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的变迁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的变迁

时间:2023-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看,在建立新政权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即着手废除国民党统治时期设置的旧课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入高等学校。至此,我国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第一个体系初现轮廓,它由“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中国革命史”等课程为主构成。根据这一《规定》,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部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的变迁

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看,在建立新政权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即着手废除国民党统治时期设置的旧课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入高等学校。1949年4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发布的《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就明确规定:“对学校的接管,在课程方面,应取消其反动政治课程、公民读本,其余暂行照旧。”上海军管会从接管高等学校的第一天开始,即宣布废止国民党设置的训导制度,取消“党义”、“军事训练”及“宗教”等课程。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废除高校旧政治课程的同时,新生的人民政权迅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取而代之。例如,上海市高校规定,1949学年度第一学期开设“社会发展史”,进行社会发展史基本知识教育。同年10月,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华北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规定,“新民主主义论”、“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政治经济学”为文法教育学院学生的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由此正式进入我国高等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教育部于1952年10月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设置作出统一部署,规定开设三门课:“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1953年2月,当时的高等教育部发出通知,规定增设“马列主义基础”课为各高校的必修课;同年6月高教部又下发通知,要求将“新民主主义论”一律改为“中国革命史”。至此,我国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第一个体系初现轮廓,它由“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中国革命史”等课程为主构成。

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形成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第二个体系。1960年5月,教育部举办马列主义课程教师学习会议,重申高等学校公共马列主义课程定为四门,即“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哲学”和“中共党史”,理工医农类院校一般开设三门。1962年5月,高教部发出《关于高等学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安排的几点意见》中提出:理工医农类院校的“马列主义概论”教程短时间内不能编出,可以暂开设“哲学”、“政治经济学”和“中共党史”三门课。但从以后的实际情况看,以这三门课为主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在高校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1963年8月,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培养研究生的院校,从当年起试行《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开设政治理论课的规定》。根据这一《规定》,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部分。这样,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从本科生延伸到研究生,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就本科教学情况而言,这一时期的课程体系较之第一个课程体系显得更为精炼,课程名称也作了调整。这一课程体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但十年动乱一结束,高等学校恢复正常招生以后,很快重新启用。相对而言,第二个课程体系稳定实施的时间比较长,影响也较大,以后被称为“老三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