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与概念及其关系

与概念及其关系

时间:2023-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斯坦斯菲尔德与里克特两位还提出RBD的“异心性”概念,认为RBD是介于旅游点中心和该市居民经常光顾的CBD之间。城市的RBD并不与CBD重合。斯坦斯菲尔德与里克特在研究了美国新泽西州的两个海滨城镇以及加拿大的尼亚加拉瀑布城这三个案例后发现,RBD的形态是长条形的,从来访的游人汇聚点到观光点中心这一地带。这是早期对RBD的研究。
与概念及其关系_都市旅游研究前沿热点·专题与案例

4.1.1 RBD与CBD概念及其关系

RBD是英文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的缩写,直译为“游憩商业区”,也有人考虑国内的习惯,译为“旅游商业区”,也有译为“旅游商务中心”、“休闲商务区”等。根据史密斯(L.J.Smith)1990年出版的《游憩与闲暇研究的概念词典》(Dictionary of Concepts Recreation and Leisure Studies),RBD的定义为:建立在城市和都市里,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摊档等高度集中组成,吸引了大量旅游者的一个特定零售商业区。部分对RBD的研究是在风景旅游地进行的,因为旅游的发展使旅游地附近慢慢形成了城镇。结合国外研究的情况,国内学者将RBD定义为:城市中以游憩与商业服务为主的各种设施(购物、饮食、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集聚的特定区域,是城市游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地说,RBD就是城市内具有旅游吸引物、吸引大量旅游者的零售商业区。

关于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BD)概念,国内通常翻译为“中心商业区”。

(1)RBD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国外,在RBD概念出现之前,城市空间结构的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伯吉斯(E.W.Burgess)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过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即“中心商业区”的概念。它最初的定义是:包括百货商店和其他商店、办公机构、娱乐场所、公共建筑等设施的城市最核心部分。英国著名城市和区域规划专家戴蒙德(D.R.diamond)则直观地把CBD定义为城市和区域的心脏。这表明CBD在地理位置上既位于城市的相对中心,也是城市及城市所在区域繁荣与发展的标志和依靠,可见CBD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重要地位。一般认为,CBD的基本特性是:具有中心性、可达性,有较高的人流量,所以往往在城市中具有最高的人际和信息交流量及土地价格,最集中和最高档的零售业,以及密集的服务集中性等等。

RBD的研究时间并不长。前期相关的研究可上溯到1958年,巴雷特(Barrett)在深化了吉尔伯特(Gilbert)于1949年对滨海旅游地的分析,得出滨海旅游地中住宿、饮食、娱乐、商业各项旅游设施是集中布局,并具有明显的向中心区集中趋势的结论,其意义在于把城市地理学的某些理论应用于旅游、游憩的研究中。

1970年,斯坦斯菲尔德与里克特(C.Stansfield &J.E.Rickert)在研究旅游区的购物问题时首次提出RBD,用以描述一个在度假小城镇很早就被发现的现象:在每一个城镇相对集中的区域里聚集了与旅游业有关的商业。他们给RBD的定义是:所谓的RBD就是为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相比较,CBD通常由商业的重要性、土地价格、可进入性和经济地租的相互作用决定,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地段,而RBD的区位则常常决定于旅游景区,如海滩、大瀑布(如尼亚加拉大瀑布),国家公园的入口处(如美国田纳西州的加特林伯格)或一个历史区域等。斯坦斯菲尔德与里克特两位还提出RBD的“异心性”概念,认为RBD是介于旅游点中心和该市居民经常光顾的CBD之间。城市的RBD并不与CBD重合。在形态上,相对于CBD是城市零售设施高度集中的区域,大部分的RBD都是呈长条形的、以步行街形式设计。斯坦斯菲尔德与里克特在研究了美国新泽西州的两个海滨城镇以及加拿大的尼亚加拉瀑布城这三个案例后发现,RBD的形态是长条形的,从来访的游人汇聚点到观光点中心这一地带。

