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特征
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和最年轻的大高原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而且有许多超过雪线、海拔6000~7000米的山峰,它以高出周围地区5000米的巨大高度突兀于大气对流层中部,而成为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中最高的一级台阶,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强烈,高原南部及东南部是频繁活动的地震区,又是强烈的地热带,抬升运动一直延续至今。在高原边缘普遍存在着地势抬升、河流深切地形,河流纵剖面有几个显著的裂点和谷中谷的形态。另外高原内部寒旱化趋势增强、湖泊消退、水系变迁、内部夷平、外部陡切以及土壤剖面分化简单、矿物分化程度等都显示出高原自然过程的年轻性。
二、亚洲大气环流系统的交汇场
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迫使大气环流分支绕行或爬坡,并随季节不同而变动。各种环流路经高原时被“加工、改造”,而变形或消失或增加。“青藏高压”是一个强盛的大陆性环流系统,它不仅控制着高原面上的气候与生物过程,也在高原周围辐散形成下沉气流而强烈影响附近地区的气候。由于巨大的海拔阻挡,西风气流在青藏高原西端分支,其北支造成新疆、甘肃、内蒙古一带出现高压,使得亚洲荒漠北移并具有温带性质。冬季,高原阻止西伯利亚与极地冷气流向南扩散,从而加强和维持了亚洲温带荒漠,使草原地带向东南扩展,中国东部森林被压缩,热带森林界限被迫南移。印度洋上空的西南季风在向北移动时,遇到高原的屏障作用而向东偏移,给高原以东的中国东南部低纬度地区带来丰富的夏季降水,润泽了东亚亚热带与热带森林。高原的存在增强和维持了太平洋的夏季风,给中国东部森林地区造成大量降雨,并可长驱北上到达中国东北,使中国东北和远东的温带针阔混交林茂盛发育。同时,青藏高压还对造成南亚热带降水的东风急流、太平洋热带气旋(台风)、印度洋热带气旋(孟加拉风暴)等有着重要影响。
三、太阳辐射强、气温低、日较差大
稀薄、大气干洁的青藏高原上,太阳总辐射高达年540千焦/平方厘米~800千焦/平方厘米。比同纬度低海拔地区高50%~100%。但高海拔所导致的相对低温和寒冷也非常突出。高原面上最冷月平均气温;低达-10℃~15℃,与我国温带地区大体相当。暖季,我国东部夏季风盛行,最热月平均气温大多在20℃~30℃之间,且南北差异不大,唯独青藏高原成为全国最凉的地区,7月平均气温竟与南岭以南的1月平均气温相当,比同纬度低地降低15℃~20℃。与同纬度低地相比,高原上气温日较差大一倍左右,具有一般山地与高山的特色。因受强烈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气温年较差也不小,或与我国同纬度低地接近,表明它与热带高山有着根本不同的温度特点。因此,尽管气温较低、气候寒冷,但由于形成低温的原因不同,加上太阳辐射强和显著的热力作用,高原上的温度条件对自然地理过程及植物生长发育而言,和高纬度低海拔区的相同气温数值有着不同的意义。
四、冰雪与寒冻风化作用普遍
由于青藏高原巨大的海拔高度,使得温度低成为高原气候的主要特点,这有利于冰川、冻土的发育和产生独特的冰缘与寒冻风化作用。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现代冰川发育,冰川面积49162平方千米,冰储量每平方千米有4105立方千米冰,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83.8%。第四纪古冰川地貌遗迹广布于极高山区周围,部分地区成为构成景观的重要要素。高原上冻土广泛发育,多年冻土连续分布于高原中北部,厚达80~120米,成为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冻土岛。据研究,这里的冻土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寒冷气候的产物,从冰川冻土的角度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青藏高原的腹地至今仍未脱离冰期。
强烈的太阳直接辐射使高原上地表和近地面空气白昼强烈增温,而夜间迅速冷却,一年内有较长时间出现正负温度的交替变化。因而,冰缘冻融作用及寒冻风化作用普遍,在高原土壤和微地形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
五、垂直变化普遍并与水平地带紧密结合
