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特征
一、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干洁,太阳辐射通过的大气路程较短,所以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太阳总辐射量高居全国之冠,年总量在5000~8000兆焦/平方米。较同纬度东部地区大2000~3000兆焦/平方米。年总辐射量的分布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增多,藏东南地区小于5000兆焦/平方米,为低值区,藏北高原、阿里地区、柴达木盆地的年总辐射量可达7000~8000兆焦/平方米,为高值区。
太阳总辐射力入射到水平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青藏高原直接辐射年总量在3000~6000兆焦/平方米之间,与同纬度平原地区相比较高出2000~3000兆焦/平方米其在高原分布趋势与年总辐射量一致,藏东南为低值区;青海的柴达木盆地、藏北高原和阿里地区为高值区。尤为突出的是,在青藏高原多次观测1249.1瓦/平方米、1259.5瓦/平方米等非常大的直接辐射强度值,这种现象在东部平原地区是绝对不会出现的,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高原大气干洁,水滴、气溶胶、火山尘埃等少,因此晴天条件下,散射辐射值较东部平原地区小,其年总散射辐射量1700~2900兆焦/平方米。散射辐射量的分布形式不同于年总辐射量和直接辐射量,这主要是因为散射辐射量大小除取决于纬度、高度外,与大气干洁状况、云量的多少等有关,所以散射辐射量的高值区出现在戈壁荒漠多风沙的柴达木盆地和阴云天较多的那曲、玉树,而低值区出现在海拔高、干燥少雨的阿里地区和藏北高原。
众所周知,太阳辐射对气候以及作物生长和产量都有重要影响。太阳辐射主要包括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三个波段。概括起来说,达到植物表面的红外辐射的能量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一半,其中仅有约0.5%~1.0%用于光合作用。紫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对植物的形状、颜色与品质的优劣起着重要作用。
尽管目前高原农耕措施和管理水平都很低,但冬小麦和青稞的单产能创全国最高纪录,可能与高原的橙红光、紫蓝光的辐射通量的百分比和辐射强度都高于其他地区有关。另外,通过计算表明,波长较短的波段,海拔越高时,其红外波段的能量越低。高原的紫外和可见波段的相对通量高于东部平原和西部干旱地区,尤以紫外波段更甚,而红外波段的相对通量低于东部平原和西部干旱地区。就各波段的绝对量而言,高原比东部平原要高得多,以紫外、可见、红外三个波段的能量为例,西藏高原分别是苏州的2.9、1.6和1.1倍。从太阳辐射资源来看,红外、可见光和紫外各波段太阳辐射4至9月的总量约占全年辐射总量的67%。也就是说太阳辐射资源主要集中在春末至秋初,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季节同步,这对作物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紫外辐射虽然在太阳辐射的总通量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在藏北、阿里地区观测到紫外辐射及其与总辐射的比值,与其他地区相比,都是较大的,那曲观测到晴天正午紫外辐射瞬时值达70瓦/平方米,神仙湾为99瓦/平方米,表明晴天时高原地区大气对紫外辐射的消光能力很弱。从总的趋势来看,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各波段辐射强度均有所增大,但各波段辐射强度占总辐射强度的百分比的变化则不一样,紫外波段将上升,可见光波段略下降,而红外波段将下降较多。
二、气温低日较差大、年变化小
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低,构成了青藏高原气候主要特征。位于藏北高原和青南高原的可可西里年平均气温在-4℃以下一等温线与等高线相重叠,自成一闭合的低温中心,为青藏高原温度最低的地区,也是北半球同纬度气温最低的地区,青藏高原有一半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0℃,其他地区如雅鲁藏布江、河汉谷地和柴达木盆地相对比较温暖,年平均气温在3℃~5℃。
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比同纬度东部地区大,日较差大表明这里具有大陆性气候的特征。阿里地区、藏北高原、柴达木盆地等地的日较差约17℃左右,即使日较差较小地区如班戈湖、申扎、三江河谷、青海东部等地区其日较差也多为14℃左右。高原地区日较差的大小与地形、植被、干湿程度等有关,如柴达木盆地干燥,多晴少雨,白天日晒增温急剧,夜间地面辐射强,降温快,其日较差就比较大。而在多阴雨的藏东南地区,白天增温不高,夜间云层低,地面辐射相对较弱,降温少,所以昼夜温差较小。
青藏高原气温变化小,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各地年较差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年较差是北部大南部小,西部大东部小。
青藏高原年较差比同纬度东部地区要小4℃~6℃以上。形成高原年较差小的原因是,夏季温度比较低,而冬季的温度不太低,尤其是在西藏南部地区,冬季干燥,太阳辐射强,局部地区增温比较明显,所以,冬季相对而言不太冷,导致气温年变化较小。
三、降水少、地域差异大
青藏高原年降水量自藏东南4000毫米以上向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冷湖逐渐减少,冷湖的降水量仅有17.6毫米,最多降水量约是最少降水量的200倍。以雅鲁藏布江河谷的巴昔卡为例,降水量极为丰沛,平均年降水达4500毫米,是我国最多降水中心之一。由于高耸的喜马拉雅山东西走向,以及缅甸西部的那加山南北走向,构成朝西南开口的马蹄形的地形,每当夏季从孟加拉湾吹来的温暖偏南气流冲入马蹄形的地形后,迫使气流转变成气旋性弯曲,这可以从马蹄形内台站地面风向频率看出,东北风和西南风频率几乎相等,形成季风辐合区,而巴昔卡正好地处西南气流转为东北气流的位置上,易造成丰沛的降水。溯雅鲁藏布江北上,深入高原腹地,降水急剧减少,而且沿雅鲁藏布江地区的降水可达400毫米,比流域两侧山麓一带降水多,雅鲁藏布江河谷地是西藏主要农区。
