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宇宙相对论

宇宙相对论

时间:2023-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相对论的理论已经得到系列科学实验的印证,从而确立了它的科学价值。物体的特征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表现不一样,这是容易理解的事实,但实际上我们现在仍有很多对相对问题的误区,其中也包括爱因斯坦相对论本身的误区,这主要是思维的惯性作用。
宇宙相对论_万维宇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

一、相对悖论

庄子曰:有一个问题,我和你的看法是不同的,我认为它是对的,你认为它是错的,那么如何证明你和我,谁对谁错?

现在请来第三方,如果第三方的观念是支持你的,那只能说明他的观念本来就是你的观念,等于你自己又强调了一次你的观念,仍然不能证明你对。

如果第三方的观念是支持我的,那只能说明他的观念本来就是我的观念,等于我自己又强调了一次我的观念,仍然不能证明我对。

如果第三方的观念既不是与你相同也不与我相同,那么就形成了三种意见,这样就更不可能证明谁对谁错。

这个悖论逻辑上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我们又能形成相同的意见呢?

世界是什么颜色的?

我们说某种植物的花是红的,叶是绿的。红色可以简单说是一种相,这个相是不是植物本身的色彩呢?一般人认为红色就是植物本身的色彩,认真分析这说法是有问题的。

红色这种特征不仅是需要依据植物本身,也是要依据我们的视觉功能。大多数人具有三种视锥细胞,大致分短波、中波、长波锥细胞,它们常被称为蓝、绿、红视锥细胞,但也有少数人缺少红视锥细胞,因此导致部分色盲。

颜色实际是视锥细胞与光波组合反应的产物,严格说人人都是色盲,因为紫外线、红外线都是光,我们就看不见它的颜色,原因是我们对任一波长分布的响应只可以与三种波长的合适组合相匹配。

比如我们看到红光和绿光的混合则产生看到黄光现象(颜料不一样,红色颜料和绿色颜料的混合形成褐色颜料),这导致人看到的黄光有两种,一是自然黄光,二是自然红光和绿光的组合,这两种情况人的眼睛是分不清的。

因此彩色电视机实际只发出三种光,是通过三种光的不同组合在人的视觉系统中形成多彩的画面。

实际每个人的视锥细胞组成也不完全相同,对同一个波长看到的颜色也是不同的,比如你看到的红色是100,我看到的可能是99.999,因为这之间的差距很小,导致我们认为看到的世界是相同的,其实严格说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色彩。

所以存在这样的可能,如果其他生命的视觉细胞与我们的视觉细胞构成不同,就会出现我们看到的红色物体,在别的生命中看到的是蓝色物体。

因为红色并不是植物固有的色彩,这色彩需要结合主体自身的情况才能确定。所以单纯说这个植物是红色,是基于在你的观察世界中,不是这个植物本来固有的颜色。

所以对于一个后天色盲的人来说,花就不是红的、叶也不是绿的,一切都是黑白的。如果是先天色盲的人,那么连颜色是什么都搞不清,也很难想象色彩是什么样子。如果是先天盲人则更搞不清,这个世界居然还有光这东西。

所以物体是什么颜色,不仅因物体自身的情况来说,而且也要依据对谁而论的,唯一不变的颜色并不是物体的本相。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可见光仅仅是光谱中很窄的一个区域,还有红外线、紫外线等,如果有的生物能感受到所有光线,相信它们看到的世界会比我们更美丽、更多彩,只是这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视觉世界,就如同盲人想象不出五颜六色的大自然是什么样子。

那么世界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幻觉吗?

二、相对万相

单元宇宙的任何物体都具有一定的观察特征,比如都具有质量、能量、速度、体积、形状、寿命等特征。不同物体之间的特征差异巨大,以空间大小尺度为例:原子的直径为10 -15 ,地球的直径为 107 、星系团的直径为 1023

物体的特征差异导致物体的特征有相对性,即同一个观察主体采用同一观察标准、同一观察方法时(即相同的参照系),物体的特征描述不同。对人来说,原子很小,地球很大,这样的大小描述是依据人自身的大小来确定的。如果不依据人这样的参照系,单独说原子小、地球大是有问题的,因为比原子小的还有很多物体,比如电子、中子等;比地球大的也有很多物体,比如太阳、银河系等。

物体的特征既然是基于参照系而确定的,那么它就必然会出现参照相对性,即在不同的参照系中物体的特征不一样。

人类认识任何物体都产生相对应的特征概念,这些特征概念是依据最初选择的参照系来确定的,先入为主的特征概念已经在人类潜意识中形成了思维定式。我们的意识经常将物体的特征当成绝对不变的特征或者是最初认同的特征,从而产生错误的思想看法。人类每次破除原有思维的束缚都遇到巨大的阻力,可一旦接受了新的相对概念后又会引发巨大的思想震撼。

科学史上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等,都是促使人类观念巨大震撼的革命。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出现,又一次打破了我们原先的一个神话,科学家以前一直认为时间是绝对的,是均匀流失,它在任何参照系中都是一样的流逝速度,时间的流逝速度不受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相对论证明时间也是依据参照系的,运动的钟比静止的钟走的慢,当物体运动的速度接近光速时,时间接近停滞不动。相对论的理论已经得到系列科学实验的印证,从而确立了它的科学价值。

物体的特征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表现不一样,这是容易理解的事实,但实际上我们现在仍有很多对相对问题的误区,其中也包括爱因斯坦相对论本身的误区,这主要是思维的惯性作用。

结论:宇宙相对论是基于宇宙本元来阐述单元宇宙一切物体的相对性,它将破除一切困惑和执着,彻底解决我们认知上的误区。

三、人才相对

人有三教九流,物有五花八门,事有千奇百怪。什么是人才,什么是庸才?首先取决于组织的核心利益,以人为核心,就是对你有用即为人才,无用即为庸才。以企业为核心,就是对企业有用即为人才,无用即为庸才,国家也类似。因此判断人才的标准应为实用原则,不是学历专业也不是成功经验。人才与庸才并无根本差别,取决于核心利益的需要。

以企业为核心为例,在一个处于创业期间的企业,能同甘共苦的人即为人才,那时需要的是埋头苦干、有闯劲的人;企业发展大了,需要有更高层次、能驾驭新企业的人,这时应欢迎所谓精英人才加盟。精英的加入将起聚才气的氛围,人才将不断涌来,效益、规模也不断的扩大。

但是任何事皆有度,所谓精英都有类似的特点,即总认为自己是优秀的,别人常常是错误的,所以随着精英的数量不断增加,企业内耗也快速上升。当内耗的负作用超过精英的正作用时,精英已转化为庸才,而那些没有远大目标、缺少斗志的庸才现在才是真正在为企业卖命,他们已成为企业的人才。

若你此时仍执迷不悟,仍想广纳所谓优秀人才,只能出现面试时像个人才,一进来味道变了,原因土壤坏了,必须改良土壤,否则什么种子也都发挥不了作用。所以这时需有壮士断腕的魄力,无论是谁,多有才能,如果对企业有害皆送出去,等到内耗削弱过头,庸才倍增,再来一个否定,重用精英。

结论:人才的标准是因核心利益而定,因其有用为准,绝非有一个统一可以参考的具体标准。在一个人人混日子的企业,有不想这样过的、想跳槽的人即为人才;在一个人心涣散、人人想另谋高就的企业,那些真心希望公司发展好,愿与公司共存亡的人即为人才;在一个人人不说真话、消极沉默的企业,敢于直言的人即为人才;在多数人整天批评企业的弊病而忽视企业的优点,这样的论调危害企业的稳定时,那些抱怨少、知足乐的人即为人才。

