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时间:2023-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城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它要求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市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_环境美化

三、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一)什么是生态城市

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包含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1]

生态城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它要求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市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现代文明在发达城市中的象征。

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其目的是为了让人的创造力和各种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潜能充分释放出来,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环境里造就一代胜一代的生产力。在达到这个目的的过程中,保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的高度和谐是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城市的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生态环境目标才能达到统一,技术与自然才有可能充分融合,各种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才会最有效,进而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三效益的同步增长,使城市环境更加清洁、舒适,景观更加适宜优美。

(二)怎样理解城市生态建设?

1.什么是城市生态建设

城市的生态建设是在城市生态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实施城市生态规划的建设性行为,城市生态规划的一系列目标、设想通过城市生态建设得到的逐步的实现。

2.城市生态建设的内容

城市生态建设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资源开发利用,二是环境治理。前者着重研究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态问题;后者着重研究解决、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1)确定人口适宜容量。确定城市人口适宜容量时,应坚持“可能性”与“合理性”的结合。

(2)研究土地利用适宜性程度。土地利用负荷生态法则才能称之为“适宜”,在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而且要考虑与其相关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推进产业结构模式演进。城市的产业结构体现了城市的职能和性质,决定了城市基本活动的方向、内容、形式和空间分布。无论采取哪种类型,城市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都应遵循生态工艺原理演进,使其内部各组分形成“综合利用资源,互相利用产品和废弃物,最终成为首尾相接的统一体”。

(4)建立市区与郊区复合生态系统。从经济、社会联系看,市区是个强者,郊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依附于市区;从生态联系看,市区又是个弱者,郊区的生物生产能力和环境容量大于市区,是市区存在的基础。因此,为了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律性和协调机制,必须将市区和郊区看作一个完整的复合生态系统,对系统的运行做统一调控。

生态农业不但能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的物质与能量消耗,还能净化或重复利用市区工业、生活废弃物,并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生物产品。因此,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是市区—郊区复合生态系统完善结构和强化功能的重要途径。

(5)防止城市污染。城市污染防治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而具体的内容,只有通过城市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才能形成并维持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重点是解决城市大气、水、噪声、垃圾和个体废弃物处理,其中心环节是在做好环境污染预测基础上,选取适宜的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使环境的承受能了与排污强度相适应,使污染控制能力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协调。

(6)保护城市生物。除人类以外的生物有机体大量地、迅速地从城市环境中减少、退缩以至消亡,是城市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与结果,各类生物尤其是绿色植物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重要的还原功能,城市绿化程度以及人均绿地面积是体现城市生态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实施城市生物保护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其内容包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国家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规划,珍稀及濒临灭绝动物保护规划等。

(7)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是资源高强度集中消耗区域,其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既反映了城市科学技术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反映和决定了环境质量水平。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是改善城市乃至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应贯穿于资源开发、再生利用等多个环节,并通过水资源保护、供水优化、能源利用及保护、再生资源利用等方面予以体现,使之成为城市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是城市绿化建设

城市环境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生活的质量。“城市与自然共存”已经成为各国现代城市一致追求的目标,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条件。现代城市绿肩负着三项主要功能:一是改善生态环境,包括改善气候,净化大气,保持水土,防止径流污染,减隔噪音,缓解灾害等;二是提供优美的户外游憩场所,营造清新宜人的休息、健身、社交环境:三是发挥植物美的一面,展现园林艺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四)要建立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环境

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就必须运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缓解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协调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保证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应遵循以下原则:

1.阈限物质原则

任何空间、资源规划均有一个“度”,要考虑“最适”和“阈限”。在规划过程中,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价值观,保证城市对生态系统的索取和废物的排放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以内,使城市的发展强度与城市的发展能力相适应,从而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多样性共生原则

任何一个系统中的子系统之间总存在着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将城市生态系统置于整个生物圈范畴内进行规划,建立市区和郊区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城区及周边的各种生物。

3.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原则

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降低资源的消耗率;其二是推行清洁能源,加大材料回收力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要通过推进产业结构模式的演变,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建立有利于持续发展的生产工艺、产业结构,设置高效能的运转系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4.预防和保护齐头并进的原则

对于已经存在的生态问题,要采取合理的措施,积极应对;对于未知并尚未表现出症状的生态问题,要有所预见。任何一项工程在实施前,必须经过环境影响评价,预见其建成后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效益程度,从而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在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过程中,还应建立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制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建立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同时逐步完善绿地生态系统,提高人口素质,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五)解决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面对我国城市发展的环境压力和出现的新问题,城市环境保护的战略和对策必须进行相应调整。

1.加强城市细节的生态设计,建设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工环境

城市由各类基础设施、公共建筑等组成,它们是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其生态环境效应。如城市交通道路避免穿越生态脆弱区,路网的优化布局和合理的路网密度,科学设计的城市建筑采光和节能,城市建筑景观和自然山水景观的协调性、一致性,城市绿地的结构等,特别要重视受污染水体、土地等的生态修复,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设施支撑。

2.建设城市生态防护圈和生态走廊,营造良好的生态防护体系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森林、湿地等特殊资源,保持生态景观的多样性;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充分依托城市周边的森林资源,建设生态公益林,大面积引绿进城,建设森林中的城市和城市里的森林。建设沿河沿路的生态绿化走廊,建设路网生态防护林带,建设居住区绿色主题公园,提高建成区绿地率,保护基本农田,营造城市的生态绿肺、生态脉络、生态走廊和生态保护圈。

3.加强对各种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

治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主要在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为此城市的生产生活应尽量采用新型节能型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清洁型能源;在水污染防治上,要加强对工业污水排放的检测,对污水排放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相关责任人的主要责任;在垃圾处理方面,要尽量减少城市生活垃圾,并对垃圾进行合理的回收和再利用。

总之,要想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统一。

【注释】

[1]李赶顺、张玉柯:《循环经济与和谐生态城市》,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