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5新方案”提出的背景及基本构架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后,各方面情况的发展变化,使得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形成强大的态势。
第一,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共中央对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强调“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还特别提及“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2004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两个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直接相关的文件,一个是《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另一个是《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前一个文件于2004年1月发布,其中阐述了新时期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正式提出要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并且把编写反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纳入工程建设的内容之中。这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也是坚实的支撑。“16号文件”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作了总体部署,提出明确的要求。文件的第11条专门论述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文为: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观指导,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在几年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情况有明显改善。[10]
这段论述有两方面内容值得关注:一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功能和本质作了非常清晰的定位;二是从三个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提出了要求,明确而具体,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以上两个文件的发布,有力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一轮改革。时隔不久,即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所谓“05方案”由此正式推出。
第二,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上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调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努力将马克思主义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相结合,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一方面与时俱进,注重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主要有:(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性课题作出的理论回应。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科学发展观,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本理念和模式在思想认识上的创新,是指导新时期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价值目标的新思考、新理解,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凝聚各族人民意愿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4)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引领国家意识形态、强化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而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对于整个国民教育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吸收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之中,这是后者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它实现自己责任担当的内在要求。其实,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一直非常注意及时反映党的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例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后不久,就进入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材和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中吸纳理论创新或理论研究成果,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有时可以通过调整课程内容的方式实现,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把原先“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扩展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同时还在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增加了相应的内容;有时则需要通过整个课程体系的调整才能实现。十六大召开后的这几年,党的理论创新内容非常丰富,就呈现出后一种态势。
第三,高校教育理念和课程安排的变化,客观上也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进行必要的调整。近年来,教育理念上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校,包括高等学校,必须努力克服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转而实行“素质教育”。虽然人们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还不甚清晰和一致,但其基本思路是明确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适应社会对各类不同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在给学生以必要的知识、训练和指导的前提下,提供他们以更广阔的自主发展空间,以各种方式提高和优化教育对象的综合素养。在这一理念支配下,大学纷纷对学生的课堂教学安排进行调整,较大幅度地减少学生在校期间必修课的总课时,相应增加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和各类选修课的选择数量。在我们掌握情况的一些学校,本科生在校求学的四年时间里,必修课总量已从3600课时左右降至2600课时左右,减少的量接近30%!相比之下,思想政治理论课“98方案”的设置显得课程门数偏多,共有7~8门课;课时总量偏高,理工科共计291课时,文科是327课时(均不包括“形势与政策”课),在2600左右总课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大学总课时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需要作适当的归并和精简,这是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使然。
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对“98方案”的课程设置作了较大幅度的整合和改进。根据“05方案”,大学本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4门,分别为: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后来在该教材的编写中,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3学分;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6学分;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2学分;
(4)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简称“基础”)3学分。
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
“05方案”对“98方案”课程设置所作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将原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新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门课。这一调整并非原先两门课的简单相加,也不是“85方案”中“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简单回复,而是需要建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这一点将在本书后面部分的论述中得到说明。
二是将原先的“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整合为一门新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三者之间有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把这三大理论成果融合于一门课程之中,能够更为完整、连贯地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发展轨迹和丰硕成果。在新方案总共14个学分里,这门课用了6个学分,充分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中国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三是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突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内涵。如果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侧重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历史教育,那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则是侧重于中国近现代发展的社会历史教育。这两门课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构成完整的历史教育课程体系。
四是将原先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整合为一门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的重点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此外,“05方案”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概括原先统称为“两课”的各门课程,将对大学生的“理论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值得注意的是,“05方案”在设置四门必修课的同时,还提出了开设相应选修课的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力求顺应“素质教育”发展趋势的新变化、与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相互融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功能的理念。
上述几个方面是在我们理解和实施“05方案”时应当把握的要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