1.人性相对

人性特点一:人皆有所长,皆有所短,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刚毕业的学生没有经验,实际工作能力弱,但初生牛犊不怕虎,敢干、敢想、有激情;在社会中滚爬几年的人,老于世故,工作灵活,但往往墨守成规,没有创新精神。

有学历理论的人,看问题透且深,长期工作有潜力,但容易过于迷信书本、前人经验,孤傲不合群;有经验的人,熟悉企情社情,短期工作上手快,但容易过于迷信自己过去的经验,特别是被其成功经验的束缚,难以适应社会、市场的长期变化。

表像为君子、好人、能人的人才,确是企业之宝、国之栋梁,但他们时常为名所困累,也时常孤芳自赏,鹤立鸡群,有时盲目自信毁功一旦;表像为小人、坏人、庸人的人才,确为企业之害、国之蛀虫,但他们存在有时为企业、社会生存所必须,因其缺多,有时也为其目的、弱点为组织卖命,而且在制服、牵制前者向对组织不利方向转化时发挥出色作用。

人性特点二:人无定性,好坏、长短、优缺可以随环境改变而变化。

水无常形,人无定性:水的形态取决于载水容器的形态,人的个性随后天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人之初,性本无。后天环境铸就人的个性,人的个性形成后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环境既然可以铸就个性,环境的持续变化也就可以改变个性。

我们通常求才时讲究德才兼备,其实德才兼备的人很少,假使真有那么好的人才为何一定要供你选择,即使给你,你的付出成本也将上升,由此也导致企业整体平衡发生变化,而且一旦我们认定某人德才兼备时,往往会忽视环境变化会导致德才腐蚀。

很多人在发现他们有重大腐败、无能问题时,我们时常怀疑他们最初的动机、才能,在发现一些好人、良才时,我们常叹息为何没早发现。其实这些都是符合人性的、正常的。

那些窃国大盗、害群之马,并不一定开始就坏,否则何以发展?

身处高位而无能者,往往是因其有能提升到不能胜任的位置所致,并非生来就是白痴。良才可能正因其不得志而激发其才,好人可能正因其不顺而恋人顺,如果提前发现提升,未必他就是良才、好人。

结论:人性的两个特点决定人才自身的相对性。

人性特点一说明德才兼备、全能人才是可遇而不可求,有当然是最佳。没有应唯才是举,不拘一格。识才应长短兼顾,不偏注一端,天下无能之帅居多,无用之才甚少。古代曹操不愧为一代枭雄,曹操用人不论出身、恩怨、良劣,用人所长,抑人所短,所以多疑、奸诈的曹操手下仍能人才辈出,战将如云,三国鼎立时为首强。

人性特点二说明人才自身会变动转化,即使德才兼备也要考虑环境的变化,能人再能,也有不能的时候,我们不能迷信品行、才能,平衡控制、防止人才的信任风险是很有必要的。

2.需求相对

需求特点一:组织需求差异模糊,不同的组织对人才要求不同,侧重点不一样。

科研企业需要有静心、不为世俗干扰的人才;销售企业需要有激情、忍受客户抱怨的耐心;生产企业需要有细心、防微杜渐,协调工作稳而不乱;高科技企业讲究创新、个性化;劳动密集性企业讲究整体性、服从性。

组织需求差异,决定人才对核心存在相对性,爱出风头的人适宜销售、宣传工作,不宜搞科研、财务等工作。个性过于柔弱的人不适宜正职、监控管理,个性过于刚烈的人不适宜副职、人事管理。

需求特点二:组织需求变化无常,同样的人才因组织需求变化,原有的优点可能变成弱点,弱点化为优点。

国泰求文官治,国乱渴武将平。打江山时武将作用很大,他的优点诸如勇敢、善战、服从、果断,治国时有时成为缺点,因为此时需要用脑袋多方考虑、平衡下情搞经济建设。很多国家立国后仍穷兵黩武,秦隋两朝快速亡国的原因之一就是以不断地对外战争来满足武皇的乐趣。文官战争时期软弱、胆怯,但治国时能体贴民情,运筹帷幄,刚柔并用。

企业随市场走(计划经济随国家政策走),市场变化无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无常。创业时的能人功臣在企业不断壮大时,也可能因观念、才能跟不上环境的变化反而在后期阻碍企业的发展。

适应市场需求的人很多,适应市场变化的人太少。对市场感觉的把握是可以改变的,很少有人能每次都料事如神,即使诸葛孔明也有挥泪斩马谡时候,我们往往过于迷信成功经验、权威理论、能人奇才,其实如果不能考虑情况变化等因素不如不信。

结论:组织需求的两个特点决定人才适应变化的相对性。

组织需求特点一说明用才应根据情况而定,不仅要考虑组织自身的需求,也要兼顾人才的兴趣、个性。

组织需求特点二说明人事调整是必须的,不断将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换下来,用适应企业变化的新人代替,甚至岗位轮换。但正因为组织的需求变化,今日为无用之才,焉知明日之不可大用?因此,保留必要的人才储备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特别对因企业变化而导致无用人才应给予安抚。

在这一点上,国有企业胜过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总希望新来的人才能立竿见影,马上创造效益,而不能马上创造价值的则无情驱除。小企业完全可以这样做,大企业则不能。过于注重短期利益行为,将导致员工心态观念短期化,而且历史证明企业的多数人才是需要自己培养的,需要用时间来创造的。

3.利益相对

同一时期同一个人,有时在某位领导眼中是人才,在另一位领导心中可能是蠢材,原因在于两个领导利益存在相对性,有时还存在对领导来说是人才的,但对整个企业来说是害虫的情况。经常出现被大家推崇的人才没有被企业重用,总认为是领导的眼光不行,其实多数情况是因为领导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不重合缘故。

人非圣贤,孰能无私?

用人评人从自己利益考虑是很正常的,不仅因为这样对自己有私利,其实使用起来顺手、舒心,也确有好处,特别是一味利公不利己的人,迟早自己会被架空,虽然从大局考虑应该舍小我而成大我,但有时就是股东自己也不愿放弃控制权(哪怕对自己财富增加有利),因为驾驭企业本身存在权力欲望的满足,而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需求。

治理国家也不完全是造福一方,光宗耀祖,在运用权力时自我价值的外显远胜于权力本身的意义。

物壮则老,过于利己考虑人才,很容易造成下属的个性单一,唯唯诺诺,顺言代替直言,察言观色,开拓创新受阻。利己考虑过度,必然导致用人唯亲,天长日久,上行下效,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网盘根交错,牵一发而动全身,处理问题就很难对事不对人。一旦树倒猢狲散,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因此,一味利己用人其结果必然不利己。

在私心与公心之间平衡,在爱才与忌才之间左右,历来是用人之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将者,能否将公利与私利分明,是德之尊,能否将悦才与妒才并用,是度之大。如果说在自己权力基础不稳定时,应该考虑稳定地位,侧重己利;那么在自身权力稳定时就应考虑侧重公利。

可很多已有稳定权力基础而且是一把手的人,也侧重私利,那只能归于人的惯性。人性弱点在于,一旦形成某种思维,则思维就变成定式一往无前。许多领导在不断侧重己利谋求权力、巩固权力的过程中产生惯性思维,导致他即便成为某组织的最大利益获得者,仍难改变其思维定式,这是人性的悲哀!

