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风景图集:河床的形成

风景图集:河床的形成

时间:2023-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包括河型、河床侵蚀地貌和河床堆积地貌。又称江心洲型河床。河床中相对低洼的水下地形。多发育在山地,分为嵌入曲流和内生曲流。这一系列滨河沙堤与坝间洼地组合而成的扇状沉积体,称为河漫滩鬃岗地形或迂回扇。弯道河床的自然裁弯形成废弃河道。在平原河流下游,洪水期大量悬浮物质随河水溢出,并很快沉积,形成高出附近地面、沿河床两侧堆积成向外微倾斜的长堤,称为天然堤。
河床地貌_自然地理学辞典

河床地貌

河床在流水作用下,形成各种形态的总称。包括河型、河床侵蚀地貌和河床堆积地貌。河床又称河槽,为平水期河水所淹没的河谷底部。

河 型

即河床的类型。河床是在不断演变的,纵向输沙平衡的破坏,会引起河床的纵向变形,河床或因冲刷降低或因淤积加高;横向输沙平衡的破坏,会引起河床横断面的变化,河流发生平面的移动。纵横向变形的结果,表现出了不同的河床类型。各种不同的河型是内外营力长期作用的产物,代表着流域的水文状况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平衡。河型的分类目前很不统一,常用的是根据河床平面形态及其演变规律,划分为顺直微弯型、弯曲型、分汊型和游荡型4种。

顺直微弯型河床

河段顺直或略有弯曲,但主流流路依然弯曲,因此深槽、浅滩交错出现,两侧的边滩犬牙交错。

弯曲型河床

也称蜿蜒性河道。具有迂回曲折的外形和蜿蜒蠕动的动态特性,在世界上分布很广。典型的弯曲型河床平面形态为弯段和过渡段相间。弯段为深槽所在,过渡段为浅滩所在。据统计发现任意两相邻浅滩的间距约为河宽的5~7倍。

分汊型河床

又称江心洲型河床。具有一个或几个江心洲,河身呈宽窄相间的莲藕状,具有两股或更多的汊道,各汊道经常处在交替消长的过程之中。

游荡型河床

河身顺直宽浅,沙滩密布,汊道交织,河床变形迅速,主槽摆动不定,水流散乱。以黄河下游最为典型。

河床侵蚀地貌

流水侵蚀河床形成河床深槽、壶穴、岩槛和深切曲流等一系列地貌。

深槽

河床中相对低洼的水下地形。位于河床的拐弯处或浅滩之间的较深河段,由于水流侵蚀能力增强,这段河床被冲刷成深槽。如在弯曲河道中,横向环流侵蚀凹岸会形成深槽;辐散型横向环流侵蚀河床底部也会形成深槽。洪水涨水期内,弯段(或窄段)的局部水面比降变陡,易侵蚀形成深槽。

壶穴

基岩河床被湍急水流冲磨成的深穴。位河床基岩节理发育处,或构造破碎带,分布于山区河流或河段,深6~7米或更多。

岩槛

横亘于河床底部上凸的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坡坎。常伴有瀑布或跌水,并构成上游河段的地方侵蚀基准面。

深切曲流

由于地壳抬升,深切到基岩之中的曲流。多发育在山地,分为嵌入曲流和内生曲流。嵌入曲流是地壳急剧抬升时,曲流保持原形切入基岩形成;内生曲流是曲流在下切基岩过程中,还进行侧蚀形成。内生曲流更加弯曲,常在洪水期水流漫溢而裁弯取直,原来的河弯被废弃,被废弃的河曲所环绕的孤立山丘,称为离堆山。如果地壳继续抬升,取直的新河床则继续不断加深,使废弃的河曲位置相对抬高,形成高位废弃曲流。

河床堆积地貌

河床内所形成的各种淤积体的形态。开始发育的河谷,谷底几乎全为河床所占据。由于旁蚀作用,河谷不断展宽,在河床底部形成一系列不同规模的冲积物堆积体,统称为浅滩,分布在岸边的称为边滩,分布在河心的称心滩;心滩经常淹没在水中,只在枯水期才出露水面,心滩增大淤高、出露于中水位以上称为江心洲;小型的江心洲称为河洲。边滩的尖端不断顺水流方向向下延伸,形成长条状的与水流斜交的沙滩,称为沙嘴,有的沙嘴长度可达10多公里。

边滩不断展宽、加高、增长,形成雏形河漫滩。雏形河漫滩在平水期和枯水期有植物生长,洪水期有悬移质泥沙沉积,逐渐成为河漫滩。河漫滩近岸区或江心洲沿岸区,洪水漫溢后,水深突然减小,加之河岸和洲岸的阻力,流速减小,泥沙沉积下来,形成与岸平行出露水面的堤状堆积体,称为河岸沙堤。由于凹岸的后退通常不是连续进行的,河道在发育过程中会在凸岸形成一组微高的弧状带形堆积体,称为滨河床沙坝。沙坝与沙坝之间成为狭长的局部洼地。这一系列滨河沙堤与坝间洼地组合而成的扇状沉积体,称为河漫滩鬃岗地形或迂回扇。弯道河床的自然裁弯形成废弃河道。废弃河道的上、下口门被淤死,成为牛轭湖。在平原河流下游,洪水期大量悬浮物质随河水溢出,并很快沉积,形成高出附近地面、沿河床两侧堆积成向外微倾斜的长堤,称为天然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