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岩石应力应变行业标准

岩石应力应变行业标准

时间:2023-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岩石的力学性质是指岩石在外力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岩石的力学性质包括岩石的变形性质和强度性质。这是由于岩石连续压缩所造成的。曲线中段的斜率大小与岩性软硬程度有关。由于其变形为弹性变形,所以该模量又称为弹性模量。为此研究岩石在三向应力下的变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围压作用下,岩石的变形特征与单向受压时不尽相同。围压对岩石变形模量的影响常因岩性而异。
岩石的力学性质_工程地质认识与分

第二节 岩石的力学性质

岩石的力学性质是指岩石在外力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岩石的力学性质包括岩石的变形性质和强度性质。岩石的变形性质所表现的是岩石对外力的尺寸响应,而强度性质所表现的是岩石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

在外力作用下岩石首先产生变形,随着力的不断增加,达到或超过某一极限值时,便产生破坏,岩石遭受破坏时的应力称为岩石的强度。研究岩石的力学性质,主要是要研究岩石的变形、破坏与强度等性质。

研究岩石的变形性质,主要是研究岩石在外力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应力-应变关系,而岩石的应力-应变关系又与岩石的受力状态有关,下面就岩石的变形性质加以阐述。

一、岩石的变形性质

(一)单向受压条件下的岩石变形

在外力作用下,岩石内部应力状态发生变化,由于质点位置的改变,引起岩石变形。岩石的变形可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种。按固体力学定义,弹性变形是指物体受力发生相应的全部变形,并在外力解除的同时,变形立即消失,因而是可逆变形。塑性变形是指物体受力变形,在外力解除后,变形不再恢复,是不可逆变形,又称为永久变形或残余变形。

岩石的变形规律,可通过外力作用下的变形过程及变形参数说明。所以,首先来研究岩石的应力-应变关系。

1.岩石的应力-应变曲线特征

岩石在连续加载条件下的应变,可分为轴向应变(εL)、横向应变(εd)和体积应变(εv)。前两者可用电阻应变仪测量。体积应变则用εv=εL-2εd来进行计算求得。求得了各级应力下的这三种应变值,就可绘出相应的应力-应变曲线,也有的是由绘图仪直接自动绘出。该曲线是分析研究岩石变形机理的主要依据,其中以压应力-轴向应变曲线应用最广。

根据大量的实验研究,在单向压力作用下,典型的应力-应变全程曲线,即反映单轴压缩岩石试件在破裂前后全过程的应力-应变关系的曲线如图3-1所示。

图3-1 岩石典型全程应力-应变曲线

从图3-1可以将岩石的变形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

(1)微裂隙及孔隙闭合阶段(OA段)。在载荷作用初期,岩石中的裂隙及孔隙被逐渐压密,形成早期非线性变形。曲线呈上凹型,即斜率随着应力增大而逐渐增大,表明裂隙、孔隙压密开始较快,随后逐渐减慢。本阶段变形对裂隙化岩石来说比较明显,但对坚硬少裂隙的岩石则不明显,甚至不显现。

(2)可恢复弹性变形阶段(AB段)。随载荷增加,轴向变形成比例增长,斜率保持不变,并在很大程度上是可恢复的弹性变形。这一阶段的上界应力称为弹性极限,其值约等于峰值强度的30%~40%。此阶段中有微量新型隙随之产生。

(3)部分弹性变形至微裂隙扩展阶段(BC段)。这一阶段的特点可由开始膨胀和近似性增长的体积应变来表征。这是由于岩石连续压缩所造成的。曲线σ-εL仍呈近似直线,而曲线σ-εv则明显偏离直线。这一阶段的上界应力称为屈服极限,这时岩石压密至最密实状态,体积应变趋于零,该点出现在80%峰值强度处。

(4)非稳定裂隙扩展至岩石结构破坏阶段(CD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微裂隙迅速增加和不断扩展,形成局部拉裂或剪裂面。体积变形由压缩转变为膨胀,最终导致岩石结构完全破坏。本阶段的上界应力称为峰值强度或单轴抗压强度。

