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表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设想,当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后,生产资料就归全社会共同占有,没有了私人劳动,也就不再有商品生产和交换了。后人在接受这一设想时,却忽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在那些资本主义经济已有高度发展的社会中进行并取得胜利的前提,形成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社会制度上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在社会经济形式上也可以逾越商品经济阶段的认识误区。改革计划经济体制,需要首先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教训和改革开放实践的新鲜经验,根据中国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公有制经济内部存在社会分工,企业之间经济利益仍有较大差别的状况,作出了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的结论。虽然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逻辑结果,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最终要引入市场机制,但在当时商品经济不发达、计划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仅局限于较小范围,而不可能成为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者。当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起来、商品经济覆盖全社会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必然会扩大市场机制的调节范围,建立适合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就成为一种理性的制度选择。同时,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是与20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跌宕起伏紧密联系着的。整个改革过程主要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体制等几个阶段。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在思想上一直受计划、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市场、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等传统观念的束缚,在经济体制改革上一直难以迈出大的步子。直到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重要讲话,才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与市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统一了思想认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上,邓小平的贡献就在于他转变了人们的固有观念,而江泽民的贡献则是把邓小平的设想变成为现实,完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观念形态向制度形态的飞跃。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学概念,并阐明了这一体制的基本特征和实现途径。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大会上讲话时说:“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所以,我觉得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可以为大多数干部群众所接受的。”[9]1992年7月,江泽民同志又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我们要搞的市场经济是同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紧密联系并结合在一起的,因而具有自身的本质特征,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0]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发展的方针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必须建立以间接形式和经济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这一基本框架的提出,阐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途径,找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形式。
中共十四大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对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关联的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社会主义经济产权制度的创新
一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进行了新的阐述。对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用“制度”固定下来,并强调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二是对公有制为主体的内涵有了新的概括。明确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为: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三是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强调要创造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允许搞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
2.对个人收入和个人财产分配制度的创新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就必须发展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由于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是商品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这就要允许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较好地结合起来,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3.对公有制企业制度的创新
针对公有制企业普遍存在的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政企不分、管理不严,缺乏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生产和经营不适应市场的状况,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通过切实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使其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以促进国有经济以及整个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从微观基础上解决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
4.对宏观管理制度的创新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克服市场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并要应对“入世”,维护国家经济利益。为此,提出要加强对宏观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对资源配置的导向性作用,以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