所以修身是平衡的关键,名利看得淡一点,就可以更加侧重于公利,而且好处是即使下台也会退一步海阔天空,身心无损。

结论:人才相对是没有绝对统一的人才标准,战国时代的 孟尝 君连鸡鸣狗盗的人才都能蓄养,又有谁不能被其用呢?所以关键要看是谁在做识才、举才、用才、评才、留才的工作。

四、科学相对

1.数学相对

数学因为严密的逻辑推理产生巨大的思想意义,数学在今天具有崇高的地位,天文、地理、化学、物理、生物、经济等各学科中都广泛运用它,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东西,严密的逻辑推理已经成为我们基本的思维方式。

早期的数学家认为数字是事物内在固有的,帕拉图甚至认为数字超过了事物。帕拉图名言:上帝终究要将世界几何化。

那么数学就绝对永恒正确吗?其实同样有相对性。

首先1+1=2,这个公式本身说明数学是建立在相同的概念基础上的,那么不是相同的概念就不对了。比如一只鸡和一只鸭加起来不是两只鸡,你可以将它升级到两个家禽,但这本身说明等式的左右定义变了。

二体积的氢气和一体积的氧气混合就不是三体积的水蒸汽,而是两体积的水蒸汽,因为分子变了。

两个电阻R1R2并联的,电阻结果是R1R2/R1+R2)。因此数学的存在同样需要针对具体的事物和条件,不同的条件照样出现相对问题。

其次数学是简单思维,它不能解释复杂事物。如果用逻辑推理来判断人心的善恶好坏就会出错,因为人是复杂动物,他在不同时空的表像不一样,他完全可以用伪表像来欺骗你,不能就某一事件来推论其心。

所以电脑在判断事物好坏美丑时是斗不过人脑,人有时完全凭直觉判断,一见钟情的事机器人是有困难的。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是欧几里德几何中的公理,无须证明。可在曲面上,两点之间最短的是曲线,而且这个曲线是通往球心大圆的曲线,由此产生三维立体几何。那么四维时空呢?爱因斯坦引力弯曲时空理论认为测地线最短,所以最短距离也成为相对的。云寒认为在万维宇宙中,任何物体是处于同样的空间中,因此存在空间隧道,空间隧道的距离是零。

欧氏几何曾经被认为是宇宙空间的几何真理。但它的平行公理却是独立的,即过不在直线L上一个给定点P,有且仅只有一条由LP确定的平面上的直线,不与L相交。

这定理暗含直线是无限的,它符合人类的直觉和经验,但真实的宇宙却不是这样,结果出现非欧几何,连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也被推翻了,变成和面积有关。由此产生了欧氏几何、罗氏几何、黎曼几何。这三种几何各自所有的命题都构成了一个严密的公理体系,各公理之间满足和谐性、完备性和独立性,因此这三种几何都是正确的。

空间几何理论出现三种,它们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欧式几何是适用的;在宇宙空间中或原子核世界,罗氏几何更符合客观实际;在地球表面研究航海、航空等实际问题中,黎曼几何更准确一些。

亚里士多德指出:对某一概念的定义必须用已知概念来描述,因为不可能有无源之水,所以所有的公理、公式都存在有未定义的概念作为开始,但这未定义的开端往往成为理论的相对性起因。

结论:从数学的发展史看,数学也是相对的,是不确定的,所有的公理、公式也具有相对性。

2.物理相对

中国古代早期的宇宙学说是“天圆地方”,古人认为天像是一个巨大的圆盖,地是方形的大块,天盖着地,构成了宇宙。古人把巨大的天穹想象成为一个盖子,绕着天极旋转,日月星辰都附在这个天盖上,随着天盖旋转,这就是人们看到的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公元前六世纪,有人对天圆地方提出怀疑:如果天是一个圆盖或斗笠,地是一个四方的大块,那么圆盖与地的四个角怎么合的拢呢?因此有一个假说,天像一把伞悬在大地上空,周围用八根柱子撑着,用绳子缚住它的枢纽,于是我们看到天地成了一个八柱的圆顶凉亭。

古埃及认为:宇宙是个封闭的盒子,顶部为穹庐形的苍天,挂满星星;底部是大地,四周有擎天柱支撑,有神物镇压,周边有大河环绕,河上有舟载着太阳昼夜往返。

古印度认为:大地是驮在四头大象身上的,大象是站在一个巨大的乌龟背上,龟浮在水上,他们甚至认为地下有洞穴,通向地狱,擎天柱顶着天堂,那里是极乐世界。

地心说是长期盛行于古代欧洲的宇宙学说,最初是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后经亚里士多德、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

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其中,行星的运动要比太阳、月球复杂些,行星在本轮上运动,而本轮又沿均轮绕地运行。在太阳、月球行星之外,是镶嵌着所有恒星的天球——恒星天;再外面,是推动天体运动的原动天。

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尽管它把地球当作宇宙中心是错误的,然而它的历史功绩不应抹杀。地心说承认地球是“球形”的,不是人们原先以为的天圆地方论,并把行星从恒星中区别出来,着眼于探索和揭示行星的运动规律,这标志着人类对宇宙认识的一大进步。

地心说最重要的成就是运用数学计算行星的运行,托勒密还第一次提出“运行轨道”的概念,设计出了一个本轮均轮模型。按照这个模型,人们能够对行星的运动进行定量计算,推测行星所在的位置,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在一定时期里,依据这个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预测天象,因而在生产实践中也起过一定的作用。

地心说中的本轮均轮模型,毕竟是托勒密根据有限的观察资料拼凑出来的,他是通过人为地规定本轮、均轮的大小及行星运行速度,才使这个模型和实测结果取得一致。但是,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观察仪器的不断改进,行星位置和运动的测量越来越精确,观测到的行星实际位置同这个模型的计算结果的偏差,就逐渐显露出来了。

信奉地心说的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是由于地心说本身的错误造成的,却用增加本轮的办法来补救地心说。起初这种办法还能勉强应付,后来小本轮增加到80多个,仍不能满意地计算出行星的准确位置,这就不能不使人怀疑地心说的正确性了。

到了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持日心地动观的古希腊先辈和同时代学者的基础上,终于创立了“日心说”。从此,地心说便逐渐被淘汰了。

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转动。哥白尼经过近四十年的辛勤研究,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在托勒密的地心体系中,每个行星运动都含一年周期成分,但托勒密对此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

哥白尼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一颗普通行星,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行星运动的一年周期是地球每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反映。哥白尼体系另一些内容是:

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五颗行星和地球一样,都在圆形轨道上匀速率地绕太阳公转。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圆轨道上,每月绕地球转一周,同时跟地球一起绕太阳公转。

地球每天自转一周,天穹实际上是不转动,地球自转才出现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的现象。

恒星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十分遥远,比日地之间的距离要大得多。

以现代科学宇宙观念看,哥白尼的日心说也有缺点和错误,这就是:

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实际上,太阳只是太阳系中的一个中心天体,不是宇宙的中心;沿用了行星在圆轨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旧观念,实际上行星轨道是椭圆的,运动速度也不是恒定的。

