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方案”的形成过程及基本构架

“方案”的形成过程及基本构架

时间:2023-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并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架构。这一《通知》成为高校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并最终形成“85方案”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原理”课首次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正式设置。

1.“85方案”的形成过程及基本构架

20世纪80年代初,在教育部召开的一些研讨会上就曾提出,为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之外,还应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1982年10月,教育部正式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提出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并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架构。1984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的通知》,提出:“为了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现行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原则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增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帮助他们形成无产阶级世界观。”[3]遵照这一原则,《通知》提出,在全国高等院校增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课程。这样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由原先的三门增加到了五门,课程结构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调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并举的格局。

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教学的通知》,其中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要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政策和实际知识的教育,向学生有分析有比较地介绍当代其他社会思潮,介绍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和国际关系的基本知识等。这一《通知》成为高校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并最终形成“85方案”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思想。根据《通知》精神,原“中共党史”改为“中国革命史”,原“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两门课合并为一门课程,课程名称为“马克思主义原理”,同时增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后一门课仅对文科学生开设)。这是“马克思主义原理”课首次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正式设置。1986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发出通知,要求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1987年国家教委发出《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通知》,规定思想教育课程为五门,即“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学”和“职业道德”,其中前两门为必修课。至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85方案”基本定型。课程分成两大类(以后简称为“两课”),每一类各包括若干门课。具体构成如下: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文科开设)。

(2)思想教育课程:“法律基础课”、“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学”、“职业道德”、“形势与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