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字建立起的桥梁
1.汉文字的历史
文字对于任何一个民族而言,都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是人类传达感情、表达思想、记录语言的图形符号。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除了中国文字之外,还有苏美人、巴比伦人的楔行文字,埃及人的圣书文字和中美洲的玛雅文字,这些文字造就了古文明的历史成就。其中中国文字应该算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字,并以优美的一撇一捺闻名于世。
中国的汉字源于图画,被称为图画文字,由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成,其似画非画,似字非字。图画文字经过三千多年的演变,经历了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几个阶段。这几种字体的通行时间没有明显的前后划分,而是并行或交叉发展的。
汉字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他在世界文字体系中有着独特而又崇高的地位。人们通过它记录着国家的哲学、历史、科学和文学,它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汉字的初步形成是在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之后的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到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再到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
汉字逐渐发展演变为大篆是在西周后期。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二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
秦朝的统一标志着中国的文字逐渐走上了正式发展的道路。首先,秦朝的丞相——李斯对大篆进行了去繁就简的改革,变为小篆。小篆除了比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字体也更线条化和规范化,从而,汉字趋于完善。小篆让字脱离了图画的形式,成为和谐、美观的长方形的方块字体。同一时期还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形状为扁方形的隶书,这是由于小篆根本性的缺点导致了它的出现,因为小篆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而隶书正好弥补了它的这一缺点。
秦朝对汉字连续地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基本定型。
到了汉代隶书,汉字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当时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隶书演变成为了章草,经过演变,到了唐朝就形成了书法者的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在唐朝,狂草是结合隶书和草书形成的自成一体的楷书,也称为真书。今天人们所使用的印刷体就是由楷书演变而来。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字体,它的特点是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创造,并传至今日。现代,在日常生活中行书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在中国文字发展的各个时代中,文字都蕴含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文字是国家的灵魂,是了解祖国历史的一种方式。
印刷术因为文字而诞生,印刷术发明以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也随之产生了,后世称为宋体。由于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在宋代汉字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宋代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型的字体叫做仿颜体、柳体,瘦型的字体叫做仿欧体、虞体。颜体和柳体的特点是笔顿高耸,其中略具横细竖粗的特征。
