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产与交往形式

生产与交往形式

时间:2023-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生产的深邃和精彩之处在于生产不仅生产出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同时也生产出社会关系。[41]生产总是社会性的生产,是在一定关系和范围内的生产,交往形式既是生产得以可能的前提条件,同时又是生产的结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历史唯物主义基础性概念。

第四节 生产与交往形式

马克思通过生产揭示了近代形而上学作为自明性前提的理性、意识的存在论根基,马克思所讲的生产并不是以意识的先在性为前提的生产,也不完全排除意识,人们在感性对象性的生产活动中生成领悟着自己的存在的感性意识,即生产中就发生着对存在的领会,动物不会领会存在,从而也不会生成感性意识,领会存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感性意识的不断进步要求着不断变革自身的生存条件,打破对自身生存条件的限制和障碍,从而不断推动历史的发展。生产在马克思哲学中是一个生存论存在论基础性的概念,马克思哲学的确强调生产对历史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但不能由此就把马克思哲学等同于“生产决定论”、“经济决定论”等,马克思生产不是对资本经济逻辑的描述,反倒是要揭示出资本经济逻辑前的东西来,是要揭示出历史发展的真相。马克思生产的深邃和精彩之处在于生产不仅生产出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同时也生产出社会关系。虽然也有学者如马尔库塞主张对劳动作存在论研究,但他并没有看到生产关系也是被生产生产出来的。哈贝马斯把劳动和相互作用分离开来,以劳动工具理性和交往理性的二元划分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把人类发展的希望寄托于交往的合理化上,他同样没有看到交往关系在人的感性对象性生产活动中的历史起源。生产从来不是单个人的活动,生产本身就发生着人与人的感性对象性关系,因此,生产关系绝不是理性规定出来的,它也不是范畴、概念,而是人们活动中的关系。对于生产关系的研究,不能撇开生产、活动而抽象地谈论,也不能撇开生产关系抽象地谈论生产。马克思从来没有把它们分裂开来孤立地谈论。马克思这一思想贯穿于马克思哲学的整个著作中,如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私有财产关系的研究,不是从私有财产的这一事实出发,而是深入到劳动与产品的关系中展开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性分析,探寻到私有财产的生存论起源。马克思的成熟著作《资本论》更是如此,马克思从直接的生活生产出发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揭示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把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视为和物质结果的生产与再生产同等重要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更为重要的一个内容来看待的。”[38]因此,马克思一方面肯定了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同时也看到了资本生产关系的历史性和暂时性。

1.生产以交往为前提

马克思指出:“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39]生产以交往为前提,这里的“前提”并不是从时间上讲交往先于生产,而是从逻辑上讲的前提。生产从来不是单个人的生产,它总是在一定关系中的社会性的生产。原始人群为求得自身的生存而向自然获取其生存资料的活动,还不是生产。马克思指出,第一次生产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开始的。这说明单个人的活动还不是生产。马克思指出,从来不存在单个人的生产,被斯密和李嘉图当做出发点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只是像鲁滨逊那样的故事的虚构和假象,这种单个人是历史发展的结果,生产总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现实的个人的生产。马克思指出:“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40]生产作为人的社会存在,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生产,本身就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性联系,生产本身的最基本规定就是交往。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41]生产总是社会性的生产,是在一定关系和范围内的生产,交往形式既是生产得以可能的前提条件,同时又是生产的结果。马克思这里所讲的生产与交往的关系诚如海德格尔对此在与共在的关系的阐明,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是在共在中的生存,共在之所以为一个此在开展出来,是因为在本质上此在就是共同存在。“此在本质上是共在。”[42]

2.生产力与交往形式

生产以交往为前提,而交往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历史唯物主义基础性概念。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一段话被看做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43]

对马克思的这段经典表述,曾被以各种不同形式解读着。在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的理解上,传统教科书是作了公式化和教条化的理解的,认为社会革命的到来、历史的进步是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好像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那时社会革命就到来了。它们以“脚和鞋”来比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认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革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至于生产力为什么会决定和推动生产关系发生变革,生产关系为什么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传统哲学教科书的理解是偏颇的。有学者认为传统哲学教科书基本上是采取决定与被决定且层层递进的模式来阐述这一学说的,在其中,生产力处于基础性的和根本的决定地位,并认为这一层层递进的模式已不能解释当代社会发展问题及当代社会转型。“反省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解释性难题,同样也应当成为今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范式变革的重要课题。”[44]笔者也非常认同这一观点。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之间的关系的重新认识不仅关涉到对社会发展动力的正确理解,同时也关涉到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关涉到如何理解马克思在存在论上所发动的哲学革命。

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之间关系的理解,如果简单以决定和被决定来阐明,而不明白生产力为什么会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为什么要适应生产力,就很容易陷入到对它们的教条化理解,从而导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教条化理解。理解马克思意义上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需在马克思所开辟的“物质生活本身的生产”这一境域中进行。