(5)微裂隙聚结与扩展阶段(DE段)。岩石通过峰值应力阶段,虽然其内部结构完全破坏,但岩石仍呈整体。到本阶段裂隙扩展成分叉状,并相互联合形成宏观断裂面。此时由于应变软化效应,应力随着应变增加而降低。

(6)沿破断面滑移阶段(EF段)。本阶段岩石基本上已经分离成一系列碎块体,并在外力作用下相互滑移,随之变形不断增加。而应力则降低到某一稳定值,这一稳定值称为残余强度,其大小等于块体间的摩擦阻力。

通过各种岩石的实验研究,将岩石在单向压力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归纳为六种类型(图3-2)。

图3-2 单轴压缩岩石直至破坏的典型应力-应变曲线

类型Ⅰ(弹性),表现为近似于直线的特点,直到发生突发性破坏。如玄武岩、石英岩、辉绿岩、白云岩及坚硬石灰岩等的特征变形曲线。

类型Ⅱ(弹—塑性),开始为直线,末端出现非弹性屈服段。较软而少裂隙的岩石,如石灰岩、粉砂岩和凝灰岩等,常呈这种变形曲线。

类型Ⅲ(塑一弹性),开始为上凹型曲线,然后转变为直线。坚硬而裂隙较发育的岩石,如砂岩、花岗岩等,在垂直微裂隙方向加载时常具有这种变形曲线。

类型Ⅳ和类型Ⅴ(塑—弹—塑性)为S型曲线。曲线中段的斜率大小与岩性软硬程度有关。岩性较软且含有微裂隙者,如片麻岩、大理岩和片岩等常具有这种变形特性。

类型Ⅵ(弹—塑—蠕变性),开始为直线,很快变为非线性变形和连续缓慢的蠕变变形,如盐岩和其他蒸发岩的特征变形曲线。

岩石在循环加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关系,随着加卸载方法及卸载应力的不同而异。详见岩石力学等相关内容,在此从略。

2.岩石的变形参数

根据弹性理论,岩石的变形特征可用变形模量和泊松比两个基本参数表示。

1)变形模量

指岩石在单向受压时,轴向应力(σd)与轴向应变(εL)之比。当压应力-应变为直线时,变形模量为常量,如图3-3(a)所示,数值上等于直线的斜率。由于其变形为弹性变形,所以该模量又称为弹性模量。

当应力-应变为曲线关系时,变形模量为变量,即不同应力阶段上的模量不同。常用初始模量、切线模量和割线模量三种模量来表示,如图3-3(b)所示。

初始模量(Ei)是指曲线原点处的切线斜率,即:

切线模量(E t)是指曲线中段直线的斜率,即:

割线模量(ES),是指曲线上某特定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通常取相当于抗压强度的应变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即:

图3-3 E的确定方法

1.初始模量;2.切线模量;3.割线模量

对于卸载点的应力高于弹性极限时,则卸载曲线从原来的加载曲线偏离出来,如图3-4所示。

图3-4 卸载点在弹性极限点以外的应力-应变曲线

假设能恢复的弹性变形为εe,不能恢复的塑性变形为εp,则岩石的弹性模量(E e)和变形模量(E o)分别为:

2)泊松比(μ)

是指岩石在单向受压时,横向应变(εd)与轴向应变(εL)之比,即:

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抗压强度的50%的应变点的横向应变与轴向应变来计算泊松比。

实验研究表明,岩石的变形模量和泊松比往往具有各向异性的特征。当平行于微结构面加载时,变形模量最大;而垂直微结构面的变形模量最小。两者的比值,沉积岩一般为1.08~2.05,变质岩为2.0左右。

