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名刹大佛寺
大佛寺位于张掖市西南隅,与张掖宾馆一街相隔,有侧门相通,因寺内有中国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而得名。
有史可载的大佛寺,原名迦叶如来佛寺,又名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即北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史载:西夏时,有个叫嵬咩的国师,在此闻天乐掘出一翠瓦覆盖的卧佛而建起了大佛寺,是国内唯一的西夏佛教寺院。
大佛寺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皇家寺院。相传曾为元世祖忽必烈降生地,别吉太后的灵柩曾寄放于寺内,元代的大佛寺就引人注目。到明、清两代,先后有三位皇帝为寺赐名。明永乐九年,明成祖敕赐“弘仁寺”;明宣德元年,明宣宗赐名“宝觉寺”;清康熙十七年,敕改“宏仁寺”,并颁圣旨予以保护。因有皇家关注,大佛寺几经修缮,始终气势恢宏。明代宣德年间《敕赐宝觉寺碑记》载,当时的寺院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僧客众多,盛名远播。寺院有大佛殿、观音殿、天王殿、藏经殿等大小建筑十多座,与周围的土塔、木塔组成一个独具特色的建筑群。至今,大佛殿正门还有楹联曰:“创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数百余年更喜有人修缮果,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游三千世界方知此梦是真空。”
张掖土塔
现存建筑有大佛殿、藏经阁、土塔三处。大佛殿殿高24米,面阔9间,占地1770平方米。殿门两侧各镶以6平方米的砖雕一块,左为“登极乐天”、“西方圣境”,右为“入摩地”、“祗园演法”,堪称古代砖雕艺术的杰作。殿内木胎泥塑卧佛像,塑像长34.5米,肩宽7.5米,脚长4米,耳长2米,金装彩绘,形态逼真,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佛首足处有一女一男立像两尊,仿皇室王子王后雕塑,女像云髻高挽,彩带飘扬,俗称“优婆夷”;男像面目威严,峨冠博带,俗称“优婆塞”;卧佛身后塑十大弟子举哀像,两侧廊房塑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殿内四壁存有明清壁画700多平米,有二十四天护法神将、十二因缘、七佛像、佛本生图像、取材于《封神演义》、《西游记》和《山海经》的壁画等,特别一提的是《西游记》壁画,以连环画形式演绎唐僧师徒四人西去取经的故事,为国内罕见壁画。画中人物猪八戒与吴承恩《西游记》中又懒又馋的形象不同,而是寻径探路、遇魔勇挡、遇难勇上的勤快、勇敢形象,孙悟空倒成了挑担子的,沙僧成了牵马的。这幅壁画的历史比《西游记》成书还早三百年呢。
千年卧佛
细心的游客也许会发现,大殿内的柱廊上,绘饰绝少浮图,而是以龙为主,其中降龙罗汉脚下,并不像其他寺庙中脚踩着降龙,而是让龙高悬在屋梁上,涂以金粉,格外耀眼。这一方面是与皇家寺院忌讳有关,另一方面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据说南宋灭亡后,年仅六岁的小皇帝赵显被俘,被忽必烈带到大都,封为瀛国公。一日,忽必烈夜梦金龙绕殿柱,十分蹊跷。第二天早朝时,恰巧赵显正好站在前夜所梦柱下,忽必烈疑虑顿生,想除掉赵显。聪明的赵显为避祸而削发为僧,1282年,他先到武威白塔寺,释号合尊和尚,随后移居张掖大佛寺。因其身份特殊,娶一回族女子为妻,并生下一男孩。一年,元仁宗西巡到了张掖,在大佛寺拜谒时,忽见殿内一角香烟袅袅,五彩纷呈,一僧手托孩子,头顶有紫气笼罩,元仁宗觉得蹊跷,唤来问明原由,当即认为义子,并带母子回宫。仁宗回朝不久便驾崩,这个孩子成为了元顺帝孛妥欢贴睦尔,因此有了“元朝天下,宋朝皇帝”的说法。美丽的传说故事给大佛寺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大佛殿后的藏经阁内珍藏有明英宗颁赐的六百多卷佛经,经文保存完好,以金、银粉书写的经文为稀世珍宝,系中国之最。寺后有一33.37米高的土塔,为张掖五行塔之一,其一、二层台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风格独特,为国内罕见。
1978年,张掖市博物馆设于大佛寺内,收藏文物万余件,有石器、玉器、金银器具、冷兵器、古钱币、古字画、汉简、石碑等,设四个固定展厅陈列展出,为中外游客了解张掖历史提供了可鉴的实物。
关于大佛寺的来历,民间传说:三位云游高僧,自西向东行,老大走路快,到达张掖,见老二、老三还不见影子,便屈臂而卧,一睡便不再起来;老二到了山丹,不见老大、老三的影子,便坐下等候,一坐也不再起来;老三到了武威,又不见老大、老二,站下等候,一站就永远站在那儿。于是就有了张掖卧佛、山丹坐佛、武威站佛的说法。
1273年马克·波罗滞留甘州一年,在《游记》中记述大佛寺:“甘州城内,有佛寺一座,方五百骨尺。寺中有卧佛一尊,长五十步,足底长九尺,足跗周围二十一尺。象主后及头上另有佛像多尊,高皆一骨尺。又有佛教中以前比丘之像,大小与生时相同。雕像功夫精致。故诸像与知人无异,雕塑完美。大佛一手枕于头下,一手置于股上,全身以金涂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