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湖泊富营养化长效治理与蓝藻水华控制

湖泊富营养化长效治理与蓝藻水华控制

时间:2023-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湖泊富营养化长效治理角度控制蓝藻水华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外源削减与控制、内源削减与去除、湖泊健康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由于湖泊水环境的恶化通常由外源污染物的过量输入引起,因此,外源污染负荷的削减与控制是解决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关键。内源污染的控制在外源污染得到控制后成为湖泊水环境改善的决定因素。国外研究表明,内源污染的份额在外源污染得到控制后可能占湖泊污染总负荷的90%以上。
湖泊富营养化长效治理与蓝藻水华控制_湖泊环境治理与生

第四节 湖泊富营养化长效治理与蓝藻水华控制

从湖泊富营养化长效治理角度控制蓝藻水华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外源削减与控制、内源削减与去除、湖泊健康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一、外源削减与控制

由于湖泊水环境的恶化通常由外源污染物的过量输入引起,因此,外源污染负荷的削减与控制是解决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关键。大量国外成功的湖泊治理案例都是建立在外源污染源充分控制与削减的基础上的。而外源控制的问题是制约我国大多数湖泊水环境成功改善的决定因素。外源污染包括农业面源污染、工业点源污染和生活污染。从太湖的情况看,这三种污染来源均占据了较大的份额。因此,从外源控制的层面看,可以通过加强城镇生活污水收集设施及兴建污水处理厂控制生活污水的排放;调整湖泊流域内的产业结构,加强工业污水处理厂的兴建来改善工业点源污染;通过改变粗放的农业耕作和施肥灌溉方式,提高生态农业比例,加强集中和分散式面源污染处理设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二、内源削减与控制

内源污染的控制在外源污染得到控制后成为湖泊水环境改善的决定因素。国外研究表明,内源污染的份额在外源污染得到控制后可能占湖泊污染总负荷的90%以上。由于底泥是污染物的汇集场所,因此内源的控制一般通过底泥疏浚、底泥覆盖及抑制底泥再悬浮等措施实现。其中,污染底泥的疏浚是应用最多、也是见效较快的手段,在国内外都受到广泛应用。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快,底泥逐渐出现污染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累积问题,如在1975年前后,日本中部有些地区出现了水体和沉积物中Hg和Cd等重金属含量明显偏高,造成了水俣病和骨痛病等地方性疾病。

为了改变底泥污染现象,在日本的诹访湖、手贺沼和霞浦湖(1969年、1975年、1991~1995年开展)、美国的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南部、瑞典的Trummen湖、荷兰的凯特梅尔湖和Geerplas湖、匈牙利的巴拉顿湖等湖泊开展了局部或大规模的底泥疏浚工程。其中,日本是将底泥疏浚用于湖泊生态修复最早和次数最多的国家。目前在中国、印度、委内瑞拉等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开展了湖泊疏浚项目。

三、湖泊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在富营养化湖泊中恢复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降低底泥的再悬浮,固定和改善底泥的污染物释放。但是,迄今为止,实施湖泊水生植物恢复达到改善水质的成功事例并不多。即使有湖泊通过重建水生生态系统得到了改善,也是建立在外部和内部污染源得到充分控制的基础上的,或者是在局部受控的水域内,通过围隔隔离和水生植物种植使水质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这样的生态修复在污染持续输入,水体营养水平很高的条件下开展,难以支持一个健康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一般来说,要维持一个清水型的草型湖泊,其水体TP应低于0.1 mg/L,TN应低于2.0 g/L,氨氮应低于1.0 g/L。否则,即使一个湖泊通过人工干预暂时恢复了水生植被,其生态稳定性也是很脆弱的,随时可能在干扰下(如风浪、底泥悬浮、氨毒害等)崩溃退化为藻型湖泊。因此,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重建必须建立内、外源污染充分控制的基础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