1583年,意大利哲学家和思想家布鲁诺批判神学,反对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1592年,布鲁诺在威尼斯被捕入狱,在被囚禁的八年中,布鲁诺始终坚持自己的学说,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牛顿的经典物理是以力学为基础,万有引力本身含有宇宙整体力的味道,正是这个神奇的公式让我们人类登上月球,然而它的相对性也非常明显:当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它不适用;在大质量、高引力场、包括黑洞的情况,它不适用;它也不适用原子和亚原子粒子的极小尺度上。这就导致后来物理学家发现了电磁力、弱作用力、强作用力等。

爱因斯坦相对论同样存在相对性,爱因斯坦是以巨大的假设为基础,即光速相对于任何参照物均保持不变,这严重违背了牛顿力学速度相对累加的概念,但相对论轰动全球,因为它是一次创举。相对论正因为上述假定,也就决定它的相对性,光速是对超宏观物体而言,对于微观世界,相对论完全失灵,不然的话,爱因斯坦就用不着大费力气反对量子理论了。

结论: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完全不相容,物理学界一直希望寻求更终极的理论,来统一这两者。终于在期盼中,我们迎来了终极宇宙理论——万维宇宙理论。

3.迷信相对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

我们通常有一种观念认为:从事研究实验工作、运用现代科学理论的人即为科学家,他们的理论就是科学;对封建迷信痴迷、顽固不化的人就是迷信家,他们的话就是迷信,两者水火不相容。

事实上我们在判断是否科学时,已经先形成判断科学的标准,即运用数理化实验等行为就是可靠行为的标准,不符合该标准的即为伪科学——迷信。我们人类社会是依靠科学不断进步,迷信是愚昧落后的标志。

问题在于科学是否一定永远正确?

如果科学存在相对性那么它与迷信又有何分别呢?实际上我们所谓的科学本身是处于一种变化中,科学往往是最初某个人或某个人群发现了公式或公理,通过实践验证成功后产生了科学理论。但任何已知的科学理论都存在其基础条件,没有永远正确的科学理论,基础条件的变化导致理论出现偏差甚至进入对立错误的反面,如果你仍坚信这是永恒不变的正确真理,实际已经走进迷信的境界。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随着新理论的出现否定原先的认识。一旦新理论占领统治地位,它就成为当时人类的科学宇宙观,可如果出现更新的理论时,人类对旧理论的迷信就开始阻挡对新理论的认同。所以科学与迷信仅仅是一步之差,主流认同就是科学,不被主流认同就是迷信。

欧氏几何是物理空间的真理,当初提出非欧几何时,包括高斯这样著名的数学家提出的新几何都被拒之门外,可见人类的惯性思维抵抗是多么强烈!

所以一旦错误的结论被广泛接受,那么它是不会轻易地被放弃,而且对它懂得越少,则它的地位越牢固。

量子力学奠基人普朗克说:“一个新的科学真理并不是靠说服它的对手并使其看见真理之光取胜,而是由于它的对手死了,新的一代熟悉它的人成长起来了”。

正确判断科学应以实践来区分对错,实践因时空的不同有差异。所以对科学要一分为二,认识它的正确性,同时要认识它存在的基础,基础变了应及时调整,不能迷信,否则现代科学也同样会成为阻饶人类发展的新迷信。

以上论述证明,任何科学理论都存在其理论基础,有的是假设,有的是公理,有的是实践参数,离开其理论基础,科学就成为迷信。

科学理论之间相互对立的原因是各理论依据的基础条件不同,所以不要被科学的严密性给吓到,打倒现代科学的理论基础必然会产生更辉煌的科学大厦。如果我们愚昧地迷信科学,就会出现诸如哥白尼临死前方敢出日心说这本书,伟大的真理传播者布鲁诺被烈火焚烧的悲剧。

科学与迷信的区别:在其基础条件存在时的理论是科学,离开基础条件存在时的理论是迷信。不被主流人群认同的理论是迷信,被认同则成为科学。

结论:检验科学标准是实践,而实践往往还需要时间去证实辨别。终极宇宙理论是需要时间去检验,是需要心灵去体会。希望万维宇宙理论能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4.神话相对

神话是传说中远离现实的故事,它的广泛存在有众多因素:宗教因素,科学无法及时解释的自然现象,不断出现新的神灵故事等。

神话给我们带来丰富的传奇色彩,神话没有条律的束缚,它能激发我们想象力,是人类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古代的神话地位很高,表现在宗教权力很大,宗教不断反对、阻拦、干涉科学发展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相信科学,因为科学给人类带来实际的成果,而神话仅仅是一种文化的调味品,今天我们高举科学旗帜,反对迷信、反对神话,绝大多数人已成为坚定的科学追随者。

科学是否一定与神话水火不相容?神话是否一定全不对?科学与神话有没有关联呢?

让我们回顾一下神话内容:

古人十分羡慕鸟在天上自由飞翔,曾经有一名勇士用羽毛粘在身上,模仿鸟儿飞行,可惜当他飞到半空中,因为炽热的阳光晒散了羽毛而魂散九天。

世界各国神话中的神灵都会在天上飞,中国神话最丰富,西游记中美其名曰驾云。今天我们人类早已实现这个神话,我们的飞机可以载人游玩世界各地,我们的宇宙飞船已经能登陆月亮、火星,下一步要飞出太阳系。

传说中的孙悟空能驾筋斗云,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今天我们的宇宙飞船速度每秒 12公里 以上,依此折算我们一个多小时就可以赶上孙悟空,不知孙大圣一个筋斗需多少时间?云寒怀疑宇宙飞船速度已经超过孙大圣了。

孙悟空能下大海,去龙宫取宝,今天我们可以在海底铺设光缆、电缆,而且在海底开采矿藏、石油,如果石油算宝贝的话,人类已经在龙宫取宝了。

神话中有千里传音、千里眼,今天的电话、电视、互联网算不算千里传音、千里眼呢?神仙不出门掐指一算能知天下事,今天我们的信息铺天盖地,我们不出门不知道天下事可能已经做不到了,除非你清心寡欲,不闻不问。

那么比较起来,我们已经实现古代的许多神话内容,我们用科学来反对神话,可科学偏偏又证实了神话的可能性,这岂非是天大的笑话?反对它的真实性最后却实现了它,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一定要把科学与神话对立呢?神话究竟是什么?神灵是什么?

神话就是未来科学可以实现的世界,神话中的神灵就是比我们更有能力的未来人。事实是只要你认为时间是个维度,就必须承认时光可以倒流,时光只要能倒流,那么具有更多能力的未来人对过去人来说就相当于神灵,至于为何神灵未能统治我们地球,在第14章宇宙映射论中将讨论这个问题。

让我们继续寻找神话和现实的差距,因为神话意味未来的发展方向,正如科学经常是在假设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孙悟空可以七十二变,可以拔猴毛化无数小猴子,神仙可以长生不老,上帝、盘古开天劈地,这类的神话我们尚未实现。在看完本书后,读者就会明白,上述所有神奇归元于时光倒流,只要时光可以倒流,云寒就可以制造一个单元宇宙。

牛顿说:“在几乎空无一物的地方有些什么?太阳和行星之间既无稠密物质,它们何以相互吸引?我们看到的一切秩序和美丽又从何而来?动物的身体怎么会造得如此巧妙,它们的各个部分各自为了哪些目的而设?身体的运动是怎样依从意志的支配,而动物的本能又从何而来?这些事情都是这样井井有条,所以从现象来看,是否有一位没有形体、活的、最高智慧的、无所不在的上帝,他在无限空间中,他不仅是世界的灵魂,而且是一切的主宰。上帝是所有自然力和万物存在与发生的原因,神的意志、引导、控制无所不在。”爱因斯坦说:“宇宙中最不可理解的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当代著名的物理学家多数认为,他们相信神灵并没有影响他们的科学才华,那么为何一些平凡的人,却一定要将科学与神话对立起来呢?

