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剩余价值在流通过程中的实现与资本的拜物教性质
剩余价值在流通过程中的实现,加深了资本关系的神秘化:虽然商品价值超过它的成本价格的余额是在直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但它只是在流通过程中才得到实现;而这个余额在现实中能否实现、实现到什么程度,都要取决于市场的状况——这容易造成一种假象,好像这个余额来自流通过程,而与资本对劳动的关系无关。[65]
资本在生产领域停留的时间是它的生产时间,资本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是它的流通时间,资本完成它的循环的全部时间,等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资本的流通时间,会限制资本的的价值增殖过程。不过,这种“限制”作用是一种消极作用。但是,这种消极的作用却好像是(“表现为”)积极的,因为它的结果是积极的。消极作用“表现为”积极作用的假象似乎证明了资本有一个神秘的自行增殖的源泉,它来源于流通领域,与资本的生产过程,从而与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无关。[66]这一“假象”,加深了资本本已具有的神秘性质(拜物教性质)。
不仅如此,流通过程中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这一“价值转移方式”的差别,还掩盖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这一“本质区别”[67]:
首先,如果只是从流通过程来考察投在工资上的那部分资本,它就作为流动资本而和投在劳动资料上的固定资本相对立,也就是,投在工资上的那部分资本就会在流动资本项目内和不变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投在劳动材料上的部分合在一起,而和不变资本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即投在劳动资料上的部分相对立。[68]
其次,资本的全部组成部分在价值生产中的作用被“同质化”了,因为,在流通过程中不变资本(生产资料)与可变资本(生活资料)的价值“加入”都只是表现为“单纯再现”。[6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