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方案”的几个重要变化
与“85方案”相比较,“98方案”有几个重要变化:
第一是将原“马克思主义原理”课重新分设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程。据权威人士介绍,在课程调整之初,提出了三套可供选择的方案。“98方案”最终确定分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门课,“主要是因为缺乏能够单独承担‘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的师资”[9]。
第二是将原“中国革命史”课调整为“毛泽东思想概论”课。这门课与“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设置一起,表明高校“两课”教育的重心开始转向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主线,着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包括在这一进程中实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两大理论成果,以及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等。
第三是单独设立“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以此取代原先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这一调整突现了邓小平理论在高校“两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这是新一轮课程调整要达到的最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要着力完成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这一重要任务。
相对而言,“98方案”对思想品德修养系列的课程未作重大调整,保持了其基本稳定。
“98方案”的实施意味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格局重新回复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状况。但是此前十余年“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教学实践并没有因此随风逝去,而是在相关专业人员中留下了深刻印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2005年,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又一轮改革调整中,重新恢复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并为此而提出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措施,这不能不说与此前“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教学探索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或许正因为有了多年前开展“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实践所奠定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重新设置才显得那么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才那么容易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总之,在这一问题上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