生产是人们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是物质生活本身的生产。因此,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生活”的能力,生产关系是“物质生活”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过是生产活动过程中所执行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不同区分,是同一活动过程的不同方面。只是由于“真正的分工”,即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区分才进入人类历史,并以分工为中介,使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才以矛盾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展不过意味着生产活动自身的历史性。

在马克思看来,人们在感性对象性活动中产生的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社会力量,它不是什么实体,也不是某物。马克思说,个人的力量就是生产力。“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扩大了的生产力”。[45]马克思在谈到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关系时指出:“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这种活动的基本形式当然是物质活动,它决定一切其他的活动,如脑力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46]由此可见,生产力就是人们的行动或活动,它既不是某物,也不是人的纯粹意识活动,当人们把生产力理解为生产劳动中的“能力”时,一种理解是认为生产力是人的意识所能达到的水平,生产力的水平与人的意识水平相关,生产力的进步是人的智力的进步。这种对生产力的理解是对生产力的知性解读,把生产力等同于“能力”,这只是从功能角度、从效用角度对生产力的理解,还没有深刻理解生产力,还没有达到生产力的存在论方面。马克思这里明确指出生产力是活动,这种活动的基本形式是物质活动(这里物质活动中“物质”不能抽象地理解),而不是脑力活动等,它反倒是决定脑力活动的。当我们把生产力理解为人的活动时,与生产力发生联系的交往形式也不是外在于人的非历史的东西。马克思指出,“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47]马克思这里揭示了社会关系的存在论基础,批驳了把关系等同于观念的唯心主义。马克思在页边上写着:“在哲学家们看来关系就等于观念。他们只知道‘人’对自身的关系,因此在他们看来一切真实的关系都变成了观念。”[48]“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49]关系既不是观念,也不是实体,它是现实的活动着的人筹划现实生存的“共同活动方式”。“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50]从这里可以领会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是两个被动的实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都是人们的共同活动方式,不仅生产力是共同活动方式,生产关系也是人们的共同活动方式。人怎样创生自己的感性存在,就怎样创生自己的社会关系。

因此,对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任何知性解读,把生产力当做工艺学概念,把生产关系看做外在于人的并支配人的关系,都是对他们的误解。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理解要按照马克思的本义去理解,马克思不是把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解为物,而是理解为活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本身就是人的感性活动,是人们创生自己感性存在的力量。巴里巴尔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中同样指出,生产力并不是物,它本身也是生产关系。[51]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这两者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52]如此,才会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适应和不适应,才形成人类历史,才会有历史的进步。马克思指出:“这个历史随着人们的生产力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愈益发展而愈益成为人类的历史。”[53]当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产生矛盾时,生产力就与交往形式发生矛盾。在这个矛盾产生之前,交往形式与他们的存在、活动是相适应的。当矛盾产生时,人们存在的片面性开始表现出来,从而成为偶然的桎梏。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使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马克思曾写道:“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气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54]对马克思这段话的理解,常有的一个观点是把生产力等同于生产工具,从而认为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的。他们往往根据马克思后面这一句:“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气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结合上面我们所谈到的可知,这种把生产工具的改进等同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的理解实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知性解读,这种知性解读恰恰是满足于一般性的理解,他们没有追问,为什么手推磨产生的恰恰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气磨产生的恰恰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呢?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哪里?是由于某项发明的偶然因素导致的吗?当脱离马克思整个文本的境域如此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革时,就会认为生产关系的变革最终停留在人的智力和体力上。因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就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凭借智力和体力而改进的。然而,生产工具的改进最多只能加快生产的速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是导致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原因。现实的社会关系只能从人们生活的社会物质生产中产生出来。

马克思指出:“在上述矛盾产生以前,个人之间进行交往的条件是与他们的个性相适应的条件,这些条件对于他们说来不是什么外部的东西;它们是这样一些条件,只有在这些条件下,生存于一定关系中的一定个人才能生产自己的物质生活以及与这种物质生活有关的东西,因而这些条件是个人自主活动的条件,而且也是由这种自主活动创造出来的。”[55]马克思接着在页边上注明:“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56]交往形式不是像唯心主义那样被看做是外在于人的完全由理性规定出的关系,也不是像政治经济学所认为的那样是永恒不变的非历史的东西,交往形式是由人们的自主活动、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所生产出来的。马克思指出:“人们用以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应当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来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57]

费尔巴哈虽然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理论的基本原则,但他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直观,因此,他是在现成的世界中看待人与人的关系的,他的人与人的关系只是彼此需要。费尔巴哈的哲学立场既不能真正认识社会关系的本质,也无力改变与他的直观不相适应的关系,其根源在于他没有把现实世界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

人们在生产自己物质生活的感性活动中同时领会着自己的生存条件,生成着新的感性意识,这种感性意识的发展产生着新的社会要求,从而产生着新的生产力。在矛盾产生之前,交往形式是与自主活动相适应的,是自主活动的条件。交往形式是在人们自主活动中产生的,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同生产力的发展是相适应的。因此,交往形式的历史也是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当人们在生产中生成新的感性意识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力时,原来相适应的交往形式便成为它的桎梏,从而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马克思指出:“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更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类型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变成桎梏并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58]由此,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历史冲突,从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