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概述

地质灾害防治概述

时间:2023-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地质灾害防治是指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产生的过程,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采取建(构)筑物或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及生物植被工程等,以加固、稳定变形地质体,调整、控制致灾地质作用,从而制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及其与受灾对象的遭遇。
地质灾害防治概述_秭归产学研基地野

1. 地质灾害防治定义

地质灾害防治是指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产生的过程,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2. 防治原则

(1)以长期防御为主,防御工程与应急抢险工程相结合;应急抢险工程应尽可能与防御工程衔接、配套。

(2)根据危害对象及程度,正确选择并合理安排治理的重点,保证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好的治理效益。

(3)生物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与管理、开发相结合。工程治理的方法很多,诸如蓄水工程、分水工程、排水工程、拦挡工程、爆破工程、锚固工程、减载工程、反压工程、护坡工程、停淤工程、排导工程、洞体工程等。工程治理作用明显、见效快,缺点是成本高、专业性强且效果不持久。

生物工程治理是指通过喷撒草种、移植草皮等增加植被覆盖,应用先进的农牧科学技术对山地资源开发利用,以减少水土流失、削减地表径流和控制松散固体物质补给,进而抑制滑坡的发生并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生物治理功效持久,成本低,方法较简单,容易广泛开展,能较好地与经济开发相结合。因而生物治理与工程治理可以互为补充。

(4)因地制宜,讲求实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大、中型滑坡一般以搬迁避让为主,对不能采取搬迁避让措施的,可进行工程治理。在治理过程中,应针对滑坡形成的诱发因素,分清主次,合理选择治理方案。

3. 防治途径

(1)防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包括作用发生前的预防和发生中的制止。

(2)避免受灾对象与之遭遇,即移动受灾对象位置、改变致灾作用方向和隔绝两者遭遇通道。

4.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包括行政措施和工程措施。

1)行政措施

采取行政法令和技术法规等手段,规范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活动,避免诱发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监测预报致灾作用的变化动态,使拟建工程设施或流动性人、物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主动避让)或将处于灾害危险区中的已有居民设施迁出危险区(被动撤离)等。

2)工程措施

采取建(构)筑物或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及生物植被工程等,以加固、稳定变形地质体,调整、控制致灾地质作用,从而制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及其与受灾对象的遭遇。

一般来说,滑坡治理工程措施主要有“砍头”、“压脚”和“捆腰”三项措施。“砍头”就是用爆破、开挖等手段削减滑坡上部的重量;“压脚”是对滑坡体下部或前缘填方反压,加大坡脚的抗滑阻力;“捆腰”则是利用锚固、灌浆等手段锁定下滑山体。

滑坡的防治措施可归纳为“拦、排、稳、固”4个字。

(1)“拦”即拦挡、拦截,如挡上墙等拦挡工程。

(2)“排”即排水,包括拦截和旁引可能流入滑坡体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排出滑坡体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必须穿过滑坡区的引水或排水工程做严格的防渗漏处理;避免在滑坡区内修建蓄水工程;对滑坡区地表做防渗处理;防止地表水对坡脚的冲刷等。

(3)“稳”即稳坡,包括降低斜坡坡度、滑坡后部削方减重及滑坡前缘回填压脚,以生物工程和护坡工程来保护边坡等。

(4)“固”即加固,包括采用各种形式的抗滑桩、预应力锚索和预应力抗滑桩、抗滑明洞等工程,或采用灌浆、电化学加固、焙烧等方法以改变滑带岩土的性质来进行加固,增大滑面的抗滑力。

按滑坡治理措施的施工方式、适用条件和主要作用,可将其分为防御避让、护坡护岸、削方压脚、排水防渗、排引地下水、拦挡抗滑、固结加固和生物工程等类型(表2-28)。

表2-28 滑坡治理的类型、措施及其主要作用类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