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褶皱构造
3.3.1 褶皱现象
地壳中的岩层在褶皱运动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向上和向下的波状弯曲,并保持其连续完整性的变形,称为褶皱构造,简称褶皱。褶皱规模大小相差悬殊,巨大的褶皱可延伸达数十至数百公里,而小的褶皱可在手标本上见到。
褶曲是褶皱中的一个弯曲,即褶皱的基本单位,由一系列的褶曲组成褶皱。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
(1)背斜
组成背斜的岩层向上弯曲,其中心部位由相对较老地层组成,两侧由较新地层组成,两翼岩层倾向相背,故称背斜。背斜经风化剥蚀后,组成背斜的地层在地面的分布规律是:从中心至两侧地层由老至新呈对称重复出现。
(2)向斜
组成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其中心部位由相对较新地层组成,两侧由较老地层组成,两翼岩层倾向相向,故称向斜。向斜经风化剥蚀后,组成向斜的地层在地面的分布规律是:从中心至两侧,地层由新至老呈对称重复出现。
地质剖面图上显示的背斜与向斜如图3-4所示。
图3-4 地质剖面图上的背斜与向斜
图3-5 褶曲要素示意图
3.3.2 褶曲要素
为了表示和描述褶曲的空间形态,习惯上把褶曲的各个组成部分称为褶曲要素(见图3-5)。
核部:指褶曲的中心部分,有时也称轴部。
翼部:指核部两侧的岩层。
轴面:平分褶曲为两部分的一个假想面,称轴面。它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其产状随褶曲的形态而变化,可以是直立的、倾斜的或平卧的。
轴: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称为褶曲的轴。轴总是一条水平线,它表示褶曲纵向延伸方向。当轴面是平面时,轴为水平直线;轴面为曲面时,轴为一水平曲线。
枢纽:是指轴面与岩层层面的交线。枢纽可以是直线或曲线;其产状有水平的、倾斜的、直立的、也有波状起伏的。
3.3.3 褶曲的形态分类
褶曲具有各种不同的形态,通常是根据褶曲要素的变化,从不同的侧面对褶曲形态进行分类。最常见的是以褶曲的轴面和枢纽的产状变化进行分类。
1)按轴面的产状分类
(1)直立褶曲
直立褶曲的轴面直立,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大致相等,为典型对称褶曲见〔图3-6(a)〕。
(2)倾斜褶曲
倾斜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不等〔见图3-6(b)〕。
(3)倒转褶曲
倒转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同,其中一翼岩层的层序正常,另一翼岩层的层序倒转〔见图3-6(c)〕。
(4)平卧褶曲
平卧褶曲又称横卧褶曲,褶曲轴面近于水平。一翼伏于另一翼之上,故有上下翼之分,下翼岩层的层序倒转〔见图3-6(d)〕。
图3-6 按轴面产状划分的褶曲类型
(a)直立背斜;(b)倾斜背斜;(c)倒转背斜;(d)平卧褶曲P代表轴面
2)按枢纽产状分类
(1)水平褶曲
褶曲枢纽水平,两翼岩层的走向平行,呈不封闭状态〔见图3-7(a)〕。
图3-7 水平褶曲和倾伏褶曲示意图
(a)水平褶曲;(b)倾伏褶曲
(2)倾伏褶曲
褶曲枢纽倾斜,两翼岩层的走向不平行,并逐渐汇合形成弧形转折端〔见图3-7(b)〕。倾伏背斜的轴自弧形开口端向封闭端倾伏,而形成外倾转折;倾伏向斜的轴自封闭端向弧形开口端倾伏,形成内倾转折。
图3-8 某地褶皱构造立体示意
1—石炭系;2—泥盆系;3—志留系;4—岩层产状;5—岩层界线;6—地形等高线
3.3.4 褶皱构造的野外识别
由于遭受地面风化剥蚀的破坏,现存的褶皱其外观会发生很大变化,往往残缺不全,再加上浮土层的覆盖,在野外识别褶皱会有一定的困难。为识别褶皱的构造形态,一般是对地层分布规律、地层层序、岩性及露头产状特征,进行系统测量、分析,最终得出其全貌。
首先可采用路线穿越法观察全区的地层出露规律,在垂直岩层走向方向上进行观察,了解岩层产状变化和新老地层的分布特征。若地层呈现有规律的对称重复,则说明该区必有褶皱。例如某地地质构造立体示意图(见图3-8),区内岩层走向近东西方向,从南往北进行观察,发现以志留系(S)和石炭系(C)地层为两个对称中线,两侧地层分别呈对称重复出现,故该地区内有两个褶曲。
在确定有褶曲后,可进一步观察新老地层分布规律。该区南部以志留系地层为中心,两侧依次为泥盆系(D)和石炭系地层,故为背斜。该区北部以石炭系地层为中心,两侧依次为泥盆系和志留系地层,故为向斜。根据路线剖面观察中所测得的岩层产状,结合各类褶曲的基本特征,可确定该向斜为直立水平向斜,前斜为倒转水平背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