青藏高原不仅边缘高山环绕、高差悬殊,而且高原内部也广布许多山脉,起伏不小。因此垂直自然带普遍发育,可以归纳为季风性系统与大陆性系统两类性质不同的带谱。另一方面,范围巨大的青藏高原受大地势结构和大气环流特点的制约,形成自东南向西北由暖湿至寒旱的水平分异梯度,表现为森林—草甸—草原—荒漠的地带性变化。这种区域差异又和垂直带变化紧密结合,显示出高原的独特性。根据自然景观不同和大地貌的差异,青藏地区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分异明显、各具特色的自然地理区。
青藏高原可划分为10个自然地理区:
(1)喜马拉雅山南翼亚热带及热带北缘山地森林区。为青藏高原向印度低于2000米。气候暖热湿润,最暖月均温18℃~25℃,年降水量1000~4000毫米,干燥度小于1.0,天然森林覆被率高、树种多,自然景观丰富多采,垂直分带明显。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地是由热带常绿雨林和半常绿雨林组成的垂直基带,林内有板状根,老茎生花等现象,多藤本与附生植物,林相密郁潮湿。其上为栲、青冈等树种组成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具“雾林”或“苔藓林”特征。林下发育了砖红壤性土壤和黄壤。农作物可一年两熟至三熟,主要有水稻、鸡爪谷、玉米、麦等。还可栽植茶树、甘蔗和香蕉等,有“西藏江南”之美誉。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多,有麝香、天麻、三七、贝母、胡黄连和雪莲等著名药材。
(2)藏东川西山地针叶林区,为雅鲁藏布江中游下段与毗邻的横断山脉中北段。分布着彼此平行的、近南北走向的山脉和水系。发育高山峡谷地貌。大河谷地多在海拔2500~4000米。气候温暖湿润至半湿润,最暖月均温12℃~18℃,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干燥度0.5~1.5,山地垂直自然分带较显著,除部分干旱谷地为白刺花等有刺灌丛禾草-褐土带外,主要以高山松及部分高山栎组成的针阔叶混交林-棕壤带和云、冷杉暗针叶林-漂灰土、暗棕壤带占优势,森林上限高达4400~4600米,为世界之冠。森林资源丰富,是中国西南部用材林生产基地。野生动植物资源中有珍稀的大熊猫、藏马鸡以及麝香、鹿茸、虫草等贵重药材。河谷地区农作物以青稞、小麦为主,并宜发展核桃、苹果、梨和桃等。水能资源蕴藏量甚大。
(3)藏南山地灌丛草原区。为雅鲁藏布江中游与朋曲上游流域,宽谷盆地为主,一般海拔在3000~4500米。气候温暖半干旱、最暖月均温10℃~16℃,年降水量200~500毫米,干燥度1.6~4.0。海拔4000米以下地区为三刺草、白草、固沙草和西藏狼牙刺等组成的山地灌丛草原植被,高地为亚高山针茅草原。与此相应的山地灌丛草原土和亚高山草原土都有碳酸钙积聚特征,质地粗,部分有盐渍化现象。河谷地区是西藏重要农区,有“西藏粮仓”之称。农作物一年一熟,有青稞、小麦、豌豆和油菜等。由于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度大、光温配合好,麦类作物产量高,小麦曾创805.6千克/亩的高产纪录(1975年)。在局部地区青稞可种植于海拔4700余米处,冬小麦种植上限4200米;海拔3500米以下河谷地区可发展苹果、核桃等;山坡水土流失较剧,应营造人工林以绿化环境、防风固沙和提供部分薪材。高寒的草原则是绵羊和牦牛的天然牧场。
(4)青东祁连山地草原和针叶林区。包括积石山以北的青海省东部及祁连山东段。祁连山东段由数条平行排列的山地组成,山峰多超过4000米。纵向谷地海拔2500~3500米。青海湖盆地海拔3200米以上,青海湖面积4635平方千米,为中国最大的咸水湖;东部湟水、黄河谷地海拔低于2000米,并有黄土堆积,流水侵蚀作用较强,阶地发育。气候温凉半干旱,最暖月均温12℃~18℃,年降水量250~600毫米,干燥度1.0~3.0,植被以西北针茅、短花针茅和冷蒿等组成的山地草原为主,与云杉、圆柏等针叶林呈阴阳坡分布,在高寒的湖区及寓山分别为紫花针茅草原及灌丛草甸。土壤为山地栗钙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棕褐土等。东部低地适宜种植小麦、青稞和油菜;大部分天然草场适宜放牧绵羊、牦牛和马。现有森林须予保护与合理采伐。
(5)那曲玉树高寒灌丛草甸区。包括怒江河源以东至川西北若尔盖一带。地面切割浅,多宽谷、盆地和缓丘,海拔3500~4600米。冰缘地貌发育,有岛状冻土。气候寒冷半湿润,最暖月均温6℃~10℃,年降水400~700毫米,干燥度0.8~1.5,植被为草甸和灌丛。发育有高山草甸土和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因地形低洼,沼泽及沼泽草甸广布。著名的若尔盖沼泽是中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区。除海拔稍低处有少量青稞等种植外,辽阔的草场是牦牛和绵羊的优良放牧地。此外,还盛产贝母,虫草和大黄等药材。
