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彩陶王传奇

彩陶王传奇

时间:2023-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彩陶王高49.3厘米,平口,短颈阔肩,腹大,逐渐下收,平底,系泥制红陶,专家命名为双耳四鋬敛口彩陶瓮。戚氏兄弟很惊奇,把这事告诉了邻里,渐渐地,彩陶王的名声传出去了。1990年4月10日,邮电部将彩陶王图案印制成纪念邮票一枚,发行国内外,使这一瑰宝大放异彩。彩陶王属马家窑文化。那么,彩陶王又是怎样烧制而成的呢?这样看来,彩陶王的烧制工艺比新石器时代的要进步一些。
彩陶王传奇_黄河三峡

三、彩陶王传奇

小积石山东麓永靖县三坪村(今属积石山县安集乡),北与炳灵寺石窟隔黄河相望,西与青海省循化县孟达天池自然保护区毗邻,是大禹导河始发地,境内有发达的马家窑文化类型、马厂文化类型、半山文化类型、齐家文化类型和辛店文化类型遗留。地处黄河南岸二阶台地上的三坪遗址,面积66万平方米,其中头坪的庄窠大锅,尕鲁坪的上庄、尕塬,二坪的麻黄咀、高崖咀、坨子岭,三坪的圆地咀、梨地咀、城墙底等地,文物埋藏丰富。

彩陶王

1949年解放前夕(永靖解放为8月23日),三坪村一带土匪出没,当地群众一度搬到黄河岸边的扎地山避乱,18岁的戚永仁和他的哥哥戚永廉也在其中。第二年4月的一天,雨过天晴,已经返乡的戚氏兄弟二人到扎地山搬运去年遗留在那里的东西,当他们走到三坪圆地咀的一个坡坎跟前时,发现本应渗干水的坡坎上竟然出现了一处清水的反光,他们好奇地扒去小小水泊周围的泥土,一个高大的“鞑子坛坛”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彩陶王”。那时当地群众误以为彩陶是元朝的东西,所以叫做鞑子坛坛。

彩陶王高49.3厘米,平口,短颈阔肩,腹大,逐渐下收,平底,系泥制红陶,专家命名为双耳四鋬敛口彩陶瓮。据戚氏兄弟讲,在大坛子里面,本来还有一个小的彩陶,但被他们不小心弄碎了。戚氏兄弟得到彩陶王以后,一开始并不觉得它有什么出奇之处,只是比其它“鞑子坛坛”大一些深一些罢了,他们就把它当作一只小口的缸,用来存放馍馍。令人惊奇的是,夏天存放在陶缸里的馍馍竟能数星期不坏!戚氏兄弟很惊奇,把这事告诉了邻里,渐渐地,彩陶王的名声传出去了。后来,为修刘家峡水电站,文物工作者在库区沿岸搞文物调查,他们从戚氏兄弟手中无偿收走了彩陶王,再后来,彩陶王辗转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1990年4月10日,邮电部将彩陶王图案印制成纪念邮票一枚,发行国内外,使这一瑰宝大放异彩。

彩陶王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期晚期的文化,以首次发掘的甘肃省临洮马家窑而得名,其年代为公元前3100—前2700年间。马家窑文化的陶器最为发达,多为橙黄色,是生活实用品和工艺美术相结合的产物,许多器物的口沿、外壁和大口器的里面都常画黑彩,构图繁丽,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律。彩陶王就是以黑彩绘出上部花卉纹,中部漩涡纹,下部水波纹,其中中间四组波浪式大漩涡纹是主体花纹,每组大漩涡纹都以同心圆为主体,尾随大弧线纹,构成后浪推前浪的卷浪式,在三角空间处又补以小同心圆。有人据此漩涡纹推断,马家窑文化时期就有了等分的数学概念。原始人对于水波纹的模拟再现,应该对后来太极图案的形成有启示作用。

那么,彩陶王又是怎样烧制而成的呢?原来,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制陶工艺简单,其法第一步,是取粘土适量,晒干,捣细,然后和泥制成条,再发酵(犹如兰州牛肉面的“醒面”一样)。第二步,用泥条盘成器形,修饰光润。在这道工序中,泥条是放在转轮上边旋转边修饰的,而转轮仅是一木棒插入地中,上置一板而成。第三步是烧制。先在地上铺一层柴禾,上面码放晾干了的坯器,再以长草覆盖其上,草上又糊以泥层,成一包子形状,顶部预留小气孔若干。最后,在“包子”最下缘掏一小口点火,待火起后封其口。两三天后,内燃式“包子”燃料耗尽塌陷下来,陶器已在灰烬中成矣!这种古老的制陶方法,今天在云南傣族山寨中尚可偶然一见。在彩陶王出土地对面的坡坎上,有烧窑遗痕,不过不是平地窑,而是在土坎上掏出的立式窑了。这样看来,彩陶王的烧制工艺比新石器时代的要进步一些。当然,即便如此,要用原始的方法烧制半米高,而且器形优美的彩陶,也是很不容易的,毕竟那是在五千年前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