印刷术发展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时,印刷的风格从宋体的肥、瘦两种字体演变为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明体之后,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还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肤廓体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具一格,它的特点是笔形横平竖直、容易雕刻,读者在读它的时候也是清新悦目,因此被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现在人称它为宋体,也叫做铅字体。
2.汉文字进入日本
漫长历史中,中日两国相互通用的文字都是汉字,这就使汉语与日语之间相互影响着。中日语言长期的交流、借鉴与引进的过程里,随着中国的古汉语传入日本后,汉语对日语的文字、语音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事实上,日本的语言问题,到现在尚未获得完全解决。日儒新渡户稻造曾经就说过,“从语言学上看,日语是伶仃的孤儿,和它的左右前后各方面的言语没有什么关系。”由此可知,日本原本是没有文字的。实际上,日本人自有历史开始,为了丰富语言,曾取用了许多中国的字音,在汉字未传入之前,日本是没有文字的,这一观点早为9世纪时的一部分日本学者所主张。
早在几个世纪前,日本就一度完全借助汉字来表达自己的语言,在日本文化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对于日语文字来源于中国汉字的这一说法,早已成为了不争的事实。经过多年的本土化,日本在汉字的基础上逐渐将它演变成了本民族的文字。但是,汉字何时传入日本?日本又何时学会使用文字?长期以来,学者们对这些问题众说不一,直到现在都未成定论。
公元1世纪末的中国古籍枟汉书·地理志枠中记载着:“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根据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早在1世纪末之前,日本人就已经到过中国,有可能接触到中国的汉字。所以一些学者认为,日本人使用文字是在1世纪中叶至下半叶这段时间。在中国晋朝陈寿所写的枟魏志·韩传枠中说:“到了3世纪时,在朝鲜半岛上,临近日本列岛的辰朝就已经在使用中国的文字,文字也有可能是通过辰朝传入日本的。因此有学者提出3世纪左右文字传入日本的说法。但在枟后汉书·倭传枠中又有“建武中元一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这样的一段话,说明日本人不仅使用汉语,还学习中国朝臣们的礼节,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最后一种说法认为,汉字是在5世纪初传入日本,主要的依据是枟古事记·应神记枠中的记载:“有个名叫和迩吉师的人携枟论语枠与枟千字文枠渡来日本。”但这种说法被多数人怀疑。人们公认的较为正式的记载是在史籍中的记录。史籍中的记载是:“汉字汉学正式传入日本是在应神天皇之世,大约是3世纪末期,即248年。当年王仁从百济来到日本,他献上了枟论语枠十卷及枟千字文枠一卷,这就标志着汉字汉学传入日本的开始。”综上所述,各有依据但也各有不足,一时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不同史书的各种记录让汉字何时传入日本这一问题早已无从考察,但不能否认的是日本人使用汉字已有很长的历史了。
枟三国志枠的倭人(日本人)传中曾提到: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向魏明帝上表致谢。当时倭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于是倭使只能带着归化汉人作译员,这就说明当时的表文都是用汉文字书写的。这个历史记录说明了把汉字传到日本群岛的是汉族归化人。枟三国志枠中的这段记录也说明了西文首一族的归化汉人,在馁王政府中从事的是文笔工作,他们担任着外事往来中的文件起草和翻译的职位。历史上,侯王武向南朝宋国递送的那篇用汉字写成的用词华美的著名表文,也是出自归化汉人的手笔。这一历史再次证明日本人使用汉字,将汉字作为中日两国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交流工具是有悠久历史的;同时也表明,汉族归化人在日本传播汉字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汉字输入日本后,又历经了几百年的岁月流逝,直到公元8世纪中期,日本人才开始用汉字楷书的偏字发明成为“片假名”,又用汉字草书的偏旁发明成为“平假名”。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里,大量的日本来华遣唐使、遣隋使,将先进的中华文明,包括汉语及汉字带到了日本。汉字的传入,给日语增加了新的音节,充实了日语的语音系统。中古汉语曾有入声,传入日本时,日本人根据促音的特点,创造出了模仿中古汉语入声的促音。后来,促音又广泛用于和语,它的主要作用是“音变”和加强语气。促音的产生使日语语音更加丰富且有力。例如:在古日语中没有拨音“忘”,汉字传入日本时,带去了鼻音。为发出这一原来没有的音,日本人经过反复尝试,最后终于创造出了能替代汉语鼻音的日语拨音“忘”。最初日语的每一个音,都是由一个汉字表达。这有利于汉字慢慢演变成日本平、片假名的创造与使用,又为近代吸引大量的外来语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
