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河州北乡秧歌的由来

河州北乡秧歌的由来

时间:2023-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永靖县志办编有《河州北乡秧歌》一书,认为秧歌来自社火,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河州北乡秧歌》还特意解释“秧歌”之“秧”是泛指农作物秧苗,由此推断秧歌之意等同于村田乐。永靖秧歌因为县在河州之北,又叫北乡秧歌。北乡人的祖先移民时,将此风俗带到这里,于傩结合后就成了今天的北乡秧歌。这也是北乡秧歌区别于其它地方秧歌的一个明显标志。
北乡秧歌_黄河三峡

二、财宝神唱太平歌:北乡秧歌

秧歌是通常在正月里演出于北方农村的一种具有戏剧因素的化装表演,一般以舞队的形式,且行且歌且舞,在锣鼓伴奏下沿门逐疫,祈求太平。

img108

太夫

秧歌历史悠久,有人认为来自于汉民族元宵节庆时的集会表演,至少已有千年历史。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秧歌”其名,很容易使人望文生义地联想到它与稻田插秧的关系。那么,在古代没有水田、不种稻、不插秧的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地区,似乎只能说它是“南来”的。但是,南方“秧歌”乃插秧时演出,以“歌”为主,北方秧歌则在新年时演出,更重表演,而且,北方秧歌的流行程度更甚于南方。因此,也有人说它是土著艺术,起于西域的“姎哥偎郎”,在向东部传播时遇上了带有驱傩因子的汉族的元宵社火,于是在东、西部结合处,具体说,是在青海、甘肃、宁夏、陕北及内蒙一带,产生了以“姎哥”为主要角色的化妆表演形式。[1]秧歌里反穿皮袄的毛老僧形象,也是秧歌来自西域少数民族的一个证明。当秧歌这种民间歌舞向东南传播时,借用了南方种稻插秧之歌——秧歌之名。秧歌传到南方,演变成多种地方戏曲形式和其它表演形式,例如南方秧歌,花灯,采茶。

img109

财宝神

永靖县志办编有《河州北乡秧歌》一书,认为秧歌来自社火,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我国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祭礼都叫做社,因为与火联系紧密,故有社火之称。社神祭祀活动在汉代演变为节日“百戏”,经唐宋以后至明清,就成了现在的秧歌了。《河州北乡秧歌》还特意解释“秧歌”之“秧”是泛指农作物秧苗,由此推断秧歌之意等同于村田乐。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当然,秧歌的形成,也必然同傩舞一样吸收形成地的文化因子。秧歌除了继承社火的祀神内容,还继承了“民间鼓乐”中“行歌”、“社舞”的形式,当地人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英雄人物、民间故事、天文地理知识,以及扳船、舞狮、货郎小卖、赶驴、种田等生活内容,都在秧歌里得到直接反映。在一般语境下,秧歌等同于社火。

傩也是秧歌的结合对象。从乡人傩到地方戏,秧歌是中间形态,流行于各地的秧歌,均与上古乡人傩沿门逐疫活动有血缘关系。“秧歌出行”第一场总是先到附近的庙院或神殿里演出,在表演完后到约定地点卸装,并将社火纸货就地焚毁,就是典型的傩的表现。秧歌里用的道具中有拂尘、麻鞭、虎铮、阴阳鼓,以及蜡烛、香、黄表之物,也是傩文化的符号。《续修导河县志》说本地人“遇丰年,则扮演社火,即乡人傩之遗意”,是有见地的说法。

永靖秧歌因为县在河州之北,又叫北乡秧歌。《河州北乡秧歌》记录一个民间传说,支持秧歌南来的说法:春秋时齐鲁交战,弱鲁遭强齐包围,鲁国王侯将相及家眷化装成类似今天社火的角色得以逃脱,胜利后鲁人不忘旧典,时时搬演,相沿成习。北乡人的祖先移民时,将此风俗带到这里,于傩结合后就成了今天的北乡秧歌。话虽这么说,但因一时一地一事而成俗,恐怕是不大可能的,最多也只能反映秧歌雏形时的情形。

