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是目前世界人类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之一。伴随着人类社会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以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环境,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特别是近年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事业,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创新体制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环境法治,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经过努力,在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减缓,部分流域污染治理初见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产品的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1]世界银行在《中国:空气、土地和水——新千年的环境优先领域》报告中也肯定了过去10年中国在环境领域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9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废气废水排放量普遍减少;(2)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恢复森林植被扭转了森林减少的势头;(3)遏制了灌区土地的次生盐碱化趋势。[2]然而,诸多研究资料表明,我国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性的遏制,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正如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主任曲格平先生所指出:“在 90 年代中国在环保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我们在新的世纪面临的挑战将更加复杂。”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所未有的挑战。环境质量恶化、自然资源耗竭,威胁着我国这个全球第一人口大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危及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潜力。在中国,每五个城市中就有一个存在严重的大气污染,每年导致 40 多万人早死,约有 2/3 的城市饮用水短缺;1/3 的土地面积受到酸雨影响;1/3 的土地面积存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问题;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小(见图 2-1);90%以上的天然草场退化;草地面积减少且大面积退化(见图 2-2);每年有 200 亿吨污水排入长江,长江水系陷入深度危机,若不及时拯救,10 年后将面临崩溃;[3]总体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环境纠纷与抗议越来越多。2006 年 9 月 7 日,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发布了《国民绿色经济核算研究报告》,也被称为“绿色GDP报告”,其计算方法是把自然资源使用和环境退化所产生的成本从GDP中减出。依据这种方法,中国在 2004 年一年由于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达到 5 118 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 3.05%。我国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分别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中国不仅是目前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由于一系列地理、社会和气候条件的因素,预计气候变化将使中国受到的损失比其他国家更为严重。
我国环境问题还具有明显的复合性。一方面是由于贫困和发展不足而产生的土地贫瘠化和自然资源枯竭,以及人类居住环境恶化如卫生用水等;另一方面是由于发展急速或发展不当而产生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污染等环境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工业化过程显著缩短,这种缩短的工业化被联合国开发署环境专家D.O.Conner称之为“压缩型工业化”。[4]经济的压缩型特征,引发出我国环境问题的压缩性。中国压缩型的工业化并没有挤走或缩小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过去发达国家在上百年时间里分阶段出现的不同的环境问题,今天在中国则是同一时期多样性并发出现。
图2-1 1998~2007年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5]
图2-2 2001~2004 年全国草地面积变化情况[6]
国内外很多专家对中国环境面临的挑战做过不少分析。有人认为中国环境问题的要害主要在于四个方面:一是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每年净增 1 300万人,相当于一个澳大利亚的人口。二是城市化进程快。城市人口从 1978 年至 1995 年增加了 1.8 亿人,还要加上 0.5 亿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而城市化进程使汽车使用量、城市污水量和垃圾量也大大增加。三是经济增长快,而产业结构中重化工型产业比重大,能源需求多,污染排放量大,能源结构中对煤的依赖程度又高,这些结构性污染要花很大力气才能逐步克服。四是综合决策的机制尚未建立完善。尽管过去的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和现在的全国人大的环境与资源委员会以及全国政协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委员会对于有关部门、有关地方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协调与推动解决做了大量工作,但长期的部门性的分隔决策与实施所造成的后果以及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尚未理顺,并不是短期能够如人所愿的。[7]
毋庸置疑,以上因素确实造成了环境压力,但不是症结之所在。日本的人口密度大约为 870 人/平方千米,经济增长也很快,环境状况却比较好。经济增长过快的确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压力,但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导致环境恶化。目前全世界用于环保的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0.5%~2%,其中发达国家为 1%~2% ,发展中国家为 0.5%~1%。从现在到 2025 年之前,预测这一数字在世界范围内大约维持在 2%。我国投入产出的环保经费已经达到GDP的 1.3% ,江苏、浙江、广东等省的环保投入甚至已超过 2%,北京、西宁、银川等城市的环保投入更是均在 4%以上。[8]根据统计与测算,在现代生产力、科学技术和环境资源状况下,把 1%~2%的国民生产总值用于环境保护,就可大体上控制污染,使环境质量保持在一个公众可以接受的水平。[9]但事实上我国的环境状况还在继续恶化,很多政策得不到落实。而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对环境监督管理情况越来越不满。2000 年的一项盖洛普民意测验发现,受调查的 60 个国家中有 55 个国家的大多数人认为他们的政府在环境方面做得不够。“腐败”及“官僚”是他们在形容政府时用得最多的两个词。[10]耶鲁大学环境法律与政策中心和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中心(CIESIN)发布的环境管理绩效指标(EPI)对 166 个国家环境质量和政策绩效进行了排名,其中中国排名第 94 位,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和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11]种种威胁的存在迫切要求各国政府采取紧急有效的环境治理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