吉备真备与弘法大师(空海)是日本文字最终的创制者。他们二人在早年时都长期留居中国的唐朝,因此对汉字有相当深厚的研究。吉备真备根据标音的汉字楷体偏旁创造了日文的“片假名”,弘法大师根据汉字的草体创造了日文的“平假名”。自从他们二人创造了“片假名”与“平假名”,就广泛地在日本使用。尽管从10世纪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可汉字的使用仍然没有被废止过。时至今天,已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里,还保留有一千多个简体汉字,这些汉字为日本创造“国字”提供了依据。在不断的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为了表达日本特有的事物,聪明的日本人利用汉字的“六书”造字法,发明创造了日本独有的“国字”。汉字不只是日本文字的母体,而且也是日本文字的主要构成部分。汉字传入日本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是用近似于古汉语的读音来读汉字的。后来经过种种摸索,日本产生了音、训兼借的“万叶假名”。长久以来,日本人民是以汉字作为自己传播思想、表达情感的载体,称汉字为“真名”,直到5世纪初,出现了借用汉字标音文字的“假名”。8世纪,以汉字标记日本语音的用法已经比较固定了,其标志就是枟万叶集枠的编定,故称“万叶假名”,是纯粹日语标音文字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日本终于创造出了日本人自己的文字——平假名、片假名,并逐渐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文章书写方式——汉字假名混写体。
奈良时代,在日语的音韵体系中,拗音仅限“劝”行和“b”行。引入汉字时,为准确发出汉语音而出现各行拗音,并作为普通的日语发音固定下来,这样就增加了日语的词汇量,丰富了日语的表达能力,弥补了日语抽象名词贫乏的不足。和语方面,表达抽象概念的名词以及有关星座、人体内部器官的词汇很少,汉语的传入给日语增加了词汇,也弥补了用和语词无法表达的抽象概念词汇的不足,例如“忠、孝、礼、德、百、千、万”等。因此,现在日语中大量的拗音也是汉语对日语影响的结果。另外,还有日语中的浊音、半浊音以及音变等等现象,也都是受汉语的影响。总之,汉字的传入,充实了日语的原有语音系统,对日语的音韵体系、词汇结构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日语中的语法属于倒装语态,它们的词序是宾语与补语在前,动词在后,这和汉语的词序恰恰相反。这里举个例子说明,在日语中“雨尔降局”是中文“降雨”的意思;“山忆登石”是中文“登山”的意思;而“本卷靛老”在中文是“读书”的意思。在词汇方面,日本人在接受汉语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反映日本人近、现代文明生活的新词语。其中“凳雷、人学、肚草、肚军”这些词语都是新文化的产物,这些词语的出现证明了,在日本人的语言深层早已经被汉语化了。但作为一个民族,在长一点的词语中,日本仍然有他们自己的特点。如日语中说“胜草禁止”,而不说“禁止胜草”。
在6世纪之前,日本透过朝鲜诸国一直吸收来自于亚洲大陆的文化。通过圣德太子“推古改制”与孝德天皇“大化改新”的改革,学习中国,提高皇权,强化政府官僚制度。因此,中国的文字在日本得到大力的推广。
当汉字在日本形成一定的体系后,最先在日本正式的文章中都使用汉文,而片假名则是佛教僧侣们读经典时用来做标音的,平假名则是女性所用的文字。现在日文中常用的简体汉字有1000多个,片假名大多用来表示外来语,其余的多用平假名。现代日语中,假名共有71个,最基本的有46个,排列成“五十音图”。
公元9世纪初期,随着日本“国风文化”的确立,很多书籍都采用日本文字“假名”记述,“假名”作为日语中表音符号的一种,也是从中国汉字的草书中演化而来的。它早期为日本女性专用,后随着紫式部的枟源氏物语枠的流行而让日本男人也开始接受和使用。现代日语中,平假名通常用来表示日语中的固有词汇及文法助词,为日文汉字注音时一般也运用平假名,称为振假名。
一直到明治初年,汉字在日本都是公家官方用来记事的正式文字。日本自海禁开放与欧美交通往来后,日本语言中复混有很多外来语,日本人称为“舶来语”。早在1866年前岛密(日本邮政制度创始人)发表了“废止汉字意见书”,并倡导全部用假名而不用汉字,之后福泽谕吉亦在1873年发表“文字之教”一文,主张不用生僻的汉字,把常用汉字限制为两三千字,这一建议得到了政府当局的采用。1930年的昭和5年前后时,激进的教育家高唱“禁用汉文,废止汉字”的主张,以至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人更主张“废止汉字,改用罗马字”,当时的盟军总司令部所聘请的教育使节团也曾建议日本政府限制汉字的使用,能有更多时间来学习其他事物,以提升教育作用。日本政府接受此建议,规定在国民义务教育期间的教育汉字为850字。在1967年初,安本美典提出汉字在“230年后消灭论”,这些举动都是崇洋心理作祟的结果。
自前岛密在1866年提倡废止汉字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百余年来汉字仍未在日文中废掉,后来鉴于850字的教育汉字不能用以表达日常的文章,日本政府就发表了“常用汉字表”,规定常用汉字1850字,可是日本的国语审议会后来又建议改为常用汉字1945字,由此可见汉字目前在日本还是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力的。
