高校学报在如此强有力的挑战和冲击下,要想融入日趋全球化的知识经济的浪潮中,必须未雨绸缪,认清形势,把握方向,以客观、积极谨慎的态度审视并研究相应的对策。要以壮士断臂的气魄扬弃旧我,发展新我,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才能实现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开创一片新天地。

一、高校学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报是高校科研、教学的窗口。近几年,高校学报的数量呈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但由于其具有“为本校服务、一校一刊或二刊、内容综合、内向性”等特点,不可避免地普遍存在着投入少、效益低、重复多、特色少、平庸作品多、精品少、周期长等问题,其整体的学术水平、出版质量没有明显的提高,限制了其社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目前高校学报基本上都处于无独立的资金来源的状态,大部分学报采用相互进行交流赠阅的方式,发行量一般为1000~1500份,至多也不过2000份。从社会效益看,学报发行量严重偏少,读者群有限且不稳定,影响面小,其社会效益十分有限;从经济效益看,学报由学校拨放经费支持却几乎没有经济回报,产出效益几乎为零,知识不能转化为经济;从学术质量看,高校学报刊载的有效信息量较低,创新论文匮乏,平庸之作遍及,失去了其前沿性、可读性和指导性,很难满足专业读者的需求,也无法提高知名度、拓展新的读者群。知识经济社会对信息传播的要求是准确、快速,而高校学报一般为双月刊,论文发表时滞、出版周期延宕大大制约了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传播,降低了科技论文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可见,高校学报传统办刊模式,不仅使得高校学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越来越名不副实,而且作为“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也显得越来越苍白无力。所以,高校学报要想突破现今的种种局限,在今后日趋激烈的国内外期刊市场竞争中有所发展,占取一定优势,就一定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增强危机意识,由传统的封闭性、雷同性向现代的外向性、创新性形态转变,有新思路、新眼光、新举措,探求一条行之有效的创新之路。

二、把好学术质量关,突出创新性

高校学报的学术价值和知识传播功能是学报的主体,学术质量无疑成为其生存的生命线以及持续发展的活力源泉。高水平的学报既是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记录和传播载体,又是促进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础。要想改变高校学报以往信息含量较低、论文质量平庸的普遍现象,就必须注重提升学报自身品质和学术声望,不断创新,使之获得最大化的受众,沉稳而有力地面对挑战。

1.激活稿源,开放选稿

良好的稿件来源是学术期刊运作的根本。长期以来,高校学报在稿源上处于相当“拮据”的状态,其内向性(即主要接收校内稿件)和被动性(即坐等送稿上门)局限了用稿范围,造成“等米下锅”、二三流之作沉积,优秀稿件匮乏的窘境,进而决定了学术质量难以上新台阶,丧失其作为高校科教“窗口”的初衷,更不可能有所突破而在激烈的竞争中昂首。

要改变这种局面,高校学报必须转变思路,辩证地对待内外稿的处理,开源引稿。在以集中内稿稿源为依托,加大内稿的组稿力度,防止高质量、新导向稿件外流的同时,打开视野,开放式地吸纳外稿,主动约稿,激活拓展稿源,形成海纳百川的聚合式稿源。只有以畅、广、多的来稿作为保证,才能区分良莠、优中选优、精中选新。编辑部应增强情报意识,不等不靠,把“触角”延伸到科技敏感区域。主动了解本校科研趋向,时刻关注学科发展态势;主动参与校际间的高层次学术会议,吸收有关资助课题研究的前期成果,向有关学科带头人组稿、约稿,优先发表;同时相应地实行优稿优酬制度,对全国性重点课题论文给予特殊稿酬;更可着力扶持有潜力的科研新人,大胆刊发他们的论文,激发其科研热情,也可为学报引进最新的稿源和读者群,促成稿件的良性循环。这些都不失为吸引优质创新论文的良策。在选取稿件内容方面,倾向于优先选择代表最新发展动向、最新科研成果的以及前沿地带的或空白区域的论文,收集选择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登载科研人员对学报前期新论点的反馈与争鸣,让创新论文和最有价值的信息占领版面,提高优质论文的刊载率。

2.严格审稿制度,把握评审尺度

审稿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原则性很强的工作,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一般都应按照责任编辑初审、相关专家审阅精评、编辑综合审稿的程序进行评审。而论文质量的高低、学术价值的大小是由审稿专家评价判定的,是审稿工作的中心环节。高校学报由于受其自身的特殊性和条件的限制,不能严格地坚持三审制度,审稿人往往局限于高校内部,存在审稿综合能力偏低、审稿质量不高的问题。譬如:有的专家资质深但年事已高,对本专业的前沿和热点问题知之甚少;有的专家审阅本校稿件时,碍于人情和关系,不能实事求是地评定;有的因为业务繁忙、公务缠身,审阅时只做粗略地浏览而无实质性的意见和建议;等等。而审稿专家的评审能力却直接关系到对稿件的评价和取舍,能否“慧眼识新”、细节修改等,关系着学报学术质量的高低。

