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马克思生产概念的研究现状及反思
马克思哲学不是教条,也不是某种过时了的理论,马克思哲学之于当今时代仍具有重大意义。那么在如何把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阐发出来的任务上,通过对马克思生产概念的存在论探讨来理解和发展马克思哲学,阐发马克思哲学之于当今之时代的意义就是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目前,学术界在对马克思生产概念的探讨上,已取得许多成绩。如俞吾金教授在《作为全面生产理论的马克思哲学》一文中指出,马克思的生产概念可从经济学角度和哲学角度去理解:一是单纯经济学意义上的、狭义的生产理论,即关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的理论;二是哲学意义上的、广义的生产理论,即关于整个人类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全面生产”理论。[13]孙承叔教授在《一种生产,还是四种生产?——读〈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一文中,认为以往对物质生产的研究存在着许多片面性,指出人类社会是一种有机体,它是四种生产的统一,即物质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再生产,它们是只能在观念中不能在现实中分开的;认为物质生产并不是唯一的基础,同时物质生产也不能离开其他三种生产而孤立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研究有必要从一个更宽和更广的角度来研究。[14]还有学者认为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晚年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做出的新阐释。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是人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的统一,对两种生产理论的理解不应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内,应回到马克思历史哲学本身,在整个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体系之中对两种生产理论进行全新的阐释。[15]仰海峰在《生产理论与马克思哲学范式的新探索》一文中,认为马克思生产理论不只是指经济学意义上的物质生产,而且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总体性的哲学透视,是马克思哲学批判维度的逻辑基础。[16]余源培教授主张要重视对生产范畴的研究,认为对生产范畴的理解,仅仅停止于经济学是不够的,需要哲学提供形而上学的底蕴。[17]
从以上这些学者对马克思生产概念的探讨来看,都主张把马克思生产概念纳入到哲学层面,而不仅仅停留在经济学上谈论生产。马克思在其整个文本中,正是突破近代形而上学视阈和经济学视野,以“直接生活的生产”、“生命的生产”、“感性对象性活动”来阐发生产的存在论基础和历史本质基础的。马克思生产概念不仅是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同时还是人们感性生活的生产,生命存在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马克思从生产中建构起历史唯物主义,揭示出生产关系生产的历史运动,找到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探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建构无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即如何使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建构不仅仅停留于口号而是找到其实现的真实基础,如何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构建起和谐的社会关系,这是从存在论上探讨马克思生产的当代意义所在。
但在今天,对马克思生产概念的探讨仍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一种对马克思生产概念的理解是把生产放在认识论范围内来讨论,认为生产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加工。这种对生产的理解是把统一的世界分割开来,把人与自然的原初关联分割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把它纳入到以主体和客体二元对峙的近代理性形而上学中的理解。当人们以这种生产理念来指导生活实际时,许多困境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来,如发展的困境、生态环境恶化等。当代人不得不开始面对许多这样的问题,人和自然的矛盾如何得到根本解决,人与人的矛盾如何得到根本解决,如何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
另外,人们虽经常提及物质生产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等,但在对它们的理解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把物质生产仅仅理解为人类生产满足自身需要的维持肉体生存的活动,而忽视马克思哲学中作为历史基础的生产有其生存论存在论基础,马克思所讲的生产不仅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同时也是人的生活的生产,生命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由于这一视阈的缺失,对马克思哲学的误解便频频发生。如第二国际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经济决定论”、“生产决定论”;还有一种误解便是把马克思哲学肢解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论”。[18]认为生产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生产中排除出去,从而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以自然为对象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是以社会为对象的理论。
再次,在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两者之间关系的理解上,传统哲学教科书把生产力解释为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如“生产力是人征服自然的力量”。[19]当以这样的对生产力的哲学定义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时,人对自然的征服、掠夺,从而自然环境的恶化不可避免。[20]在对生产力进步的根本动力的理解上,如现在有人认为生产力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知识生产,是创造和发明,是人类智力和体力的提高推动着人类的劳动生产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认为物质生产力的进步,是知识进步的结果。没有知识的进步,就没有物质生产力的进步,就没有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人类历史。进而在对人与动物的区别上,有学者认为人的生产是知识化的物质生产,而动物是本能生产。现在有学者认为有必要重新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等,但他们在提出重新理解时,却又孤立地看待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仍没有看到马克思在讲这些概念时的存在论基础。[21]如有的人竟认为“生产力是输入生产系统的能量发生转化而做的有用功”。[22]