3.现今的日本文字
随着历史的进步,千年来日本的文字也在不断的革新中得到了完善,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平假名、片假名、汉字和罗马文的构成格式。
日语中的很多汉字,它们大部分与其汉语意思有关,但时常也有差异。日语中的汉字,像“日本语”就是“日语”的意思了,可它的发音却不是中文发音了。“日本语”的读音为“にほんご”(发音“你好恩高”)。在这里,假名“にほんご”就相当于日语中汉字“日本语”的拼音了(当然它并不是真正的拼音)。以日本头号球星“中田英寿”的名字为例,他的英文名字叫做“Nakata”,其实“Nakata”是由日语的另一种语言——“罗马字”构成的。日语中的每个假名都对应有一个“罗马字”,“Nakata”中“Na”对应的是“な”,“ka”对应的是“か”,“ta”对应的是“た”,三个假名连起来的“なかた”就是日本姓氏“中田”的读音“那卡它”了。
平假名在日语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一句话中它可以直接构成单词来用,例如日语中的“これ”就是中文中“这”的意思,の在中文中就是“的”的意思,“です”也就是中文中“是”的意思。平假名也可以充当助词,来补充一句话里没有具体意思的成分,如在很多的日语句子中,平假名“は”就只是个助词。平假名还是日文中汉字读音的基本单位,在这点上它与汉语拼音起到的作用类似。
作为日语构成中的片假名和平假名是一一对应的,它们的读音也相同,只是写法不同,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英语中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的差别,但他们所起的作用各自不同,这种比喻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而言。在日语中片假名主要的作用,是用来构成西方外来语和其他一些特殊的词汇。例如日语的“课本”一词就是由片假名“テキスト”构成的,正是从英语单词课本“text”音译过来的。
学习日语时,平假名与片假名写法则是要一一对应着一个一个背的,这是最基本的东西了,就好像英语的26个字母一样。它们本身没有意思,只有当假名组合成单词才有意义,平假名用于常用的标准的日语本来的单词与日语汉字的标音,相当于拼音。大多片假名用于外来语与专门的用途,例如广告、公共标志等。通常而言,平假名是用来书写日语词的,其中包括一般的汉字标注,片假名用来书写外来专有名词。
日语中的五十音图,是指日语的五十个清音,它既是日语的字母,也是日语的发音,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相当于英语中字母大写和小写的区别,在应用上还是以平假名为主,片假名主要用来表示外来语和特殊的词汇,在学习的时候,平假名与片假名是一样重要的。取自汉字楷书偏旁的是片假名,而从汉字草书演变而来的是平假名。一般片假名的单词都是外来语,这和英语的发音很像。
但日语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其结果导致片假名用法及范围开始混乱。现在的片假名在用来书写外来语之外,还会书写一些用法发生变化的日语词、为了强调别人注意的日语词、一些虽然有其汉字的日语词发音,但为了“流行”而强加上去的外来语发音、一些不愿意用汉字甚至假名来充当名字的人的姓、名,或是两者都有可能。而现在日本每年还要从外文引进很多的外来语,这不但给日本的本土文化带来了冲击,也加重了本国人和外国人对于日语的学习负担。
如今在日本的语言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有趣的现象:日本人会将古汉语中的某些现成词语经过改造,用来代表外来词的含义或是表达成为日本自创的概念。例如日语中“革命”一词就是日本人在翻译英文“revolution”一词时,借用了中国枟易经枠中“汤武革命”一词演变而成的;又如日语中“生产”一词,是日本人在意译英语“production”时,借用中国枟史记·高祖本纪枠中高祖“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中的“生产”一词演变而来的。如果将这些词用来解释外来的中文词,就如同游子归故里一般,称之为词汇中的“回归词”。
千百年来,都是日本从中国学到汉字文化,而如今中国把日语中利用汉字标记的意译词、自造词及古代汉语外来词搬到汉语中来,实际上这主要是指日语中的汉语词,其造词结构和构词形式与汉语相同,中国在学习与引进日本先进科学技术、治理方法等的同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日本的语言文化带入了中国。在中文广告上时常会看见“日本料理、景气、公害、新发卖、新干线”等词语。还有中文常见的“理发、公园、银行、哲学、宪法”这些词语都是由日本人创造的。日语对汉语的影响,实际上就是日本人利用汉语的特点,运用汉字,以汉语为文化基础,对汉字进行反吸收、反归纳与反总结的结果。日语的这种利用汉字而翻译成的西方语言,从狭义的民族心理上看,是不可接受的,但是,从民族进步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举双手赞同它。