云寒认为,神灵是存在的,首先取决于你的定义,如果你一定要将神灵定义为人的形态,那么可以这样认为,你所认为的神灵就是未来的万维人。

一旦人类掌握了时光倒流方法,人类就是神仙,不仅可以长生不老,而且可以开天劈地。神话故事是其他单元宇宙对我们的映射作用,它论证了万维宇宙中存在未来人类社会高度文明的时空。

结论:神话是超前的科学,尚未实现的科学,未来人类的科学。

科学是现实的神话,已经实现的神话,过去人类的神话。

万维宇宙是神奇之元,一切神奇都不能说明它的本元特征。

五、万相相对

1.时间相对

时间是人类最困惑、研究最多的问题之一,爱因斯坦相对论已经说明了时间相对的事实。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速度有关,速度越大,质量越大,所以质量也存在相对性。因为物体的能量与质量有关,所以速度越大,能量也越大,物体运动方向的长度缩短。

这些结论已经得到认可,一句话:物体的时间、质量、能量、重量、速度都是相对的,它是符合宇宙相对论的基本思维,云寒就不需要多写了。

需要指出的是:

爱因斯坦相对论本身也存在相对的问题,首先是光速不变,这是基于观察结果的一个推论,它同样符合公理相对原理,即观察的结果未必就是真理。光速不变本身就是个假设,它同样存在宇宙中为什么光速不变这个问题。相对论还产生宇宙奇点不可解释的矛盾。

光速是个常速,它不符合宇宙相对论的基本思维,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第11章宇宙漂移论将系统研究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合理性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万维宇宙理论的一个相对论新思维,它不仅可以兼容相对论的理论,而且成功解释了光速不变和光速最大之谜。

关于时间问题,万维宇宙理论存在两种解释:

从万维宇宙的角度,可以认为时间是不存在的,它就是物体的空间运动轨迹,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牛顿、爱因斯坦等系列物理公式都是对称的,是没有时间箭头,第10章宇宙波动论能说明时间不存在的概念。

从单元宇宙的角度,可以认为时间具有方向性,但这个方向也并不存在可逆不可逆的问题,所谓不可能是因为映射力的作用,第14章宇宙映射论将揭示人为什么会有时间的感觉,这才是时间的真相。

结论:时间相对,导致质量、能量、速度、长度等都是相对的。

2.爱情相对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细想起来,美丽的爱情其实可以归元为四步。

第一步,一见钟情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天不绝人愿,故使侬见郎。

第二步,难分难舍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与君有约,子宁不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第三步,山盟海誓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第四步,有三种结局

·花好月圆千山万水,为你归来。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薄情见泪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阴错阳差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

不需要,因为爱就是理由。爱一个人可以爱一万年吗?很少也很难,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的爱情故事为什么会让我们感动呢?因为他们是为爱而死,并不是他们的爱情生活多美满。

爱情是相对的,两个相爱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在追求各自生活目标的过程中,爱会慢慢的变老。如果爱的变老比人的变老时间要长,那么我们就能够百年合好;如果爱的变老来的更快,那么相逢一笑泯恩仇,一江春水向东流。

如果偶然中,你能想起曾经有人爱过你,这就是幸福。如果有人说爱你一万年,不管能不能做到,只要说这句话的时候是真心的,你应该流泪。如果真能爱一万年,那么天地也会为他们祝福!

3.语言相对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人类首先创造了口语,之后又创造了文字。

语音是语言的听觉形态,文字是语言的视觉形式,语义是语音和文字所表达的意思。语音、文字、语义三位一体,结合语法规则组成的复杂体系。

创立相对语言不是天生的,它随人类文明发展自然创生的,创生语言的过程具有区域性和偶然性。比如我看见一个苹果,当我用一个声音X表达苹果时,而你却理解这个声音X就是指苹果,那么声音X表达苹果就形成我们两个人共同的语言。如果我们又用一个圆形图形来表示苹果,那么苹果的文字又被创造出来了。如果我们两个人又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那么声音X表达苹果就会扩大认同范围,形成一大群人的共同语言。

同样,另一个人用一个声音Y作为苹果的语音,用椭圆图形作为苹果的文字,他也将这个表达推广开来,于是形成另一大群人的共同语言。

语言创立的源头不同导致语音、文字、语义三者存在相对性:

中文苹果,英文apple,都是指一种水果。

即语义相同,语音和文字都不同。

人参中文的意思是珍贵的补品,日文是胡萝卜。

即文字相同,语义不同。

英语分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即很多语言单词存在两种不同的读音。

即语义、文字相同,语音不同。

变动相对语言具有一定的稳固性,在较短的时间内,语言的变动不大,但随着时间的延伸,语言也表现较大的变化。

汉字是运用象形和会意来创立的,从甲骨文到小篆是一个阶段;从秦汉时代的隶书以下是另一个阶段。前者属于古文字的范畴,后者属于近代文字的范畴。汉字简化又导致繁体到简体的过度。

汉字的变化说明,同一语义,文字存在变动性。

汉语分闽语、粤语、客语、吴语、赣语、湘语等很多小语言,至于各地的方言就更多。汉语语言之间的距离往往比欧洲同一语系之下的各种语言之间还要远。例如一个只会西班牙语的人可能使用西班牙语和另一位只会葡萄牙语的人达成沟通,但一个只会粤语的人和一位只会闽语的人对谈时,是完全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的。

汉语的方言很多,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创立语言多元化的,因为中国的领土辽阔,创立语言未必就只是一个中心;另一种是语言变化导致的差异。

今天世界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等5600多种语言,其中使用人数超过100万人的语言有100种左右,超过5000万人的有20种左右。从人类发展史看,早期的人数很少,活动区域相对有限,因此真正原创的语言种类很少,多数语言种类都是变动产生差异的。

语言的变动说明,同一语义,语音存在变动性。

社会的发展不仅能导致语音的变化,同样能导致语义的变化。比如小姐这个词,在古代是尊称,不是谁都可以称为小姐的,结果现在却成为妓女的一种代名词。比如同志这个词,在革命时期是指志同道合的战斗伙伴,非常好的名词,现在却成为男性同性恋的代名词。

语义的变动说明,同一文字,语义存在变动性。

传递相对语音和文字的目的是传递语义,但是语义本身有复杂和简单之分。比如一个简单的语义苹果是能够传递清楚的,实在搞不清楚,我们可以将这个苹果拿出来介绍,但是有些事物是复杂的,比如民主、股票等抽象事物就很难解释清楚。

我们以手机为例,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多数人都使用手机,没有用过的也多数了解过,是能理解手机的内在语义。如果现在我们面对1000年前的古人,要表达手机的内在语义是很复杂的事情,即使我们拿出手机,由于他没有现代科学知识,没有这样的使用环境,也很难理解手机的语义。

