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改革创新增强《形势与政策》课吸引力

改革创新增强《形势与政策》课吸引力

时间:2023-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品德课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在“备人”的基础上备课,突出教学工作的针对性是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吸引力的前提条件。时效性是《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和生命力所在。但是,《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其实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必须创新《形势与政策》教学形式,这是教学具有吸引力的前提。

以人为本 改革创新
增强《形势与政策》课吸引力

柏 珂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形势与政策》课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教育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讲的任务。但在新形势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出现下降趋势,吸引力是进行教学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必须加强教学针对性,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实效性。

一、《形势与政策》课吸引力下降,教学难度增大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品德课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长期以来,该课程紧密结合国际形势,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以大量的国际国内重大时事信息为载体,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满足了大学生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关心,对博览信息的强烈需求,很受学生的欢迎。但是,随着信息革命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渠道可以即时快速地纵览天下大事,搜索、下载和获取相关信息。教师教学在学生信息接受中的权威地位已被打破,依靠信息量为核心的教学吸引力不复存在。国际形势发生着迅速而深刻的变化,国内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转型期矛盾和问题层出和激化,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青年大学生也难免不同程度地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对他们的思想、信念等方面冲击很大,需要《形势与政策》课来帮助释疑解惑,增大了教学难度。

二、教学吸引力下降的原因分析

1.网络技术的普及,师生间对信息获取的不对称状态被打破

传统教学中,由于信息技术和传媒的发展和普及程度不够,教师可以更广泛、全面地拥有相关的形势与政策的信息。教学中,可以通过这种信息量的优势吸引住学生听课。但是,信息革命的发展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互联网的普及使大学生都能够及时、快捷地获取各方面的信息,教师失去了传统的信息垄断优势对学生的吸引力。如果一两天不上网,教师甚至会出现在信息掌握和更新上落后于学生的状况。教师单纯依靠信息量的优势去吸引学生已经难以奏效。

2.《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往往出现滞后现象

顾名思义,形势与政策就应该是紧跟形势发展,教学应及时引导大学生关心、关注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引导他们去分析、解读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和本质,去正确认识和理解国家采取的内外方针政策。这样学生学习必然兴趣高,对学生的引导教育功能就更强。但是,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一方面由于对一些问题的政策性把握较难;另一方面,则因为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还存在差距。往往是在事情发生并过去一段时间后,学校才组织教师收集相关的内容,编写教材进行教学。而此时青年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已经发生了转移,他们对教学内容也失去了原有的兴趣,教学吸引力和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3.教师缺乏对教育对象的深入研究,只重备课,忽视备人

部分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僵化保守,没有以人为本。对于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仍然按部就班地围绕教学中心,自顾自地忙于编写教案。当代大学生应该说处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环境中,他们对各类知识求新求快的心理特征和多项式思维的特点日趋突出。同时他们又喜欢上网“漫游”,被称为“网上新一代”。他们积极关心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并通过网络广泛地浏览信息。教师不认真研究和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所在,上课也必然难以博得学生喜爱,更勿言育人效果。

4.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吸引不住学生

当前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手段还处在较为单一的状况,基本上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方式。当代青年大学生思维敏锐、情感丰富,他们对感性形式的东西更乐意接受。调查显示他们对多媒体电化教学、外出参观、课堂讨论等互动参与和实践性的教学形式更为欢迎。但就目前来看,多数课堂教学与专家形势报告会、社会调查、社会考察和社会实践等结合较少,既不能请进来,又没有走出去,自然难以吸引住学生。

5.部分教师自身理论功底有待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

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理论素质、知识结构、教学能力与水平,从总体上看与当代社会发展和学生的要求有不相适应之处。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普遍低于全国高校教师的平均水平;部分教师理论素质偏低、科研能力较弱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教学中就事论事,不能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局限于对国际国内重大时事进行“拼盘”,不能揭示新闻、时事背后的本质,不能正确解读和宣讲各项方针政策,使《形势与政策》课的德育功能大打折扣。

三、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吸引力和德育功能

1.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大学生关心世界热点事件,关注社会焦点问题,《形势与政策》应该是合他们的“胃口”,对他们具有吸引力的。但是,大学生群体具有的富有时代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烈与政治意识淡漠、辨别能力较弱等双重特点,教学工作必须针对教育对象,认真研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还必须研究和区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在认知水平、情感思维、心理成熟度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在备课和教学中体现出差别和特色。在“备人”的基础上备课,突出教学工作的针对性是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吸引力的前提条件。

2.精选教学内容,改革备课方式是增强教学吸引力的基础

教学内容必须具有时效性。时效性是《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和生命力所在。必须把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尽可能在第一时间为学生分析讲解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形势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要在教学中做到迅速及时,确实不容易。但是,《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其实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总体上说,当前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国内政治改革、经济发展、外交政策、国际形势和热点问题几个大的方面,中国外交又包括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欧关系、中俄关系等方面。我们可以改变以往的备课方式,而是组织教师组或者教师团队专门负责其中一个方面问题的研究,在相关方面出现热点问题或突发事件时,就安排相关的教师进行教学。这种具有时效性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听得“解渴”,感到“过瘾”;同时,教师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和专业化,教学的理论深度和说理功能将更强。

3.创新教学形式是增强教学吸引力的前提

尽管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根本,但不容否认,在当今环境下,学生确实更容易被形式的东西所吸引。因此,一定要辩证地理解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是先从接受形式开始,然后才接受内容的。因此,必须创新《形势与政策》教学形式,这是教学具有吸引力的前提。

要进一步发挥传统的课堂讲授的优势,《形势与政策》课本就应是生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应该是充满激情、饱含真情、敢讲实情的,绝不能搞成空洞抽象、板着面孔教训学生的说教;要更多地增加社会实践机会和互动参与环节。比如,对于国内经济形势发展的学习和理解,就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社区进行参观调查,以小见大,从微观个体的发展去体会和认识宏观经济的发展;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等方式,让学生广泛参与教学和学习。

要充分重视和利用信息革命带来的技术优势,广泛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通过其视听直观性、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强化教学的育人功能;要引导学生从互联网上数量巨大、良莠不齐的新闻信息中去正确区分、识别真伪,增强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的能力。

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向第二课堂、社团、网络延伸和拓展,通过读书读报、小组讨论等形式交流观点,在学生中形成关心时事的浓厚氛围;通过专家专题讲座、观看录像、撰写论文等形式,加深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的认识。

4.提升教师素质和个人魅力,走专家型教师之路,是增强教学吸引力的保证

要有计划地进一步加强对《形势与政策》专业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分批进行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要改革教学安排,在《形势与政策》课的备课和教学中,应当采取分专题、分板块由特定的教师组(或教师团队)负责进行专门的研究,要让教师成为相关问题的专家,提高教学的深度,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实践证明,《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实际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能力、教师人格和教学风格。教师要善于通过自己生动幽默的语言风格、博学多才的个人魅力、充满激情的真诚流露去感染学生;教师还要善于积累和处理教学中的一些精彩情节和细节,要让每次课程都有闪光点,都有让学生印象深刻的“经典”,都有让学生回味无穷甚至终身难忘的绝妙“典故”。这样,又何愁《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吸引力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