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监督各类企业落实劳动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
自中国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原来的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国有企业的数量及其所占份额都有较大程度的减少,形成了包括个私经济、外资及台港澳经济、股份制经济在内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现阶段,社会还没有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即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是政治上的主人翁,但在经济上只占有部分生产资料。在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使用上存在多元化产权主体的条件下,劳动收入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动,以劳动合同形式的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的就业方式。劳动力作为特殊商品,其价值不仅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决定的,还取决于自身以外的其他社会因素,其使用价值主要来源于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对其聪明才智和生命潜能的开发。在现行的体制下,劳动者价值的实现主要通过按劳分配的方式,按劳分配的主体形式是工资制度。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不是单纯由劳动的实际耗费为依据的,而是根据劳动耗费在市场上的实现程度,以及劳动过程中涉及的其他生产要素,并在考虑劳动力供求状况下共同决定的。由于中国一般劳动力和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再加上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的稀缺,导致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体现,与其他生产要素相比,劳动力价格偏低。从近年来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不再是资本积累,而是人力资本,因为人力资本可以产生递增收益。给劳动者人力资本以应有的收益补偿,不但可以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而且还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劳动者对其劳动贡献所创造的除收入之外的剩余部分的分享上,中国社会上存在着一定的不公平现象,如国有企业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行业差距,有的行业集中度比较高,企业垄断获得了远高于社会平均收益的利润额,职工收入也远高于非垄断企业。对这类企业非正常高收入,政府应采取政策措施加以调控,如对职工平均收入实行限高、上交特别资源税和部分超额利润、降低行业准入门槛等。反映在民营企业或私营企业的劳动者报酬上,主要问题是企业内部管理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差距较大,有的企业套用国家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为职工工资标准,并且不执行国家规定为劳动者交纳各项社保基金。针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上述问题,政府应采取“限高、扩中、保低”的措施,对高收入者加强税收管理,出台中等收入工资指导标准,监督企业落实国家制定的对低收入劳动者的各项劳动保护政策。
劳动政策是典型的保护性规制政策,涉及劳动关系、劳动就业、劳动保护、劳动福利、工资分配、职业培训等方面内容,用以保护劳动者免受市场带来的无意识伤害。近年来,农民工劳动争议的数量和涉及的人数越来越多,农民工维权行动越来越普遍,因维权而导致的恶性事件以及“民工荒”现象也有增加的趋势。造成目前农民工利益受损的重要原因是劳动政策的缺失,农民工利益受损的根源在于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现行户籍制度使农民工在城市工作而不能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处在一种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尴尬境地,诱使地方政府及用工企业采取“经济上接纳、社会上排斥”的实用主义政策。自1984年国家放松对农民进城的控制以后,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一支重要的劳动大军,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作出了巨大贡献。2006年1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包括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农民工社会保障、为农民工提供相关公共服务、建立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等七大政策,涉及农民工工资、就业、技能培训、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公共管理和服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土地承包权益等方面,这是中央政府关于农民工的第一份全面而系统的政策性文件。这份事关农民工长远利益的文件的出台,意味着国家把农民工问题作为劳动政策的重要内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已经进入国家公共政策的议程。除此之外,农民工已有自己的代表进入各级人大。只有通过权威的途径表达的利益诉求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农民工的各种权益才有可能得到切实的保障。2008年1月1日,新的《劳动合同法》正式生效,各级政府劳动部门对用人单位加强监督指导,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维护得到了明显改善。然而在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要不要严格实行这部法的争议也激烈起来。据有关专家推算,由于实行新的《劳动合同法》,就业率减少了5个百分点,3500万到4000万个就业机会随之消失。
在目前比较特殊的背景下,利用《劳动合同法》中的一些弹性条款和技术不足,尽量缓和那些对中小企业杀伤力较大的条款,是地方政府部门急需考虑和研究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