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指导方针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党,我们国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坚持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文化领域的情况错综复杂。虽然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小生产意识以及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消极影响还将长期存在。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绝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否则,我们就会失去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前进的思想政治基础,就会引起思想混乱,失去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最根本的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文化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统领,把是否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文化建设的性质、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尺度。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就支持、鼓励,不符合的就实事求是地加以纠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建设和繁荣我国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同时也是衡量和检验文化建设成效的标准和尺度。是不是真正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不是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归根到底,要看文化是否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看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否有了明显的提高,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公民是否茁壮成长,看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否有了较好的满足。这些正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并不是高高在上,脱离大众的少数精英独享的文化,而是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先进文化不仅来源于人民群众,而且要服务于人民群众。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目的,就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把服务于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把人们凝聚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来。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必须体现中华民族的特色,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任何外来的先进文化必须与其民族文化相结合,才能根植于民族的土壤并发挥作用。因此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批判继承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做到古为今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不仅要继承和吸收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而且要立足当今科学发展的前沿,追踪当今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反映科学发展的最新要求。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