如果我们不把手机拿出来,单纯给古人介绍就有难度。比如颜色,色彩分7色、24色、256色等,这样的分类只是细化色彩的差异,并不能完全说明色彩的唯一确定性。

一部手机的色彩是深蓝色,你要想描述准确的色彩,你首先要让人明白色彩的分类,即什么样的颜色按什么标准形成颜色的类别,然后深蓝是属于那一种等等信息,否则深蓝这个信息就不清晰。

至于手机可以打电话、发短信、上网、玩游戏等功能介绍就更复杂,现在有的手机还可以看到对方的位置和环境,甚至可以遥控家庭电器的运转,这就更复杂了。你要给古人来阐述手机的功能,他一定搞不清楚,一个小小的盒子能交流、看图象、玩游戏,这不是神仙的宝贝是什么呢?他能理解的手机与我们理解的手机语义的差别是很大的。

一部手机本身可以理解为第一语义,它具有一定的形状、颜色、功能、技术、运营商的设施支撑等所有信息。

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各种观察、研究,了解它的具体形状、颜色、功能、技术、运营商的设施支撑等等信息,我们观察研究的结果产生认识语义,这是第二语义。第二语义和第一语义存在差异,我们研究的深度越深,这个差异就越小,但并不能为零。

我们认识手机后用语言来传递它,由于传递的方法是有限的,因此传递的语义只是第三语义,第三语义与第二语义存在差异,我们描述的方法和手段越高明,这个差异就越小,但并不能为零。

古人通过我们对手机的不断介绍,会对手机产生越来越多的印象,这个印象形成古人对手机的认同语义,认同语义是第四语义,第四语义与第三语义存在差异,古人拥有的科技知识越多,理解和想象力越丰富,这个差异就越小,但并不能为零。

古人再想对其他古人描述什么是手机的时候,他会用自己的语言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进行介绍,这样传递的信息形成手机的第五语义。第五语义与第四语义存在差异,古人拥有的语言和文字能力越强,这个差异就越小,特殊情况下可以为零。

至于以后的传递不可否认同样存在差异,但以后的差异是人为的描述差异,不是语义本身传递难度问题。

以高科技手机的语义传递为例,说明复杂事物的语义传递需要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否则传递的本身存在较大的语义差距。由此对抽象事物的语义传递就更复杂,比如什么是爱情,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语言是相对的,有一词多义,有一义多词,语言环境不同表达的语义也不同。

佛曰:名身与句身,及形身差别。凡夫愚计著,如象溺深泥。佛说凡夫往往执着文字名相,而没有去理解文字究竟,犹如大象陷于泥坑里,愈陷愈深。

结论:人类的思想、理论经常有冲突,这些冲突有的是根本冲突,有的是语言相对导致的冲突。经常出现谈论的文字是相同的,实际理解的语义是不同的,结果出现不必要的误解。所以研究阐述问题,首先要明确定义、范围,了解真正的语义,然后再进行争论。

4.管理相对

管理就是与人和事进行博弈,博弈的本质说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它都有。

如果管理是确定的,我们就可以直接复制最优秀的管理理论、制度、方法,也就不存在有许多的管理理论了。事实上并没有放任四海普适的管理理论,简单复制行不通。如果管理是不确定的,我们就无法提升管理水平,就谈不上水平有高低之分。

因此,优秀的管理是无形的、变化的,能适应组织发展变化的就是最好的管理。

静态相对某项决策开始时,因为无法准确预测未来,那么此项决策真理究竟是在谁的手中呢?

这种不可预测反映在管理模式静态相对性,如果真理在少数决策者手中,那么此项决策的后果表现出独裁管理的优点、民主的缺点;如果真理在多数人手中,那么此项决策的后果表现出民主管理的优点、独裁的缺点。

所谓武断与果断就决策过程来说是无任何差别的,不同主要取决于结果,结果正确就被人称为果断,结果错误就被人称为武断。

独裁和民主还表现为集权和分权,即中央集权类似独裁,中央分权类似民主,这同样出现相对性。中央过于集权,有时能集中财力办大事,快速发展,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也曾有辉煌的发展高峰,但有时能出现经济僵化。我国经济宏观调控一直有怪圈:一抓就死,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抓。

动态相对组织的行为是连续的,决策行为是不断发生的,过去的某些决定因为独裁者的英明而产生辉煌成功,是否下一个、下一批的决策,独裁者就一定正确呢?

这很难,人们对事物变化的规律是无法完全准确把握,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但是我们的惯性思维总在不断的反馈作用下,丧失了敏锐的判断能力。

在某位能人表现出色才能时,我们总幻想能一劳永逸地依靠他,持续信任赌博的结果往往是不幸的。在汇集众人智慧成功后,原有的模式又持续作用到各项决策中,很自然无法保证每一次的成功。

环境相对组织不断变化,环境、管理者自身年龄、心理、欲望不断变化,决策者肯定无法能适应所有的变化。管理学中有领导权变理论,即换个岗位、部门、企业,原有的管理方式就必须相应改变,领导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越大,他的管理能力就越强。

从这个角度考虑,决策事件过程就是选择领导模式甚至选择领导人的过程。所以中国革命史准确来说,是历史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优秀的军事才能决定他能胜任历史的选择。

波动相对我们说应该以成败论英雄,以结果好坏论决策正确与否,但是决策过程与决策结果存在时空差,我们必须通过执行过程来达到决策结果。因此,即使理论上正确无误的决策,没有很好的执行过程也无法达到预期结果,那么当我们用执行偏离的结果来评价最初的决策时,是否存在相对性呢?

如果你是一位优秀的管理者,当你的正确决定没有被下属贯彻执行,导致出现不良的决策后果时,下属如何评价你的能力呢?他们正因为不接受你的观念而偏离执行,那么他们又怎会认为是自己的原因导致决策失败呢?

因此决策过程的偏离将导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错误的决定在执行偏离中有时能产生预期的乐果,正确的决定却可能在执行偏离中产生无法弥补的损失。

从波动角度看,决策有时全靠运气,很难分对错,这也是为何点子大王、经营之神之类的书能胡说八道的缘故。什么某企业成功秘诀以不变应万变,什么某企业奥妙以万变应万变,无差别市场营销就举可口可乐公司,市场细分又举另一跨国公司,这样的奥妙累积起来等于没说。

管理波动相对性还表现在用人决策中,没有人天生就可以当领导,天生就是CEO。那么把一个人提升到领导岗位特别是一把手就会出现波动效应,有的人因为领导岗位的培养导致产生领导才能或者增强领导能力,更能胜任工作,而有的人却在提升到新岗位上不能胜任,给组织造成了损失。

那么在提拔时,能判断这个人一定能胜任吗?

肯定不能,如果可以的话那老板就太好当了,选择一个好的CEO不就行了吗?实际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判断行不行,单纯看性格、经历、见识等都只是参考,不能完全确定。

所以管理波动相对性是造成组织决策难、用人难的核心本元。

结论:管理四种相对论是较普遍的真理,它导致管理模式没有绝对优秀的、可以放任四海拿来就可以用的模式,管理模式必须要根据不同的组织、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员、不同的文化采用相对的适应措施。管理模式只存在相对好坏没有绝对好坏,任何不理解管理相对论的人,谈管理理论都只是蒙人的。

六、相对本元

1.缘起成相

单元宇宙万物万相为什么存在相对性呢?相对的原因是什么呢?