秧歌一般以舞队为主要形态,舞队中角色有官员、武生、和尚,有老人,有妇女(大体相当于戏曲中的生旦净丑),演出有青年男女互相调笑的内容,有童子化妆、女扮男装的情况,有领队、殿后之分。永靖秧歌的表演形式和角色扮演,与它处大体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北乡秧歌一般由八个方阵组成,队列如下表。

img110

表中第2、3、4、6方阵属于仪仗队列,有净道兼伴奏、壮威、指挥作用。第7方阵是青年男女展现美仪的队列。第5方阵是一个武将群体,他们手举“膏药灯”,身背药葫芦,似乎是当年鲁国化装突围的将士(这样看,中郎与腊花就是文职人员与家眷了),太夫中的杨林却是山东梁山好汉锦豹子。第8方阵是搬演老百姓自己生活的队列,有自娱自乐的情趣。整个秧歌队列以财宝神为前导,其它队列实际上处于陪衬的地位。这也是北乡秧歌区别于其它地方秧歌的一个明显标志。

img111

划旱船

关于财宝神的由来,在北乡口碑相传,说财宝神是苏武之子。汉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放逐北海(贝加尔湖)牧羊,一十九个春秋里,苏武爬冰卧雪,备尝艰辛,始终不改其志,无奈英雄政治上的坚定却压抑不住人性,苏武终究还是与番女婚配生子,致使后人多有讥评。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拜和对历史知识的粗略把握,诞生了英雄神话,有关苏武的史实到了老百姓口中,就成了通于情悖于理的传说。北乡人传说“苏武牧羊十九春,猩猩洞里里把身隐”,并与母猩猩婚配,生下了类似人形,身上长毛,善通人意尚能说人话的男儿苏金,女儿苏玉。后苏武还朝,可怜猩猩母子一直盼望苏武还能回去,却杳无音讯。在爱恨交织心情的驱使下,母猩猩便一手携子,一膊夹女,得仙道帮助,足下生风,膀下生云,将苏金、苏玉送至京城,抛在汉皇的金銮殿中。汉皇及众臣一见浑身长毛、口吐人语的怪物,无不为之惊骇。皇上当即令左右“金钟扣死小孩儿”,苏金、苏玉命丧于此,“阴魂不散闹汉宫”。汉皇无奈,遂赐封苏金为普天之下万姓敬奉的财宝神,是一位云游各地,施散财宝、消灾免罪、济救生灵、广送太平的吉祥之神。

后来,人们在举行喜庆活动时,反穿皮袄妆扮成浑身长毛的“财宝神”,演唱太平歌,流传至今。他们演唱的歌曲亦称财宝神。财宝神内容丰富,在喜庆、祝寿、乔迁、年节之际,都可以即景生情地演唱。每逢春节玩秧歌,财宝神自然成为秧歌队的主心骨。

每年腊月二十三过后,北乡凡是有玩秧歌习俗的地方,群众就开始自发组织,选出会首,筹措经费,添置道具,指派身子(角色),准备闹秧歌。“秧歌出行”一般在正月初二,第一场演出先到附近的庙院或神殿里去,这是约定俗成的惯例;其次才在社头院落表演;再次按马路(有秧歌往来关系的庄子)走乡串社,或被邻村邀请,或主动去送秧歌。到十五、六日,在所有被邀请了的村庄表演完后,再到本庄各巷道巡游一轮,然后到约定地点卸装,并将秧歌纸货就地焚毁。

如前所述,财宝神是秧歌队的先行官,“财宝神”由毛老僧、掌灯官和钹鼓手组成,扮演者反穿皮袄,怀揣“宝物”,手拿鸡毛掸子。主角由能博古通今、开口成章者扮演。财宝神在前边唱,秧歌在后边舞。凡是秧歌队路过邻里村庄,有亲朋好友的,设便宴于道旁和门前“备饯”,迎请“财宝神”入席。“财宝神”享用茶酒,同时给主人家演唱赐福赐财的吉祥词,送上各种“宝物”。秧歌队在道路上折回往复,舞蹈等待,待财宝神起身之后,秧歌队即随后跟上。

img112

舞狮

秧歌队也有以春官为前导的。唐武则天曾一度改礼部为春官,后亦以春官为礼部的别称。古时农民种庄稼不懂节气规律,朝廷便派春官带着《二十四节气表》去民间游说,后逐渐演变成民间说唱这种形式。春官是刘家峡、盐锅峡一带秧歌队中的头面人物,通常打扮成州官,骑红马,由皂隶和中军官护卫。春官角色扮演人选和表演形式,大体与财宝神相当。

img113

太平鼓

舞龙、舞狮是北乡秧歌中的传统保留节目。舞龙深为人们崇敬和欢迎,每到一处,必鸣放鞭炮欢迎。过去舞的龙,一般用竹、木、布扎成,以绫绸糊制龙头,扫帚扎为龙尾,每节内栽以油捻纸芯照明,龙之通体绘以龙鳞,挥舞时蜿蜒穿插,熠熠生辉。现在的舞龙每节都装有电池,通体贯穿小电灯泡,舞起来光芒四射。有长至十三节的巨龙,跟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忽而低游,煞是好看。