不可否认汉字促进了中日两国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如今在日语中直接由中国输入或接受中国文化而发展起来的日本文化,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比例,而这种汉字倒灌在日语中的现象,丝毫不会影响这些汉字在中文中的实质作用,并且它本质地反应出了西方科学与东方文化的完美融合。由于这种融合,让汉字有功于世界语言的交融,有功于中国,有功于汉语,更为华夏儿女向世界弘扬汉字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东、西方科学与文化的交融,促进了世界民族的进步与发展,也为华夏民族走向世界,走向先进行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某些汉字在中文、日文中语义不同
如今,当你走在东京的大街上看到的一些汉字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有时会很方便,但有时又会很麻烦,搞不好望文生义的话还会闹出大笑话来。就像“裤子”实际上是“靴”的发音,进门要先脱“裤子”,意即进门要先脱靴。
在日本,日本人称自己的丈夫为“主人”,太太就叫做“女房”,很明显地表现出,这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日本人称丈夫为“主人”,而真正的“丈夫”就是指健康、强壮的意思;而“娘”是女儿的意思,如果一个中国人对日本人说:“我要问候你的母亲”,他就会把他女儿叫来;还有“手纸”是信的含义。
在此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的同“字”不同“意”的文字,请大家看一看,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还可以从中学到两国间更多不同的文化。
愛人——情人 愛想——会应酬、招待
彼岸——春、秋分的前后三天 残高——余额
暗算——心算 茶房——红茶、咖啡店
不時——意外 差別——歧视
残念——可惜的 朝飯前——简单
案内——指导、通知 成敗——惩罚
不審——可疑 痴漢——色情狂
馳走——好吃的 出世——出人头地
出頭——自首 出張——出差
初心者——初学者、新手 処分——整理
床——地板 床屋——理发店、理发师
春雨——粉丝 粗筋——梗概
粗品——礼品 華奢——苗条
合同——合并 合意——同意
還暦——六十岁大寿 火の車——经济状况不好
機嫌——气氛、心情 家内——老婆
急須——茶壶 検討——讨论
见事——精彩 見方——看法
講義——上课 交代——轮班的人
交番——派出所 階段——楼梯
結構——足够 結束——团结
節目——转折点 謹慎——闭门思过
経理——会计 精進——素食
具合——状态 勘定——算账
快報——好消息 老廃物——废弃物
老婆——老太婆 楽勝——轻取
冷房——冷气 蓮華——瓷饭勺
料金——学费 留守——不在
旅券——护照 落第——留级
麻雀——麻将 買手——买方
夢中——浑然忘我 迷惑——困扰
大柄——大花纹 大方——大众
大根——萝卜 大根役者——拙劣的演员
大黒柱——中心人物 大家——房东
大名——各地诸侯 大手——大型厂商、企业
大丈夫——没问题、没关系 得体——来历、身份
地道——脚踏实地 耳朶——耳垂、有福
二枚目——美男子 翻訳——笔译
放心——精神恍惚 分家——旁系
風船——气球 服役——入狱
浮気——见异思迁 改行——作文时换行
肝心——关键 高校——高中
怪我——受伤害 勉強——学习
米国——美国 面白——有趣的
納品——交货 南米——南美
泥棒——盗贼 暖房——暖气
油断——马虎 有様——状态
愚痴——牢骚 伝言——留言
張本人——罪魁祸首 丈夫——坚固
照会——检索 真面目——认真的
質問——问题 仲間——伙伴
助太刀——帮手 自愛——自己多加保重
組合——工会团体 泥棒——盗贼
女将——老板娘 気持——感觉、气氛、心情
気分——感觉、气氛、心情 気色——情形
汽車——火车 汽水——淡水和海水混在一起
恰好——穿着 前年——去年
強力——脚夫 情報——资讯、消息
取締役——董事、股东 趣味——嗜好
人参——胡萝卜 人間——人类
冗談——开玩笑、笑话 入力——输入
焼飯——炒饭 蛇口——水龙头
生甲斐——人生的意义 十八番——最得意拿手的
石頭——死脑筋的人 時雨——秋末冬初之际的阵雨
世帯——住户 是非——务必、无论如何
手柄——功劳、成就、荣誉 手当——薪水、奖励、补助
素人——外行、门外汉 算定——估计、估算、计算
粋——帅 台所——厨房
湯——热水、洗澡、温泉 湯船——浴盆
天井——天花板 通達——通告、传达
外人——外国人 万力——老虎钳
腕白——淘气 腕前——能力、技能
腕前——本领 文句——不满
我慢——忍耐 無茶——胡来、过分
無断——擅自、私自 無理——勉强
無駄——徒劳 物語——故事
下地——素质 下火——衰退
下着——内衣 相好——表情
小人——小矮人 小心者——胆小鬼
邪魔——打搅、麻烦的人 心地——感觉
心配——担心、不安 新米——新手
新聞——报纸 喧嘩——打架
懸命——拼命、竭尽全力 言葉——语言、用语、发言
演出——监制、主任 腰掛——凳子、座椅
野球——棒球、垒球 一人前——一人份
一味——同类 駅——车站
陰気——忧郁 桜肉——马肉
用心棒——保镖 油断——马虎
上面所罗列的这些词语,也只是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极少的一部分。当你置身日本街头,看见了让你费解的中文搭配时千万不要诧异,或许在这些中国字里就包含着日本人注入的不同意思,这就是在不同的国度中所产生的文化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