在喜马拉雅山北麓与雅鲁藏布江之间,有一狭长的少雨区,年降水量少于300毫米。由于喜马拉雅山的屏障作用,阻挡南来的暖湿气流北上,气流翻过高大山体,下沉增温,相对湿度变小,不易形成降水,为“雨影区”,是西藏较为干旱的地区。东念青唐古拉山以北地区,降水较多,为400~600毫米。藏北地区受切变线、低涡天气系统影响,加上有利的地形条件,成为藏北多雨中心,气候比较湿润。雅鲁藏布江下游与怒江下游以西地区,是青藏高原年平降水量较多的地区,一般都在600~800毫米以上。黄河流域的松潘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700毫米。祁连山脉的东南部也是一个年降水量较多的地区,平均500毫米左右。其他大部分地区约在200~500毫米,高原东部的三江流域横断山地区降水偏少,在400毫米以下,其中尤以怒江河谷降水更少,是著名的于热河谷,出现具有亚热带干暖河谷特征的灌丛。被河流切割的地区,像吉隆、聂拉木、亚东等地,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年降水量也可高达1000毫米以上,随着高原抬升降水迅速减少。
四、高原气候带的特征
根据温度和水分指标,结合植被,考虑大地形的影响,通过综合分析,将青藏高原地区划分为高原亚寒带、高原温带、藏东南海拔较低处的亚热带山地和热带北缘山地,并依据水分状况又将高原气候带进一步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等13个气候类型区。这里仅对高原气候带和藏东南山地亚热带、热带北缘气候的基本特征分述如下:
(1)高原亚寒带。大体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北、通天河河源以东,地域辽阔,包括西藏那曲至青海阿尼玛卿山、青海东南隅,平均海拔4500~4800米,大于10℃期间天数少于50天,年降水量100~300毫米,是青藏高原主要牧区之一。由于高寒,种植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成熟。本区东部水分条件较好,在海拔较低处利用有利的局地环境和零星河谷地可种植青稞、马铃薯。但是本区西部多大风和风沙,是青藏高原多大风区,给牧业生产带来危害。应该指出的是,在高原亚寒带中,有一部分地区,如北羌塘、阿里北部和通天河河源以西平均海拔高度4800~5100米的地区,全年均不出现气温稳定,大于10℃的日数,气温日较差十分明显,为15℃~19℃,甚至可达23℃以上。年降水量约100毫米,以固态形式降雪、霰、冰雹为主。这一地区具有高原寒带干旱气候特征,冬春多大风,酷寒,气候十分恶劣,无农作物,植被稀疏,贫瘠,目前几乎无开发利用价值。
(2)高原温带。西藏境内的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巴颜喀喇山东段一线,为高原温带与高原亚寒带的气候分界线,是青藏高原的一条重要的气候界线。这条界线南北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差异,从生产实践来看,此线以北,为广阔的高寒地区,以牧业为主,粮食作物如青稞、小麦等基本不能成熟,但此线以南粮食作物基本上能成熟。另外,这条界线大体上也是有无天然森林以及森林与草原的分界线。高原温带主要包括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高山峡谷区,中喜马拉雅山以北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尼洋河、年楚河流域有较宽阔的河谷,还有青海涅水、黄河流域。这一带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平均海拔高度2700~3700米,年降水量400~600毫米。西部要比东部干旱,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农业区,主要作物有小麦、青稞、豌豆、油菜等,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周边地区种植小麦能获得高产,局地小气候比较温暖可种植喜温作物,灌溉有明显增产效果。主要气象灾害是春旱和低温冻害。
(3)藏东南山地亚热带、热带北缘的气候。青藏高原东南隅海拔很低,气候异常温暖湿润,具有热带北缘、亚热带气候的特征,不同于高原气候。藏东南为喜马拉雅山南翼外缘低山地区,谷地多在1000米直至百余米为热带北缘山地。夏季受西南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寒冷气流受高大山体阻挡,气温远较同纬度地区高,全年日平均气温几乎均大于10℃。这里气候异常温暖湿润,低处为热带常绿雨林、季雨林,可种植热带水果和经济作物,农作物一年三熟。这一地区气温等值线和降水等值线多沿雅鲁藏布江大峡弯谷地及其支流呈树枝状分布。背崩以南海拔500米以下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内、气候湿热,年均温在20℃以上,年降水量可达2500~3000毫米,具有热带、亚热带气候特征。有利的地形和环流形势,使区内的气温远远超出同纬度的气温,因而使该地区成为我国热带的最北地区。这里冬季十分温暖,比同纬度东部地区气温高3℃~5℃,干季降水虽少,但云雾绕绕,湿度大,有利于热带、亚热带作物为生长。本区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且春温低于秋温,表明该地区气候的海洋性程度十分明显。本区降水丰沛,降水随海拔升高而呈线性递增,最大降水高度约在海拔3500米处,南部降水量在2500毫米以上,湿舌沿雅鲁藏布江向北伸入高原,构成一个狭长的多雨带。由于降水日数多,平均降水强度大,暴雨时有发生,易酿成山地灾害。尽管本区气候资源丰富,但沿雅鲁藏布江大峡弯及其支流的谷地可耕地甚少,限制了热带、亚热带作物的种植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