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新教材解读
2006年秋季,全国高校将按照思想政治理论改革新方案的要求,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新课程(以下简称《概论》)。新教材的编写工作已基本完成,作为教材的编写成员之一,我谈一点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1.新教材的创新点: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整
体性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集中体现,如何把这三大理论成果作为一个整体是新教材的主题。在这以前,这三大理论成果是在不同的教材中分别体现的,没有把它融为一个整体在一本教材中集中体现。因此,尽管这三大理论成果的内容都是大家所熟悉的,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在一本教材中集中体现这三大理论成果,并使之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则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这也是《概论》创新点的主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专家在审读书稿时做出这样的评价:新教材“是一本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这本教材的最大优势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三大理论成果之间是一种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对于新教材的创新性,我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点来把握。
第一,要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成果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这是新教材创新性的最主要的体现。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别进行分析和论述,已经有大量的著作、文章和教材,因而这并不是新教材的新意。新教材的创新是以三大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作为主线,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分析阐述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断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规律;既深刻把握三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精神实质,又努力突出每一个理论成果各自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历史背景和实践经验,以及在理论上的创新内容,从而充分展现了三大理论成果之间具有的继承和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整体性特征。
第二,要把三大理论成果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理解。理论发展的基础是实践,实践的发展又需要有理论的指导。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成果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中国的实践,理论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新教材在阐述三大理论成果的过程中,特别突出分析它们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这些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怎样解决了实践发展中提出的问题,对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历史和现实意义。新教材不是从概念出发、也不是从体系出发来阐述三大理论成果,而是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发展为线索来认识三大理论成果的理论内涵,把三大理论成果有血有肉地展现在大学生面前。这成为新教材创新点的一个鲜明体现。
第三,要把三大理论成果与党的十六大以来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新的实践为依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一理论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新教材牢牢把握这一点,在系统阐述三大理论成果的同时,把党中央的最新理论发展成果与之融为一体,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具现实感,更充分地体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理论本质。
可以说,新教材的创新点主要的不是在具体内容上,而是在对三大理论成果以及党中央最新理论发展的整体把握和理解的切入点上。吃透了这一点,就能够更好地贯彻新教材着力体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基本思想。
2.新教材的思路:注重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分析
《概论》作为一本新教材按照什么思路来展开其内容,这不仅是教材编写过程中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同时也是使用教材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的问题。我体会新教材所体现的新思路在于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阐述,不是从概念出发,着力点不是放在对具体知识点的展开分析,而是注重对这些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分析。实际上这一思路也是编写过程中,在吴树青等首席专家的领导下,经过编写组成员反复讨论、探索,不断修改和深化认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注重理论发展的过程分析,可以说是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显示出的显著区别。我认为,按照这一新的思路来展开教材的内容,能够更好地贯彻新教材的基本思想,更好地体现新教材的创新性。具体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这一思路符合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的基本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特征怎样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与教材的整个编写思路直接有关。如果按照一般教材的传统编写思路,总是先从概念入手,在讲清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把对各个知识点的分析和阐述作为主要内容展开。这样的编写思路优点在于对基本概念和各个知识点的内容能够做比较充分的分析。但是,对于要讲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充分体现这些理论成果是一个整体的基本思想则难以达到目标。因此,在新教材的整体编写思路上必须进行调整,以更好地贯彻新教材的基本思想为出发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基本线索,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分析为重点,着重讲清楚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怎样的理论成果,又怎样随着实践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新的理论成果,新的理论成果与已有的理论成果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继承与发展关系。通过对理论发展历史过程的分析,看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前面的理论成果是后面的理论成果的基础,后面的理论成果是前面的理论成果的发展。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就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体现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脉”,同时,历史的发展本身又体现为不断的“进”。因此,离开了对这些理论成果发展的历史过程分析,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次,这一思路符合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深化认识的基本要求。新教材要达到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要使大学生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认识。要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这些理论成果的认识必须要有历史感,必须要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来把握其内涵。因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只有把这些理论成果与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进程联系起来,才能够真正认识它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内涵。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认识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要有实际内容的支撑,这个支撑就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与历史发展。有了对历史发展过程的了解,并通过对历史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就能够使大学生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理解具有深厚的基础,在了解历史发展进程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