(6)青南高寒草原区。包括唐古拉山与昆仑山之间的长江、黄河上游一带切割浅的波状高原,平均海拔4200~4700米,气候寒冷半干旱,多年冻土连续分布,冰缘地貌发育,最暖月均温6℃~10℃,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干燥度1.0~3.0,紫花针茅草原辽阔,高山草甸和沼泽草甸也有相当面积,土壤为高山草原土、高山草甸土和沼泽土等。农作物极为有限,是放养牦牛和绵羊的纯牧区,但草场的载畜量低。
(7)羌塘高寒草原区。“羌塘”系藏语“北方高平地”之意,指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北的内流区,一般海拔4400~4800米。气候寒冷半干旱,最暖月均温6℃~10℃(局部地方达12℃),年降水量100~300毫米,干燥度1.6~6.0,湖泊星罗棋布,为中国第二大湖区。优势植被为紫花针茅草原,高山草甸不发育。高山草原土以有机质含量低,碳酸盐聚积、土层薄、含砾多为特征,大部分地区只宜放牧绵羊,载畜量很低。野生动物种类少,但多藏羚、野驴和野牦牛等特有动物。人烟稀少,大部为“无人区”。
(8)阿里山地半荒漠与荒漠区。包括高原西南隅的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喀喇昆仑山及其间的印度河上源宽谷与班公错盆地,低地海拔3800~4500米。气候温凉干旱,最暖月均温10℃~14℃,年降水量50~150毫米,干燥度6.1~15.0,干旱剥蚀作用强盛,植被为沙生针茅、驼绒藜和灌木亚菊为主的荒漠草原和荒漠。发育有山地荒漠草原土和亚高山荒漠土。以牧业为主,也有青稞、春小麦和豌豆等种植业,但无灌溉即无农业。
(9)昆仑高寒半荒漠和荒漠区。位于昆仑山脉中西段南翼,平均海拔5100米,其间开阔湖盆海拔4800米以上。气候寒冷干旱,寒冻剥蚀作用极盛,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最暖月均温4℃~6℃,年降水量20~100毫米,干燥度6.1~20.0。湖滨平原广布垫状驼绒藜为主的高寒荒漠,山麓洪积扇上则为青藏苔草为主的高寒荒漠草原。发育的高山荒漠土和高山荒漠草原土较原始贫瘠。因气候严酷,草场质量差,目前开发极少,仅暖季放牧少量绵羊和山羊。西部阿克赛钦地区更为荒凉不毛之地。
(10)柴达木山地荒漠区。包括柴达木盆地及其外围的西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北麓一带,是青藏高原向西北干旱区过渡地段。气候温凉而极度干旱,最暖月均温10℃~18℃,年降水量15~200毫米,干燥度6.1~50.0,干旱剥蚀作用强盛,有较大面积的戈壁和沙丘等风成地貌,荒漠植被以膜果麻黄、红砂、蒿叶猪毛菜及蒿属等旱生、超旱生灌木、半灌木占优势,并有白刺、栓柳等盐生灌丛。灰棕漠土和盐土分布较广。在海拔2600~3000米的柴达木盆地的中部湖成平原上广布盐沼和盐壳及数量众多的硫酸盐—氯化物型盐湖,其中察尔汗盐湖乃世界最大的干盐湖。盐湖盛产石膏、食盐及钾、镁、硼锂等十多种稀有元素等矿盐,还有石油和铅锌矿等,故有“聚宝盆”之称,除柴达木部分绿洲可发展灌溉农业,种植春小麦、青稞与马铃薯外,广大的荒漠、山地草原及部分盐化草甸仅可供放牧骆驼、羊和牦牛。防治风沙和土壤盐渍化以及建立人工饲草基地是该区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关键。
自然保护区由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独特而又绮丽多姿,一些具有生物地学研究价值或旅游观光价值的自然景观已经建立或将要开辟为自然保护区及旅游风景区,如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等。
六、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弱
受自然条件的制约,青藏高原上人口稀少,平均每平方千米不及4人。在高原自然环境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人为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不仅不能与我国东部季风区相比,而且也远较西北干旱区微弱。有些地方还保留着天然的原始状况,特别是在高原内部腹地,往往人迹罕至,因而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等可以从天然植被类型特征得到清楚的反映。青藏高原是我国开发程度较低的地区,自然资源的利用仍处于初期阶段,土地利用方面以畜牧业为主,农林次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