为了方便阐述宇宙相对论,云寒定义:物体在参照系中的特征定义为“相”,一个特征就是一种相。参照系可以定义为一个观察主体,简称“主体”,而物体本身则定义为一个被观察客体,简称“客体”。

万维宇宙是真如一境的,它不存在能觉的主体,也不存在被觉的客体,所以是没有任何参数可以描述其特征。万维宇宙连无相都谈不上,因为所谓无相,仍然说明存在主体和客体。

结论:单元宇宙的物体是有相的,但这个相却是无相之相,即物体的特征是主体和客体缘起生成的相,不是客体单独自身具有的,也不是主体凭空产生的。

2.客体无相

世界是什么颜色的?

世界是有颜色的,但这个颜色是有存在基础,即是要针对是谁在观察,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不同。颜色不是幻觉,但也不是永恒不变的。

气味也如此,我们认为很臭的东西,对苍蝇来说就是美食,这不仅是因为同样的气味生物喜欢差异不同,更重要的是人的嗅觉系统和苍蝇的嗅觉系统组成结构就不一样,也许它们闻到的粪便就是千里飘香。

狗的嗅觉可以分辨的气味比人多很多,我们认为差不多的气味狗却能分清,那么我们闻的气味还是气味本身的特征吗?

人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意识等感觉,人类的这些感觉是否就是宇宙的全部感觉呢?肯定不是。地球上就有很多生物具有其他的感觉,比如蝙蝠可以利用超声波来判断物体,地震前动物有敏锐的洞察力,那么宇宙中其他生物是否有更多的感觉、更高深的观察工具?那么同一物体在更广泛的感觉观察下,与人看到的是一样的吗?

远小人,近君子。小人是什么,就是坏人吗?可好坏也是相对的,它也要依据主体来看。

水泊梁山好汉替天行道,劫富济贫,对穷人来说他们是顶天立地的好汉,对富人来说他们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一个人率领全国人民去攻打他国,在本国人民眼里他是民族英雄,国家强盛的象征;在被侵略、被屠杀的国家人民眼里,他是禽兽是刽子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哪个不曾发动侵略战争、屠杀生灵?

从历史上看战争是很难判断对错的,一方面它残酷屠杀人民,有时甚至使一个民族被灭绝;另一方面,它使胜利者统一疆土,发展成为强国。

同为人类,一个民族活着,另一个民族消亡,这公平吗?

秦吞六国,书同文、车同轨。这对后来中华文化的统一发展是有利,但对于被消灭的六国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事实。秦末各路起义军推选六 国国 君的后人作为名义统帅,就是想利用六国人民心中的旧恨。

人类自己看待地球,觉得地球一天一天的进步、文明、美丽,可在动物眼中人类比魔鬼还要可怕。自人类诞生以来,地球上少了多少生灵,无数的珍禽异兽因人类改造自然而丧失生存的空间,剩下的有限品种却被关在动物园内,失去自由和本性。

伴随我们文明的进步,老虎不再杀生,秃鹰不会飞翔,动物变的可爱温顺。无数珍贵花草树木因人类毁林造田而绝迹尘世,现在植物园中的植物品种究竟是地球历史记载品种的万分之几呢?我们大呼绿化自然,其实现在推广的那些绿化植物也只是能适应人类现有环境的有限品种,并不是真正为自然而绿化的。

结论:单元宇宙中同一客体在不同的主体看来,相是不同的,原因相不是客体单独自身决定的。

3.主体无相

那么相是主体凭空幻想的吗?

也不是。因为红色如果是眼睛的本色,就如同人带上红色眼镜,那么人应该看任何物体都是红色,就看不到多彩的世界。

为什么我们还能看到其他颜色?原因红色也不是眼睛凭空产生,它是某个物体发出的光与眼睛的视觉细胞结合起来所产生的一种相。

就人的视觉系统来说,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颜色,而且可以看来物体的明暗、深度、立体等感觉。这些感觉系统是人具有的,但产生的感觉却不是人自身具有的,所有的感觉都是人的感觉系统与被观察物体共同产生的,它并不是主体和客体原先的本相,也不能脱离主体和客体而独立存在,它是主体和客体缘起成相。

结论:单元宇宙中同一主体观察不同的客体,相是不同的,原因相不是主体凭空生成的。

4.相对起因

单元物体均具有大小、好坏、对错、快慢、善恶、有无等许多的相对特征。相对特征是互动互生的,大是相对于小而言,善是相对于恶而论,如果没有相对的一面,那么另一面就无从知晓。全球都是好人,没有坏人,那么我们就丧失什么是好人的判断标准。

物体的各种特征本来都是没有名称,相的名称是依据主体确定的。比如红色,它是一种颜色,我们人类定义这样的色彩是红色,于是红色就对应了这样类似的物体特征。红色名称是因主体确定的,文字不同则不一样,比如中文称红色,英文称red。如果起初中文定义这种色彩是黑色,那么今天黑色就被翻译成为red

相的名称是主体定义的,相的范围是主体先产生了辨别标准,然后以此标准判断物体的相是否符合标准,符合标准即归入该相的范围之内,不符合则归入该相的范围之外。

以人类为例,人类首先产生人这个概念,然后再用人这个概念的特征来区分人及非人,有了人的概念,那么我们进一步定义人的群体概念,即人类。

如果人类开始就将我们这种特征的生物叫龙,龙的群体称为龙聚,那么我们今天就会以龙聚自居,而不是称人类。

姓名也如此,我们首先给自己起名是为了与其他人区别,然后加上父亲的姓产生自己的姓名,并以此姓名自居。但主体凭空命名导致相的名称一旦产生,却并不完全对应于相本身。

比如每个人起姓名的目的是为了区分我与非我,为写这本书作者特意起了个笔名云寒,但姓名一旦产生却并不对应唯一的我。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太多,其他人也完全可以以云寒自命名,因此如果说笔名叫云寒的人就是作者,实际仅仅是模糊认同,并不完全对应。

佛曰:我有三十二相,但见到三十二相却不一定是见如来,因为转法轮王也有三十二相。

老子曰:名可名,非常名。能说出来的名称,就不是永远对应的名称。其实不仅道是如此,单元物体的任何特征也符合这句。

结论:相本无名,是主体凭空命名,这就导致任何相从命名开始就是相对的,形成宇宙相对性的起因。

5.客体无定

单元宇宙中物体是随时间不断变化而变化的,因此物体的特征也受自身变化而变化。以人的形态为例,从受精卵、胎儿、幼儿、少年、青年、壮年、老人,这期间人的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无论是身高、体重、面貌等特征都在变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是不同的,因此如果不是针对某个人的某个具体时间,说他长的高、身材胖都是有问题的。

恒星也是不断变化的,我们的太阳是由原始星云演变过来的,现在处于壮年期,未来随着聚核反应的结束,太阳会不断膨胀成为红巨星,最终会吞噬掉地球与附近的行星。太阳最后的归宿是核心主体成为白矮星,比太阳大的恒星有的能成为中子星,有的能成为黑洞。

原子也是不断变化的,电子云本身就说明电子的运动轨迹是不可测的,原子有的寿命很短,很快衰变,有的较稳定,但也都有被毁灭的时候。

人性也如此,人并没有恒定的个性。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或者性本恶,这个论述是没有依据。人之初应该是性本无,人的个性是后天形成的,我们说这个人好或者坏,其实仍然不能脱离具体的时间和事件。