再次,这一思路符合大学生对理论的认知特点。今天的大学生,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这样的年龄层次不仅对改革开放前中国革命和建设没有直接的感受,而且对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也缺乏直接的了解,但他们对理论的认知却比较务实和具有理性。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他们一方面在理解和认识一种理论的时候缺乏对时代背景的了解,缺乏对当时实际情况的体验,缺乏历史的比较,另一方面对理论又有强烈的需求。怎样才能针对大学生的这一特点,调整教学思路,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对理论的接受度,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在今天信息充分、思想多样性、理论多元化的时代,如果面对大学生只是就理论来讲理论,没有充分的分析、历史的比较,就不能充分展现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必然,就不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加深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理论的理解和接受。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有实效,必须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从历史发展过程的角度来阐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大学生对历史缺乏了解的不足,又能够在历史的比较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使我们的教学思路更好地符合大学生对理论的认知特点。
新教材编写思路的变化是一种尝试和探索,要使这一新思路在教学中得到贯彻和落实,首先需要我们教师从宏观上能够对此有充分认识和深刻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把它内化于教学过程之中。这实际上也就是把编写教材的思路转化为教学的思路。从这一意义上说,对于新教材的把握,不只是在具体内容上,更重要的是在宏观思路上。只有在教学中具有非常清晰的思路,才能更好地组织内容进行教学。
3.新教材的特点:强化问题意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强针对性,这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加强针对性就是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帮助他们解决在思想上、理论上感到困惑的问题,使他们对社会上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因此,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学的实施,都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强化问题意识。在这方面,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在确定每一章的编写内容时,必须要考虑在这一章中学生思想上、认识上有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是学生最关心的、最想得到解决的,在梳理出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使教材内容的编写更具有针对性。强化问题意识,重要的是在教学观念上实现以下的转变。
第一,强化问题意识实际上是把解决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强化问题意识是要在指导思想上把教学的过程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统一起来,这里所说的问题当然是社会生活中大家关注的现实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是一句套话,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把所讲授的理论最终落实到解决现实问题上,并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达不到这一目标,理论联系实际只能是流于形式。因此,强化问题意识,把解决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认真研究现实生活中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层次问题,融会贯通地把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在用基本理论说明、解释现实问题上下工夫,使理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具有充分的说服力,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确实能够解决他们思想上的困惑和疑虑。当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能够通过教学得到解决,他们就会感受到学习理论是有用的,就会提高对理论学习的兴趣,结果是提高了教学效果。所以,强化问题意识,始终把解决现实问题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达到的效果是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加强了教学的现实感,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强化问题意识实际上是把加强教师的科研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强化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解决现实问题作为总体安排的主要内容之一。要能够有说服力地解决好现实问题,对教师来说,就一定要有科学研究。因此,教师必须强化自己的科研意识,确立科研是教学之本的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要把自己对问题的研究贯通在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高于教材内容,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化。这也是作为一个教师发挥作用的实际体现。因此,科研是高校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是属于公共基础课,但对教师的科研要求丝毫也不亚于专业课,在教学中强化问题意识,是对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公共基础课,有没有科研不是大问题的看法不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现实问题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产生的,原有的理论也许不完全能够对这些问题做出充分的解释,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科研去解决这些难题,要在观念上明确,不搞科研,光靠教科书上的东西是不能适应教学要求的,也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没有科研,上课就没有底气;没有科研,就不敢和学生直接对话;没有科研,就不能有针对性地面对现实问题。所以,要高质量地贯彻新教材的精神,必须增强科研意识和提高科研水平。
第三,强化问题意识实际上是要求教师把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要求作为搞好教学的基本前提。强化问题意识既包括要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理论问题,也包括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大学生,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必须理解大学生,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思想理论教育的有效性是与教学的针对性成正比的,只有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才能提高有效性。加强针对性,就是要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情况,研究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感到困惑的问题。是不是了解学生,关系到教学是否能有的放矢,是否能符合学生需要的根本性问题。强化问题意识,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时候,头脑中始终要有学生,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想法,并把这些作为教学重要素材。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知道学生的思想实际、不研究学生的想法,也就不知道学生的兴奋点在哪里,不知道学生想得到的是什么,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在理论上有哪些需求等等。了解学生实质是使我们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使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不是简单地迎合学生,而是以学生关注的问题为切入点,然后用理论去分析、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使他们在教学中能够切实地得到收获。因此,了解学生的思想问题,实际上是为了更准确地寻找到“的”,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整个链条中,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和认识问题是重要的一环,把这一环节的工作做好了,搞好教学就有了很好的基础。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新教材是按照新的要求来编写的新的尝试。为了充分地体现教材的创新性、新思路、新特点,既需要教材编写者本身的不断努力,也需要广大教师通过教学的实践不断地总结新的经验,提出新的建议和意见,使教材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原载《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第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