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优化开发区域向西部民族地区的产业转移
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在国家层面上没有形成产生优化开发区域的自然地理、经济产业与科学技术等条件,但所具有的是其余三类开发区域。然而,优化开发区域的一些产业正在大量地自东部沿海地带向西部民族地区转移,这种趋势使得西部地区通过承接转移产业这种形式,同样获得了加快发展的新动力。
一、承接优化开发区的转移产业
区域经济发展不能平面铺开向前推进,相反,需要用产业聚集推动产业优化,增强实体经济的竞争力,建设以产业优化为支撑的科学型产业园区,以此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1995年,世界著名的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çois Perroux,1903~1987年)提出了一个有名的“增长极理论”(Growth Pole Theory),他认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技术进步与创新。创新集中于那些规模较大、增长速度较快、与其他部门的相互关联效应较强的产业中,具有这些特征的产业可以称之为推进型产业。这类产业在运行中能主导产生后向、前向的连锁效应,从而带动区域的发展[5]。实践证明,通过这种非均衡发展,最终可以实现整个区域的均衡发展。增长极理论、孵化器理论等对于主体功能区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有利于实现在主体功能区规划指导下的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
(一)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向外转移
《规划》确定的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都在东部沿海地区,虽然,西部民族地区尚不具备建设这类区域的整体条件,但是可以承接优化开发区域一些向外转移的产业。1979年1月23日,广东省委决定在原来仅是一个毗邻香港的贫穷的小渔村进行经济建设试点,试办出口特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大力支持这个建设“深圳经济特区”的创新战略举措,他明确指出:还是办特区好,过去陕甘宁就是经济特区,中心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30多年过去了,深圳经济特区创造了全世界公认的建设奇迹。“深圳经济特区”引领了广东省,引领了全中国。如今,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进入了新一轮大开发时期,成批的工业企业遵循比较利益的客观规律向西部民族地区转移,“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进入佳境。广西壮族自治区抓住这个历史上罕见的黄金机遇,承接了一大批自广东省转移的产业项目,不断拓展桂粤战略合作领域。2012年5月,重庆市企业与环渤海地区的组团式中央企业进行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签约,中石油集团、中石化集团、大唐集团、华能集团等30多家中央直属大型国有企业与重庆市签约共72项,所有项目最终实施完成后,总投资将达到3506亿元。“十二五”期间规划投资2770亿元,2012年到位资金436亿元[6]。通过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项目,延伸中央企业的产业链,重庆市经济将获得更快的发展。解析典型的实例,可以清楚看到这种一个区域由承接其他区域的转移产业而建设成为“增长极”的惊人效益。
(二)柳州工业发展中的承接与创新
西部民族地区承接位于东部沿海地带的优化开发区域转移的企业,由此加快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扩大财富规模,提高民众的就业率,这是经济滞后地区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的一条可靠途径。柳州市工业发展就是一个典型实例,值得总结经验并予以推广。
1.“十五”时期实现工业产值翻番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原来是在全国经济状况排名靠后的地方,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柳州市利用毗邻广东省的地理优势,不断地承接自深圳特区、广州市、东莞市等地转移的企业。1992年9月,柳州市成立了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为110公顷[7]。柳州市以此为引进外部资金的落脚基地,推进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2000年,柳州市第九次党代会通过开展思想解放再讨论,提出了“工业立柳、强市富民”的总体发展思路。2001年,柳州市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市外的一切可以引进的资金、技术、项目,用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扩张工业存量,提高工业增量。该市原来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工业经济总量由400亿元提升到800亿元,但是实际仅用了3年的时间,柳州就实现了工业产值翻一番,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中工业经济的各项指标。
2.“十一五”时期出产广西第一款中级轿车
柳州市积极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富民强桂”战略,在“十一五”时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2002年11月18日,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柳州市正式挂牌成立,这是由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美国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三方共同组建的。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柳州市建起了汽车产业基地。2010年11月22日,广受关注的“合资自主第一车”,上汽通用五菱宝骏630中型轿车在广西柳州市成功下线。该车身线条流畅,内饰黑灰呼应,整车呈现出奔马般的力量感与运动感……标志着广西第一款中级轿车产品诞生。由武汉市东风汽车公司、日本日产汽车公司组建的东风日产汽车有限公司也投资于柳州市,建立了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和柳州市工业控股有限公司共同持股的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生产商用车辆。此外,还有玉柴动力、玲珑轮胎等上百家汽配企业也集聚在柳州市。汽车工业带动柳州市工业经济连续实现跨越式增长,2009年工业总产值迈上2000亿元台阶,2010年达到2400亿元。2011年,柳州汽车产业规模以上产值突破1000亿元,全市汽车销量突破150万辆,是全国少数几个年产汽车超百万辆城市;全市工业总产值成功跨越3000亿元,工业总产值占广西1/4强[8]。“工业柳州”名声越叫越响。
