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研究

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研究

时间:2023-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要取代资本主义,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和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念。汤光鸿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零和”状态是国际政治活动的终极目标。第四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历史继承的关系。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而产生的,但这并不排除二者的历史继承性。

9.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研究

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理论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实践问题。在这方面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取代与被取代关系。如赵延民、蔡娟认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在科技创新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许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对立与否定依然存在,二者绝不会“趋同”,更不会搞什么殊途同归。社会主义要取代资本主义,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和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念。然而,这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61]。陶正付、葛桦认为,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第三条道路是当代资本主义最具有代表性和全局性的新变化。然而这些变化不仅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危机,更不会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因而也不会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62]。范国华认为,一是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总趋势;二是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和超越;三是正确认识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曲折,坚定社会主义信念[63]

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合作发展的关系。现代世界正在进入全球化的阶段,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要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谁也不能代替谁,谁也不能消灭谁的情况下,只有合作才能赢得机遇。在合作的过程中,有斗争、有竞争、有吸收、有借鉴。通过合作,壮大社会主义,并推动人类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如曹招根认为,历史的发展证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如果绝对对立,就会限制双方的发展。因为,二者处于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之中,而全球化将这种联系推向了新的阶段。我们应该放弃那种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格格不入的观点,主动在与资本主义的交往与联系中壮大和发展自己,为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创造条件[64]。汤光鸿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零和”状态是国际政治活动的终极目标。当前,国家间关系的典型特征是相互依存,这种“依存”、“共存”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近期斗争目标(相对终极目标而言)是“共赢”。社会主义国家只有争取到“共赢”,并通过自己的发展才能最终达到“零和”的目标[65]

第三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相互借鉴的关系。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关起门来生产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孤立于世界体系之外求得经济的迅速繁荣和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可以借鉴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也可以借鉴社会主义。如郭培根认为,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是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规律。现实社会主义由于“先天不足”,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因此,利用资本主义便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66]

第四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历史继承的关系。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而产生的,但这并不排除二者的历史继承性。社会主义必须创造性地发展人类已积累起来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积极成果。如王宜秋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提出的是对立与继承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列宁立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提出了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并存发展的观点。但前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处理同资本主义的关系时,基本上没有坚持列宁的原则。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问题上,既实现了理论创新,也取得了巨大的实践成就[6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