(二)岩石在三轴压缩条件下的变形性质

作为建筑物地基或场地的工程岩体,经常处于三向应力状态中。为此研究岩石在三向应力下的变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研究岩石在三向应力下的变形,常进行两种应力状态下的三轴实验:一是σ1>σ2>σ3,称为不等压或真三轴实验;二是σ1>σ2=σ3>0,称为假三轴或常规三轴实验。

在围压作用下,岩石的变形特征与单向受压时不尽相同。首先岩石破坏前的应变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增加;另外,随围压增大,岩石的塑性也不断增大,即随着围压增大,岩石逐渐由脆性转化为延性(即岩石能承受大量永久变形而不破坏的性质)。

围压对岩石变形模量的影响常因岩性而异。对坚硬少裂隙的岩石影响较小,而对软弱多裂隙的岩石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对砂岩来说,随围压增大,其变形模量在屈服前可提高20%,而到接近破坏前则下降20%~40%。但总的来说,随着围压的增加,岩石的变形模量和泊松比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总之,岩石在三轴压缩条件下,随着围压的增加其变形特征如下。

(1)弹性段的斜率变化不大,其相应的变形参数与单轴压缩条件下的变形参数基本相等;正因为如此,就可以通过相应的单轴实验确定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弹性常数。

(2)某些岩石在一定侧压下,出现屈服平台或塑性流动现象。

(3)屈服极限、强化程度、韧性(峰值时的极限应变量)及强度峰值,都与侧压大小成正比。

(三)岩石的流变性

岩石的流变性是指应力-应变随时间流逝而变化的性质,是岩土的重要力学性质之一。

岩石的流变性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蠕变。即在应力大小和方向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时间的延长,应变不断增加的现象。

(2)松弛。即在应变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时间的延长,应力降低的现象。

(3)弹性后效。即加(卸)载后经过一段时间应变才增加(或减少)到应有数值的现象。

(4)黏性流动。即蠕变一段时间后卸载,部分应变永久不能恢复的现象。

研究岩石的流变性主要是研究岩石的蠕变特性。在工程实践中,往往并非岩石的强度不够,而是由于蠕变使岩石产生了过量的变形,进而使工程体产生破坏。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只按岩石(体)的强度来进行设计是不安全的,应该考虑岩石蠕变特性的影响。

岩石的蠕变特性主要取决于岩石本身的性质。像花岗岩一类的坚硬岩石,其蠕变变形很小,常可忽略;而像页岩、泥岩一类的软弱岩石,其蠕变变形往往很大,并导致蠕变破坏,必须引起重视,以便更切合实际地评价岩石变形及其稳定性。

当在岩石试件上施加一恒定的载荷时,岩石立即产生一瞬时弹性应变,然后便进入蠕变变形过程。一般可将蠕变变形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如图3-5所示。

(1)初始蠕变阶段(AB段)。其特点是应变最初随时间增长较快,但其增长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曲线呈下凹型。

图3-5 蠕变的三个阶段

(2)等速蠕变阶段(BC段)。其特点是应变随时间近于等速增加,曲线呈近似直线。

(3)加速蠕变阶段(CD段)。应变速率迅速增长,直至岩石破坏(D点),本阶段是完成时间阶段。

任何一个蠕变阶段的持续时间,都取决于岩石类型、载荷大小及温度等因素。对同一种岩石来说,载荷值越大,Ⅱ阶段持续的时间也越短,Ⅲ阶段的破坏出现就越快,在载荷很大时,几乎在加载后就立即产生破坏。而在载荷较小时则可能仅出现Ⅰ阶段或Ⅰ、Ⅱ阶段。使岩石仅产生蠕变变形而不产生破坏的最大应力称为蠕变极限。当应力值达到或超过蠕变极限时,岩石才可能由蠕变至产生破坏。通常把出现蠕变产生破坏的最低应力值称为长时强度,即当应力水平低于长时强度时,一般不导致岩石破裂,蠕变过程只包含前两个阶段;当应力水平高于长时强度时,则经过一段时间,最终必将导致岩石破裂,蠕变过程的三个阶段均存在。