常被看做历史唯物主义经典表达的一段话:“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23]对这段话中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到底应如何理解?它们是两个实体吗?生产力如何推动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关系为什么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正如一学者指出的:“马克思所提出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构成历史发展的内部动力的观点,如果离开了作为自由自觉的感性存在者的人来抽象地理解,都会变成束缚人的自由的僵死教条。”[24]
另外,对马克思生产存在论的探讨的必要性还在于,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是否先有一个理想的劳动类型,即先有一个人本价值悬设的劳动理想,然后对照这个理想来批判异化劳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合理性?这样的理解恰恰是把生产的本体论地位取消了。马克思并没有一个关于生产、劳动的理想类型,马克思既没有对劳动的伦理价值悬设,也没有对异化劳动的消除持浪漫主义想法,而是把抽象劳动与人类发展的进程联系起来,并认为这种新提法本身就包含问题的解决。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生存论分析,看到自我异化和异化的扬弃走着同一条道路。因此,马克思在共产主义的生成上确立了一个生存论的存在论根基,能看清私有财产的本质及扬弃私有财产的现实道路。而其他空想共产主义由于没有这样一个存在论高度,因此在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上其浪漫主义体现在希望在私有财产范围内扬弃私有财产,而这一点恰恰决定了其空想性。
第二国际把马克思哲学解读成经济决定论、经济生产主义等。当代哲学家也有不少对马克思生产概念进行错误解读,如海德格尔、鲍德里亚等人对马克思生产的误读,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生产概念是从黑格尔那里把生命解释为过程而继承过来的,从而判定马克思生产之实践性概念还停留在形而上学中。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生产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意识形态的表达,认为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仍滞留在政治经济学中。他们共同把马克思生产概念置于近代语境中解读,缺乏对马克思哲学在存在论上所发动的哲学革命变革的领会,从而错估或低估了历史唯物主义,看不到生产的创生性和生产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意义。这些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读需要我们及时加以廓清,在对这一误解澄清的同时,也可以与海德格尔、鲍德里亚等西方现当代哲学家进行一种批判性的对话,在对话中展示马克思哲学的真实内涵,呈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因此,以对马克思生产的存在论探讨来理解和发展马克思哲学,就是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如果对生产作近代知性解读,也许对它的探讨是没有必要的。而马克思哲学恰恰是对近代理性形而上学的彻底颠覆,它不是一门知性科学,而是要求回归生活世界、回归人的真实生命。把生产从近代知性科学中拯救出来,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生产是马克思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基础性的概念,也是马克思哲学突破近代理性形而上学实现哲学革命变革的存在论概念。本书选取的角度主要是从存在论方面展开研究,去除对马克思生产概念的近代知性解读,澄清马克思生产概念不是诚如海德格尔等人所误解的那样,只是对意识的简单倒转,它的根子还在形而上学上。马克思生产概念是存在论上的概念,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如此,他才能超越国民经济学,展开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才能建构起历史唯物主义,找到历史发展的真实基础和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
从认识论角度来理解生产,认为生产是有意识的主体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这种对生产的理解,是把不断生成着的现实的生活世界看成相互分离的现成就有的对象世界,而人是这一对象世界的主人,对象世界是由主体的意识所建构起来的,这恰恰是近代理性形而上学观点。马克思突破近代形而上学视阈,从生存论存在论立场上理解生产。生产是人的生命活动,是现实的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所以他关心的不是人通过生产劳动去认识什么,而是在私有制的情况下人的劳动的异化的本质,以及如何通过消灭私有制来扬弃异化,达到人性的复归。”[25]正因为马克思对生产所作的存在论变革,他才能展开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政治经济学把人的感性生命活动抽象为一般劳动并以之为前提,把生产看做抽象的非历史的一般生产,遗忘了人的生命活动的存在本身,遗忘了自然界与人的原初关联,因此,它是一门研究发财致富的知性科学。
经济学也讲生产,把生产作为经济要素来讲,如经济学主要围绕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生产多少来阐发生产。马克思摒弃传统理性形而上学,超出政治经济学狭隘视野,对“生产”概念进行哲学提升,“把人类的全部活动,乃至整个社会的延伸都理解为生产的过程和结果。”[26]生产与劳动从结果上看,两者是有区别的,马克思指出:“如果从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表现为生产劳动。”[27]如果从存在论基础上来考察,那么它们都是人的感性生命活动,有着相同的存在论基础。马克思赋予生产以感性对象性活动的本体论含义,生产不仅生产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同时还生产人们生活本身,生产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所讲的生产是概念前、范畴前的感性活动。马克思正是借助这一重要视角,揭示出私有财产的历史起源,以及找到摆脱私有财产异化状况的共产主义现实道路的。生产的创生性就体现于此,一部物质生产史就是一部人类生成和创造史。只有理解马克思生产概念的存在论基础,才能明白马克思如何与费尔巴哈不同而能从根本上展开对黑格尔哲学、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所作的存在论批判,以及如何能找到一条通往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