为了确保学报学术质量,进行学术把关,在遴选专家成立评审专家组时,必须在多方面考察和对以往审稿工作总结的基础上,不拘一格地建立一支学术造诣精湛、学风严谨、作风正派、责任心强的审稿专家队伍,突出具有“超越意识”、活跃思维的中青年专家的评审作用。也不妨联系聘请校外的知名专家或在某领域颇有造诣者作为审稿人,以保证评审鉴定的严密、公正和全面。通过多渠道的审稿,层层把关,使文稿得到反复的推敲,区分出优劣,进而发掘“出新之作”和其潜在的学术价值,让评定刊发的论文更科学、更完善、更进步。对创新论文尤其要把握好评审尺度,实行“严审宽发”的原则,即“审稿从严,发表从宽,总体把握,枝节存疑”,尽管一些创新性较强的成果短时间内难以完全证明其正确性,但较之于那些因循守旧、固步稳妥的论文,更具有发表价值,也更能凸显学报的创新品质。即使将来有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其在当前至少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同时也为众多的研究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迪,活跃了学术争鸣的氛围。

由于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新旧信息更迭加快,审稿工作在发掘新颖观点的同时,应注重时效性,加快审稿的周期,缩短发表时滞,使创新论文在第一时间得以推广,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进而达到使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有较大的提升、提高其知名度和竞争力的目的。

3.树立先进的编辑意识,调动创新敏感

目前,许多高校仍对学报编辑人员沿用机关干部管理方式,这样的体制管理,使得编辑们既无经济压力也无激励因素,主人翁态度和锐意进取的精神更无从谈起。编辑人员囿于高校内部,缺乏编辑学的系统学习和继续教育,缺乏与外界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在编辑稿件的过程中显现出综合素质偏低,思维和眼界都不甚开阔,且被动性强,没有与作者专家以及读者互动的意识。如此传统滞后的编辑体系,只能使得高校学报的发展陷于困境,何以言与时俱进?何以言提高和创新?

要改变这样的现状,首先必须击破学报编辑单一的编辑视角,树立先进的编辑意识,即在工作中不是处于被动状态,而具有一种清醒的主体意识、能动意识、目标意识、竞争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在业务水平方面不断地完善提高自己,努力朝着编辑学者化的方向发展,既成为编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又在某一学科领域有扎实的功底并对整个学术环境有广泛的见地。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认知能力和鉴审评价能力,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有效的策划力。如果有条件的高校,还应尽快培训中青年编辑掌握电子期刊编辑应用操作能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出版技术。

其次,作为学报主体的编辑不能再因循守旧,应以开放的、大胆的观念指导编辑工作,创造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以适应发展需求。必须意识到编辑虽不是学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却甘为他人做“嫁衣”,肩负着完善创新的责任,承担着传播新知识、新理念、新成果的任务,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推动力。因此,在对文稿精审详辨、保留其知识精华的前提下,编辑与作者共同对原稿进行探讨,做深加工、改进、提高、补充、延伸,就成为这种思维模式下编辑创新的主要手段。这样才能把创新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创新论文的含金量,保证信息的新颖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从而在整体意义上提升高校学报的学术水平。

三、多渠道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

1.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驱动下,高校学报必须以市场效应为导向,树立精品意识,创建品牌期刊,全面拓展读者范围,多层次地吸引读者,在读者中树立起良好的口碑和信誉。要创精品,无论是学报的内在学术质量还是外在质量都要有所体现。因为,学报视觉形象的好坏、文稿排印的质量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还会影响对学报的整体评价。除了上文所讲的稿件精、审稿精、编辑精以外,要一改过去高校学报出版印刷质量差,封面呆板以及装帧粗劣的状态,精心打造学报形象,在形式上创新,办出自身刊物的特色来。真正做到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

2.提高网络利用率,跟上网络整合时代的步伐。在本校网站建立学报主页,充分利用网络发表的快捷性,宣传学报,扩大学报的影响。积极地与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信息库等合作,方便读者链接查阅全文。或到大型综合网站注册登记,和相关网站友情链接,提高检索率和点击率,扩大学报网页的知名度。高校学报借助信息网络技术,不仅可以打破传统的传播交流局限性,加快创新成果的传播力度,而且还可以使学报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标等稳步增长,这无疑为学报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一片新的沃土。

3.高校学报不仅要打开国内市场,还必须有面向世界的勇气和先见。要开拓国际市场,除了前述的种种之外,办外文版是高校学报走国际化道路最直接的方法,也是最好的、最终的方法。但在目前大多数高校学报无法出版双语期刊的条件下,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使用中英文标题和详尽地编排英文摘要。消除了语种原因引起的交流障碍,不但能够把读者扩展到世界范围,还便于使国际上著名的数据库和检索系统收录,提高高校学报知名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的形势下高校学报面临着迫切的转型需求,时代给予其选择,摆脱以往的束缚和困境,在难得的机遇和强大的挑战中寻求一条新的生存和发展的出路。相信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变革,高校学报必将走出陋谷,不断创新,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承担起新世纪赋予的新使命,开创出一片前景广阔的天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