在中硬以下岩石及软岩中开掘的地下工程和矿山巷道,大都需经过半个月至半年,或更长时间的变形才能达到相对的稳定状态,甚至处于无休止的变形状态,直至破裂失去稳定,而巷道开掘后,在复杂的外力作用下,其值可视为常数,故在相应条件下巷道变形的实质都可归结为蠕变现象。因此,研究蠕变现象对解决地下工程和巷道的设计和维护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岩石的强度性质

岩石在外力作用下所表现的力学性质中,除了变形性质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性质就是岩石的强度性质,它主要是反映岩石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当达到或超过某一极限值时,便发生破坏。通常把岩石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称为岩石的强度。由于岩石的强度不仅因岩石的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即使同一类岩石甚至同一层的岩石,由于其形成过程的外力作用、矿物的组成成分含量等的不同,其强度也是不同的。所以,一般根据所研究工程体的具体情况而进行实验室压力试验确定。

(一)岩石强度的种类

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破坏时,按外力的性质不同可将岩石的强度分为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三类。

1.单轴抗压强度

单轴抗压强度是指岩石单向受压时,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应力,即:

式中:σc——岩石单轴抗压强度,Pa;

 P——岩石受压破坏时的载荷,N;

 A——岩石试件的横断面面积,m2

2.岩石的抗拉强度

岩石单向受拉时,能承受的最大拉应力,称为岩石的抗拉强度。虽然在工程实践中,通常不允许拉应力出现,但拉断破坏仍是工程岩体及自然界岩体主要的破坏方式之一。而且岩石抵抗拉应力的能力最低,因此,抗拉强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岩石力学指标。测定岩石抗拉强度的方法有直接拉伸法和间接拉伸法两种。由于直接拉伸法的试件制备困难且实验技术复杂,目前多采用间接拉伸法,其中又以劈裂法和点载荷实验最常用。劈裂法是把圆柱体或立方体试件横置于专门的抗拉夹具内,然后以一定加载速率加压,直至试件破坏。

需要说明的是,岩石的抗拉强度测试方法由于制样困难和实验技术复杂,且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因此,目前除有条件者外,一般利用它与抗压强度的比例关系间接确定。

3.岩石的抗剪强度

岩石受到剪力作用时抵抗剪切破坏的最大剪应力,称为剪切强度。岩石的剪切强度与土一样,也是由内聚力(C)和内摩擦阻力(σn·tanφ)两部分组成的,只是它们都比土的相应部分大,这与岩石具有牢固的联结有关。按实验方法的不同,所测定的剪切强度的含义也不同,通常分为以下几种。

1)抗切强度

剪切面上不加法向载荷时岩石的抗剪强度,通常称为抗切强度。在这种情况下,剪切破坏面上岩石的内聚力就等于抗切强度,属于纯剪强度,即:

τ=C   (3-27)

2)抗剪强度

剪切面上加法向载荷的剪切实验称为压剪实验,这种实验得出的强度指标,即在某一法向压应力作用下试件能抵抗的最大剪应力,称为抗剪强度。这种情况下岩石的抗剪强度是一个变量,它与试件破坏时作用在剪裂面上的正应力有关,即:

τ=C+σn·tanφ   (3-28)

3)摩擦强度

摩擦强度是指岩石试件内已经有断裂面时,在某一法向压力作用下所能抵抗剪切破坏的能力。由于岩石试件已经剪断而失去黏结内聚力(C=0),这时得出的抗剪强度仅是由内摩擦阻力所造成的,故称为摩擦强度,又称为残余抗剪强度。此时其值为:

τ=σn·tanφ   (3-29)

4)重剪强度

重剪强度是指岩石试件内部存在不完全断裂面时,在某一法向压力作用下抵抗剪切破坏的能力。这种情况与自然界岩石一般存在裂隙面相近似,所以更能较为实际地反应岩石的实际抗剪强度。此时其值为:

τ=C r+σn·tanφ   (3-30)

4.多轴抗压强度

多轴抗压强度是指在其他方向压力固定不变的条件下,变化一个方向即轴向压力至岩石破坏时的最大值。岩石的多轴抗压强度主要通过实验测定,应用较广的是岩石的三轴抗压强度,它是指岩石试件在三轴压力作用下所能承受的最大轴向压应力。随着围压增大,岩石的抗压强度也不断增大。

(二)岩石强度的影响因素

岩石的抗压强度是反映岩石力学性质的主要指标之一。它在岩体工程分类、建筑材料选择及工程岩体稳定性评价计算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指标。实验研究表明,岩石的抗压强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和控制。这些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岩石本身的因素,如矿物组成、结构与构造及含水状态等;另一方面是实验条件,如试件形状、尺寸、高径比及受载状态、加载速率等。

1.岩石本身的影响

1)岩石的矿物组成

岩石的矿物组成是影响其抗压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含强度高的矿物(如石英、长石、角门石、辉石及橄榄石等)较多时,岩石强度就高;相反,含软弱矿物(如云母、黏土矿物、滑石及绿泥石等)较多时,强度就低。石英岩、花岗岩、闪长岩等岩石的抗压强度一般为100~300MPa,最高可达350MPa,而页岩、黏土岩和千枚岩等岩石的抗压强度最高不超过100MPa。

2)岩石的结构与构造

岩石的结构与构造对强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矿物颗粒间的联结、颗粒大小与形状、空隙性等,一般来说,具有结晶联结的岩石强度比非结晶联结的高;细粒结构的岩石强度比粗粒结构的岩石强度高,这是因为细结晶的岩石颗粒间接触面积大,联结力增强的缘故。由粒柱状矿物组成的岩石,其强度高且一般不属于各向异性;而片状、鳞片状矿物组成的岩石,不仅强度低,而且往往具有较强的各向异性。对于胶结联结的岩石,其强度主要取决于胶结物成分,硅质胶结的强度最高,铁钙质胶结的次之,泥质胶结的最低。岩石空隙性常反映它的密实程度,空隙度越大,强度越低。强度随着其密度减小而降低的现象,就是空隙性对岩石强度影响的具体表现。此外,如果空隙(指各种微结构面)是定向排列的,则岩石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

3)含水状态

含水状态对岩石的强度有显著的影响。一般随含水率增大岩石强度降低,但岩性不同,降低的程度也不同,这主要取决于岩石中亲水性和可溶性矿物的含量及空隙性等。亲水性和可溶性矿物含量越多,开空隙越发育,岩石强度降低越明显,如页岩、黏土岩饱水后强度可降低。含水状态对岩石强度的影响参见岩石物理性质中岩石的软化性。

2.实验条件

实验条件对岩石强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岩石试件形状

一般来说,圆柱体试件的强度大于棱柱体试件,这是因为后者棱角部分应力集中的缘故。

2)试件的尺寸及高径比

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试件尺寸越大,其强度越低。但尺寸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强度大致保持不变。此外,试件的高径比对岩石的抗压强度也有很大的影响,当试件的高径比很小时,其应力分布趋于三向状态,因而试件具有很高的抗压强度。目前,标准试件采用的高径比为2∶1。

3)试件受载状态

岩石因受载状态不同,其抗压强度大小很悬殊。实验表明,岩石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强度值一般符合以下规律。

三向等压抗压强度>三向不等压抗压强度>双向抗压强度>单向抗压强度>抗剪强度>抗弯强度>单向抗拉强度。

4)试件的加载速率

试件的加载速率对岩石的强度有明显的影响,如对岩石进行单向抗压实验时,加载速率增加,将使岩石的抗压强度增大。某些冲击实验表明,高速加载时所得到的抗压强度会比慢速加载时大好几倍。

影响岩石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的影响因素相同,但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岩石的结构,特别是岩石空隙性的影响尤其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