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利益的类型

利益的类型

时间:2023-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群体利益,是指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集合成一定的社会共同体的利益,它表现为群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实现其需要所获的或应获的价值,如妇女利益、家庭利益、企业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等等。群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集中反映,它最大限度地体现着整个社会和群体内最大多数成员的利益。群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既包含个人利益,又高于个人利益,并寓于个人利益之中,是实现个人利益的保证和条件。

四、利益的类型

研究利益范畴及其内涵,除了要把握它的定义、本质和属性,还需要搞清楚利益的类型。利益是一个十分庞杂但又组成严密的体系,是由不同性质、不同功能、不同类别的利益有机集合而成的,其类型呈现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征。利益类型的多样性源自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人的需要是从动物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主体需要的形式各式各样,种类也日益增多。同样,利益类型的差异性也来源于需要的差异性。由于生理素质、社会地位、实际经验和知识水平的不同,主体对其需要表现出较强的差异性。根据利益类型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征,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利益作出如下分类:以利益主体的差别为标准,可以把利益分为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以利益客体的差别为标准,可以把利益分为经济利益和非经济利益、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以利益实现的时空差别为标准,可以把利益分为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以利益实现的重要性为标准,可以把利益分为根本利益和非根本利益;以获取利益的途径和影响为标准,可以把利益分为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等等。搞清楚利益的类型后,不仅要对利益的表现形式进行归类,还要研究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下对两类利益进行分析。

1.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

不同类别的利益主体有很多,按照主体的集合特征来划分,可以将利益主体分为个人、群体和社会整体。所谓个人利益,是指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一切需求的总和,它表现为单个人为社会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所获取的或应获取的价值,如物质的、精神的、政治的利益等。所谓群体利益,是指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集合成一定的社会共同体的利益,它表现为群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实现其需要所获的或应获的价值,如妇女利益、家庭利益、企业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等等。所谓社会整体利益,是指人类社会形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利益主体时实现的利益,它表现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如能源、生态、人口、气候、战争等问题,这些都是需要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所需解决的问题。由于群体和整个社会都是由单个人组成的,个人利益构成群体利益,在个人利益的基础上才形成社会整体利益,因此在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中,个人利益处于基础地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认识到,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是统一的,在人的自私自利的背后,存在着共同利益,并且制约着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集中反映,它最大限度地体现着整个社会和群体内最大多数成员的利益。群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既包含个人利益,又高于个人利益,并寓于个人利益之中,是实现个人利益的保证和条件。

2.经济利益和非经济利益、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

按主体的需要对象即利益客体来划分,有经济利益和非经济利益、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之分。物质利益虽然是经济利益的主要内容,但经济利益还包括一些非物质利益;同样,虽然大多数精神利益属于非经济利益,但也有一些精神利益表现为经济利益。经济利益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实现主体经济需要的利益,它主要通过物质利益、财产利益、价值利益等形式表现出来。非经济利益是指除经济利益或依靠经济活动实现的利益以外的利益,它主要包括精神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物质利益是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物质资源来维持主体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利益,它反映的是主体对物质生活条件的依赖关系。精神利益是指主体在文化、心理、情感、友谊等方面产生的需要,并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在现实生活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利益是非经济利益的基础,它决定着非经济利益。经济利益是与社会的再生产过程直接联系的,只有在物质资源充足的条件下,人们才会考虑追求非经济利益。非经济利益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转化为经济利益。人们在充分享有生活必需品后,就会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艺术品一旦作为商品出售,艺术创作活动就成为商品生产,非经济利益也就转化为经济利益。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是人类必需的两大利益。随着物质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人们对精神利益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有时精神利益的实现重于物质利益,但物质利益始终是精神利益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