我们能意识到人的形态不断变化,但有时往往忘记人性也在不断变化。自古以来,多少山盟海誓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不排除这中间不少的誓言有水份,有的在发誓的时候就有欺诈。但应该看到很多薄情男、无情女起誓时并没有那么坏,他们当初心中也是真立下誓言,要海枯石烂,只是时间的变迁,改变了承诺或者无法实现承诺。

南宋著名爱国将领岳飞,精忠报国。岳飞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兵非常害怕岳家军,流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样的民族英雄在攻无不克、直捣黄龙时却被一日降十二道金牌召回,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死于狱中。

历代人民都以宰相秦桧是奸臣,为求和而害死岳飞。其实真正害死岳飞的人只能是皇帝赵构,老百姓只不过不敢说皇帝的坏话而已。

北宋开国皇帝是赵匡胤,他原是五代后周的殿前都点检,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因为有自身的前车之鉴,赵一直担心军队的将领会拥兵为王,这样的戒备心作为祖训持续到南宋。

赵构害死岳飞原因很简单:一是担心他名声在外,于国于民有大功,一旦拥兵自重自己的皇位不保;二是担心他真打胜利了,真的将徽、钦二帝救回来,自己的父亲、哥哥就会回来抢江山,江山没了也罢,就怕小命也难保。

岳飞起初打败金国是保住了赵构的皇帝地位,应该嘉奖。后来岳飞打垮了金国计划反攻时,赵构主和了。说不定金国这时也派人传话,你小子要敢让岳飞再进攻,我就把你的父亲和哥哥放回来。

岳飞之死核心是:爱 国和忠 君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但在他的时代是不一样的,因为存在两 方面的 君,一面是徽、钦二帝,一面是赵构。他只知道都是一家,其实利益差别太大,前者释放回来,就等于后者开始坐牢。

岳飞当时的处境很难:

要忠于徽、钦二帝,就应该不听召唤,拥兵不理,打过去救出徽、钦二帝;但又害怕万一金兵将老皇帝杀掉了,又没有救成,自己反而成为杀死先帝的凶手,而且对赵构这边来说又成为反叛。

要忠于赵构,就应该服从他的利益求和,但又爱国心切,而且老皇帝又在牢中,“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所以他是被精忠保国的思想困死了。

从岳飞能被召回的情况看,他是忠于赵构的,但从赵构角度考虑看,一天能降十二道金牌说明,内心深处很害怕他不听话。岳飞能回来就说明他现在是忠于自己,但以后能不能忠于自己就很难说,将来无论是造反或者救出老皇帝,继续留他在身边问题仍然很大,保住自己的皇位要比错杀一个大功臣重要的多。所以真心想杀岳飞的是赵构,宰相秦桧对国家对人民来说是大奸臣,但对赵构来说是个忠心于己的大忠臣。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道: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自古以来,我们说对人的评价要盖棺定论,从生到死全部结束后才能完整评价,就是因为人性是不断变化的,不能凭借一时的现象来判断概括一生的行为。

结论:单元宇宙物体是持续变动的,这导致同一客体因自身的变化在同一主体看来,客体的相是变化的。

6.主体无定

科技进步使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不断变化,科学工具的发明使我们的观察手段也不断变化,导致更进一步了解宇宙。

我们曾经认为星星很小,至少比月亮小,随着天文望远镜的发明,我们才知道它们都是和太阳差不多大小,很多恒星比太阳还要大。

我们曾经认为物体是坚固的,至少存在不可分的粒子,随着显微镜的发明,我们才知道固体原来处处是空隙,宇宙哪有无缝的物体呢?原子曾经被认为不可再分,结果原子里面的电子比原子小的太多。

人心也会变化,同样的事情因为人自己的心变了,看法就不一样。

春秋时代,卫灵公的男宠名弥子瑕,聪明漂亮,是孔子高徒子路的亲戚,卫灵公自然对弥子瑕千般宠爱。有一天,弥子瑕得到消息,说他母亲得了重病。弥子瑕一着急,连招呼都不打一声,就私自驾着卫灵公的马车出了宫,去探望母亲。私用君王的马车,按法律是要砍掉双腿的。得知消息的卫灵公非但不怒,却反而大声赞叹道:“多么孝顺的人啊,为了母亲甘愿冒这等危险!”又有一次,弥子瑕陪伴卫灵公游园。园中桃树果实累累,红绿相间,正是初熟时候。弥子瑕摘下一个桃子,吃了一口,把剩下的顺手递给了灵公。灵公几口便将桃子吃下肚,还洋洋得意地说:“弥子瑕是怕桃子不够熟,所以先替我尝尝是否酸涩的,乃是关心主上的无上表现。”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时间长了,卫灵公对弥子瑕便心生厌烦,看上了更年青漂亮的对象。这时,从前“私车”、“分桃”的举动,便都成了他秋后算帐的原材料:这个家伙,从前居然敢私驾我的马车,目无主上;还把他吃剩不要的桃子塞到我手里,蔑视君主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不用说,弥子瑕能有什么样的好下场?

结论:单元宇宙物体是持续变动的,这变动也包括主体自身的变动,受观察主体的变化、观察手段和标准的变化,导致同一客体因同一主体自身变化,客体的相是变化的。

七、相对永恒

本书理论既是相对的也是永恒的,因为它本身不属于对错范围。

本书理论的相对性表现为三个方面: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即能够说出来的道理,它就不是永恒的道。万维宇宙是真实存在的,但它是连无相都谈不上,从命名开始,万维宇宙理论的任何描述都不完全对应它。因此本书理论的相对性同样符合命名相对。

万维宇宙是没有时间概念,它不存在因果逻辑问题,因此用严密的逻辑来描述它,只是接近它,并不能完全对应它。云寒为了阐述它的本元,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引用了很多科学依据,这样导致大量的逻辑推论并不符合万维宇宙的本身,这不仅是客体变动导致相对问题,根本就是文不对题。

人类的思维模式也是变动的,将来人工智能的崛起,将彻底改变人类的思维模式,也许在更高级的生命看来,存在更直接的认识宇宙的方式,那么本书的理论就是蚂蚁的智慧。

本书理论的永恒性也表现为三个方面:

万维宇宙理论是奇点理论,它是以意识存在为基础,它的前提就是人有意识,如果你不承认你是人,那么你还是推翻不了它,因为它的定义是人类永恒终极宇宙理论,不是神或者非人的理论。

万维宇宙理论是以宇宙异质论为核心,它不排除本书的部分说法存在相对性,任何反对这个理论又能成立的理论也属于这个理论。因此,它不属于对错概念,理论是超越对错的。

万维宇宙理论是有更神奇的宇宙映射理论,这个理论才是真正的终极宇宙理论,当人类逐步认同万维宇宙理论的时候,那么宇宙映射理论就会被慢慢地出现被大家所认同,那时更大的震撼才真正开始!

结论:本书是天经的现代版,随着本书的内容不断升级,读者可以看到万维宇宙理论的延伸发展能力,它是生命理论神奇的特征。

章结:本章通过相对悖论,引出相对万相,论述人才相对、科学相对、万相相对、真理相对四大范围,包含人才、数学、物理、迷信、神话、时间、语言、爱情、管理等全部领域。

阐述宇宙相对的本元,一切相是缘起成相,命名开始就是相对的起因。客体无定和主体无定说明一切相对是永恒的真理。

宇宙相对论是一把开天斧,只有打垮一切理论的基础,才能震撼人类的心灵,为神奇的万维宇宙理论铺开天路。

本章核心:阐释万物相对的本元,显示一切相对的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