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页岩烧结砖断裂怎么办

页岩烧结砖断裂怎么办

时间:2023-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川东南—湘鄂西地区的构造由多期不同方向的挤压应力作用形成。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构造运动特点,选择川东南地区林1井、丁山1井等剖面和湘鄂西地区杨家坪等剖面为重点研究对象,采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和应用软件,恢复印支期、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的地层剥蚀量。在川东南—湘鄂西地区震旦系—志留系地层均有出露,广泛分布于背斜核部及其两翼。
主要研究内容_川东南湘鄂西地

1.5 主要研究内容

1.5.1 区域地质结构、构造样式及展布特征研究

(1)基底结构及展布特征研究。充分利用非地震资料及地面露头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基底构造的结构和展布特征,分析其对研究区沉积、构造发展演化的控制作用。

img3

图1-2 项目研究技术路线图

(2)区域断裂及其展布研究。在总结研究区主要断裂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的基础上,对区内出露的重点断裂(如建始-彭水断裂、齐岳山断裂等)开展野外断裂带调查,测制断裂结构剖面20~50km/5~10条,补充采集断裂带样品,研究断裂结构、断裂两侧构造接触关系及构造样式的差异,分析其纵、横向展布与空间组合样式。

结合前人的断裂调查资料,对重点断裂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断裂带主要活跃时期、活动期次、规模,分析不同构造期(印支、早燕山、晚燕山和喜马拉雅)断裂活动的应力场性质。

(3)构造样式及展布特征研究。川东南—湘鄂西地区的构造由多期不同方向的挤压应力作用形成。构造的复杂程度、隆升幅度、走向、上下变异程度等要素因其所处构造位置的不同存在差别,这些差别的存在是由受挤压应力场、边界条件及介质条件决定的。

利用地震大剖面及MT大剖面、地震及钻井资料,同时,补充开展研究区川东南綦江地区1∶10万构造路线调查100~150km,分析局部构造的构造样式及构造在纵向上(不同构造变形层)和横向上的变形及分布特征,研究构造样式及展布特征。

各类构造样式的生成发展有其内在成因机制,本次研究试图通过挤压应力场、边界条件及介质条件等因素分析,依据构造位置的差异,分区粗浅地探讨构造样式的成因机制。

(4)区域地质结构解剖。利用区内已有的MT大剖面、构造地质大剖面及地震大剖面,开展地质综合解释,解剖区域地质结构;结合构造及断裂调查成果,分析区域构造格局,包括区域构造及断裂展布,建立区域构造格架,编制现今构造纲要图。

1.5.2 区域构造动力学背景及演化研究

(1)古构造分析及演化研究。利用各时期地层厚度图成果,采用沉积厚度与古地形相结合的方法,编制主要页岩层系构造顶面(下寒武统泥岩顶、下志留统泥岩顶和二叠系顶)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加里东、印支、早燕山等)的古构造图,研究古构造的形成、演化,重点研究加里东期及印支期古隆起的形成演化。

(2)变形变位阶段构造演化研究。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对区域地震大剖面进行构造发育史研究,研究变形变位以来的构造发展演化,重点研究早燕山期和晚燕山期构造及断裂的形成、演化过程,分析构造带的形成序次及相互作用、改造的方式以及不同演化阶段的局部构造样式、类型及分布规律。

(3)区域构造动力学分析。应用地球物理及构造地质调查资料,结合前人的资料及成果,补充采集岩石薄片样品及年龄样品,深入分析盆缘造山带挤压隆升剥蚀的活动期次、强度及其对区内沉积盖层变形变位和演化的影响控制作用。

1.5.3 川东南地区页岩层系构造沉降史与地层埋藏史研究

选择地震大剖面进行区域地质结构、构造样式特征、构造演化史分析,运用构造动力学理论,研究川东南地区页岩层系构造沉降史与地层埋藏史。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构造运动特点,选择川东南地区林1井、丁山1井等剖面和湘鄂西地区杨家坪等剖面为重点研究对象,采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和应用软件,恢复印支期、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的地层剥蚀量。在此基础上,研究区内东西向二维剖面地层厚度随时间变化趋势以及地层原始沉积厚度的横向变化规律。在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多种方法(构造横剖面法、图解法、沉积速率法、地质综合法等)估算盆地不同构造部位在不同时期的地层剥蚀量,编制不同时期(印支期、早燕山期)地层剥蚀量的平面展布图,研究盆地在不同构造部位纵向上构造活动的期次与构造活动的强度以及平面上不同时期构造运动的波及范围与横向变化特点等,重点研究燕山早期的构造活动特点;对古生界而言主要应用构造沉积外推法,辅之以镜质体(沥青)反射率法、伊利石结晶度法、流体包裹体法、沉积过程波动法加以确定;对于中新生界陆相层系,则以镜质体反射率法为主,辅之以流体包裹体法、黏土矿物法等加以确定。

1.5.4 页岩层系构造特征、断裂分布特征及其演化研究

(1)主要页岩层系剖面观察。在川东南—湘鄂西地区震旦系—志留系地层均有出露,广泛分布于背斜核部及其两翼。在川东南—湘鄂西地区震旦系—志留系出露区,植被大都覆盖严重,且断裂构造复杂,特别是靠近背斜核部受断裂破坏而导致震旦系—志留系各岩组残缺不全,尤其是寒武系的植被覆盖及断裂破坏都比较严重;考虑到所观察剖面的连续性、代表性和实用性,并尽可能地在同一地区测齐震旦系—志留系各层系地层和取全、取准野外第一手资料。

设计对川东南地区习水县城东南的桑木背斜西段和西端的北翼观察震旦系—志留系剖面、湘鄂西地区石门县杨家坪观察震旦系—寒武系剖面和秀山县溶溪志留系剖面。

(2)页岩层系构造特征、断裂分布特征及其演化。针对选择剖面重点观察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层系的构造变形特征,定性分析页岩层系自身物质组成与构造变形的关系以及页岩层系构造变形与围岩的关系。

收集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泥页岩层系断裂、裂缝、裂隙发育规模(长度、宽度、产状)和分布特征。

结合区域构造研究特征,分析页岩层系构造特征、断裂分布特征及其演化。

1.5.5 页岩的展布特征研究

(1)在湘鄂西地区针对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在收集、整理、归纳、提升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制重点地区的主要钻井、露头剖面泥页岩发育层段综合柱状图、钻井地层对比图、露头剖面图等,分析泥页岩纵、横向展布特征;结合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沉积时期相图,编制主要层段泥页岩平面分布图、泥页岩厚度图。

(2)对川东南地区充分利用已有的地震、钻井资料,利用林1井、丁山1井进行地层层位标定,重点对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泥页岩发育层段进行构造解释,编制页岩层系顶面、底面构造图,编制页岩层系厚度图,开展页岩的展布特征研究。

1.5.6 研究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与页岩气形成条件的关系

在充分收集美国东部页岩气勘探区构造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构造特征及演化的类比研究,分析异同点,总结构造特征及演化与页岩气形成条件的关系。

(1)在沉积、古构造、盆地后期叠加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原型沉积背景及其多期构造活动对页岩气形成条件的控制作用,尤其是古构造隆升、剥蚀作用对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的影响。

(2)在研究区构造变形变位和构造演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印支期以来构造变形变位演化过程中的页岩气地质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