北乡秧歌队的舞狮有单狮、双狮、子母狮等形式,在表演上又可分为“文狮”和“武狮”两种。“文狮”着重于表演性,动作细腻诙谐,主要是表现狮子温驯、活泼的神态和善于嬉戏的性格,有挠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武狮”表演着重于技巧,动作勇猛,主要是表现狮子勇猛威武的性格,表演时,有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等动作。舞狮基本动作有二十多种,舞狮人员把这些动作有机而巧妙地组织起来,按照不同的情节来表演。

唐朝诗人高适《九曲词》其中之一写道:“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麒麟。到处尽是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诗中描写了天宝十二年冬末十三年春初,人民庆祝哥舒翰破吐蕃时的热闹情景。有人从诗歌标题和内容推断,诗中所写正是河州一带群众闹秧歌的盛况。其中“杨柳春”,是指流传当地的“织手巾”小调,中有“杨柳吗叶子青呀啊”的衬词,而“舞麒麟”则是指舞狮子。

“太平鼓”队,是北乡秧歌中最庞大、最雄壮的队伍。太平鼓长三尺、围二尺余,鼓身涂以红漆,鼓面绘太极图,鼓身画八卦,用布带斜挂于肩上,用柔软的粗布绳做鼓槌。鼓手头戴英雄帽,身穿黑色紧身衣,足登双鼻鞋。在令旗的指挥下,鼓手们跳、转、挪、闪、展、骑、举、搓、蹲,各展英姿,大鼓上下飞翻,鼓声响彻云霄。

img114

腊花

跑旱船,是北乡秧歌普遍流行的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反映了黄河两岸特有的风情。旱船长约一丈,宽四至五尺,周围包着绘有水纹的棉布,上面饰以红绸、纸花。船姑娘一般男扮女妆,前后各有艄公摇桨扳船,表演《东吴招亲》等历史故事,在锣鼓助阵下,或歌或舞。跑竹马,也是永靖民间各社火队的保留节目。竹马由民间艺人用竹片、彩纸、彩绸扎成马的形状,演员分成三对或六对,舞蹈与歌唱结合,用胡琴、竹笛和锣鼓伴奏,场面活泼而又热烈。

腊花姑娘的表演,是北乡各秧歌队中最吸引人的节目。一位中郎(男角)和一位腊花姐合称一对“身子”。男角不踩跷,女角一般踩着低跷。腊花姑娘男扮女妆,村姑打扮,梳长辫,戴红花,着红绿衲袄,系褶花裙子,彩扇半掩面,一步一扭,婀娜动人。相伴而行的是头戴礼帽、身穿长衫、手挑宫灯的中郎。他们在三弦、二胡、竹笛等民乐伴奏下,边唱边舞,演唱的曲调有《十盏灯》、《放风筝》、《绣荷包》、《四季歌》等,多至二、三十种。

北乡秧歌队除装扮传统角色外,还有工、农、兵、学、商等三教九流各式的人物,借以丰富秧歌队的阵容。民间流传的八仙、唐僧师徒、进瓜的刘全、算命先生、尕黑驴、笑和尚、货郎、猎人等,是秧歌队中常见的角色,统称“杂揽子”。他们打扮特征突出,随着秧歌锣鼓,发挥各自的表演特长。妖婆(亦男扮女装)是最活跃的人物,其化妆尤为夸张,麻子脸、大嘴斜裂,耳吊红辣椒。他手执两个棒槌,—边敲击,一边出入队伍,一边和人们打招呼,说些或吉利或俏皮的话,常常惹得观众捧腹大笑。

秧歌表演涉及到音乐、曲艺、杂技、舞蹈、武术、戏曲、工艺美术等众多艺术门类,比较集中地展现了永靖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具有很高的民间文化和民俗学的研究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