二、经典案例分析——创建柳州汽车城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推进我国不同主体功能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柳州市汽车城的建设是一个典型发展样板。
(一)“双转移”与产业承接合作
从实施了《“十一五”桂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之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东省就在多个领域合作,双方共同探索两广区域合作新模式,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11年12月11日,《“十二五”粤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又在北京正式签署[9]。广东省之所以能够在改革开放中取得巨大成就,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内的全国各兄弟省(区、市)为广东省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原材料等资源。广东经济现在发展起来了,那么承担起“先富帮后富”的责任,这是义不容辞的。同时,广东省目前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因而,广东省制定了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新发展战略。广西壮族自治区与广东省山水相连、人缘相亲、人文相近,已经有长期良好的合作基础和紧密的互利合作关系。多年以来,广西对广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在西江生态保护、劳动力等方面给予了巨大支持。广西在未来一段时期,更加需要在产业承接合作、现代流通经济圈建设、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与广东加强合作。广东的“双转移”与广西的产业承接合作空间巨大,而且,两省区深度合作机制基本完善并成熟运作,由此,南方沿海地带的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度会显著提升,发展水平也会明显提高。
(二)柳州汽车城建设
柳州市工业的发展在“十二五”时期迈开了更大的步伐,目标是举全市之力建设汽车城。一方面,这是继承以往,更多地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另一方面,这是通过合资合作去吸纳、创新,以求达到更高层次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10年9月2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的高新区。2011年1月3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原则通过了《广西柳州汽车城总体规划》,这是一个影响柳州和广西未来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工程。这个汽车城的定位是“科技战略的新高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根据这个建设规划,汽车城位于柳州市区东北部,规划总用地约203平方千米。整个汽车城西侧是蜿蜒而过的柳江,东侧为洛清江。汽车城建设采用了清洁能源技术,摒弃了传统工业基地常有的烟囱冒黑烟、轰鸣噪声大的生产方式,为此,管理部门建立了严格的监管机制。因为,监督管理与污染补偿制度是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重要环节[10]。建设中的汽车城紧邻桂林市至北海市高速公路,这是国家规划公路发展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和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柳州汽车城规划结构的主要内容是八个功能区与十九个功能板块。八个功能区包括汽车城工业区、生活区、商务区、文化旅游区等,十九个功能板块包括整车生产、商业服务中心、汽车金融、汽车运动等。
汽车城目前正在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促进经济大发展。2012年,柳州市汽车城建设框架已经基本成型,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与玉柴动力等企业组合发力,形成了年产75万辆整车规模。2015年,汽车城的年产能力预计为100万辆整车,其中,上汽通用五菱力争实现的目标是产销汽车200万辆。而且,多年来,上汽通用五菱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方针,成绩显著,因而,2012年5月,被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授予“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称号。2015年,汽车城的主导产业将十分突出,预计形成工业产值1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400亿元、财政收入60亿元。2020年,汽车城的市政功能会进一步完善,可建成为生态宜居新城,人口承载力能达到52万人。由此,汽车城能形成的规模是,工业产值2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达1000亿,财政收入150亿元。[11]汽车城的建设既是各方的共同构建与互利共赢,更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典范。
总之,在《规划》指导下,实施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柳州市已经成为了创业发展之地,也是山水宜居之城,这样的状况目前已经初步显现。未来的柳州城市会再扩大、经济能再提升,“山清水秀地干净”的柳州品牌会得到发扬光大,以壮族为主体的各个民族的民众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