随后,泰勒(V.Taylor)在1975年用宾馆及其他旅游接待设施,如咖啡店、古董店、剧院、服务站、游乐园、饭店、公共浴室和公共水族馆的分布来定义RBD。以南非的东伦敦为例,把上述设施的建筑面积占街区建筑面积50%以上的城市街区,在地图上表示出来,得到RBD是一个长条形。其中,游憩活动主要集中在海滨,其后的边缘区主要为旅游接待设施,特别是提供餐饮服务的寄宿处。这是早期对RBD的研究。泰勒还指出,旅游点是影响RBD区位的最重要的力量,且RBD并不在地价的高峰值地段,而CBD的地价高是因城市中心区位人为竞争的结果。这说明RBD并不一定位于城市中心区,由此获得更多相对低廉的土地。当然也有例外的,如不毛之地拉斯维加斯,其本身并没有特别的自然景观,仅靠人为设计出各大赌场及游乐场,在城市一定区域中发展起来,形成一个效益颇丰的RBD。在功能上,RBD是从城市CBD的功能中分化出来的,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学者们开始真正重视城市的旅游问题,RBD的含义也扩展到城市旅游研究中,并试图以此解释城市里以旅游者为导向的城市功能应如何布局与分布的问题。皮尔斯(Pearce)于1989年对70年代RBD的研究进行了影响深远的评论,而迈耶—阿兰德特(Meyer-Arendt)于1990年则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墨西哥湾海湾滨海旅游胜地作个案研究,对理论有所补充。1991年,巴特勒(R.W.Bulter)在研究加拿大西埃德蒙顿购物中心(West Edmonton Mall,WEM)的旅游与购物关系时也使用了这一概念。他认为购物作为一种旅游活动的地位日益重要,像WEN这样一座世界最大的超大型购物中心,应该被视为旅游吸引物,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惊人的规模和多种多样的休闲设施。但他对RBD的理论没有很大的补充。随后,伯顿肖(Burten Shaw)等对欧洲城市的旅游业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提出Central Tourist District(CTD,中心旅游区)概念,表示此区集中了城市大部分的旅游者的活动。

盖茨(Getz)于1993年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旅游商务区(Tourism Business District,TBD)的概念。它与RBD相对应,与RBD有联系但又有不同之处。盖茨认为,所谓TBD是指游客导向型吸引物和服务十分集中的区域,这一区域与城市中心商务区(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相毗邻,在一些古老的城市,特别是一些欧洲城市,TBD和CBD通常是重合地,分布在老街道内。由于TBD显著的视觉作用和经济效益,市政当局往往高度重视这一地区并有精致的规划。实际上,在一个城市中,要分清是以旅游者为导向的,还是为当地居民提供的设施,是相当困难的。

肖与威廉姆斯(Shaw &Williams)于1994年从分析旅游业在城市的重要地位入手,认为城市在空间和功能上集中了各种设施与吸引物,布局于最能满足旅游者与当地居民需要的地点上,形成RBD。

在国内学术界,保继刚于1995年在探讨深圳华侨城城区发展模式时,提出以旅游业(主题公园)带动城区全面发展,使该区域发展为一个旅游商业区(RBD)。这是第一次在国内的城市与旅游研究中运用RBD的概念,并预见它可能成为新的城市功能区。此外,保继刚、古诗韵两位在1998年,初步研究了城市RBD的概念、研究进展、类型和功能等问题,并认为中国目前已经形成城市RBD的雏形的区域包括南京夫子庙地段、上海城隍庙地段、广州天河城地段、中山市孙文西路步行街、惠州步行街、深圳华侨城及珠海九洲城地段等等。他们指出,未来RBD的研究方向包括RBD的范围界定、形成机制及其影响等。

2000年,柴彦威通过对我国城市居民的休闲空间结构的分析和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居民休闲活动偏爱在自家及城市近距离的休闲活动较为集中的区域进行。休闲空间结构的研究结果为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游憩是在闲暇时间内所发生的积极健康的活动,分室内活动和户外游憩两大类。旅游一般分公务性旅游和游憩性旅游,游憩与旅游是互相包含关系。对于一个具体的旅游地,是由游憩活动、设施和环境及其支持系统(交通、饮食、住宿等)组成,旅游地规划的中心内容是游憩规划,游憩活动、设施与环境是游憩规划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与市场需求联系最密切的部分。

2001年,黄震方等对大城市商业游憩区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城市商业游憩区研究的意义并对城市商业游憩区形成的动力、动力系统结构模型,及城市商业游憩区形成机制进行了论述。同年,侯国林等对大城市商业游憩区旅游开发的原则与产品体系进行研究后指出:游憩区是指拥有一定数量的旅游者和市民、游憩景观、游憩设施,并能承担一定游憩活动的区域单元,游憩和商业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了城市的商业游憩区并逐渐成为城市中心最吸引人的地方。他认为城市商业游憩区是以城市商业中心区为基础,把多种游憩活动的内容融合进去,形成了具有宜人的环境、良好的精神风貌、融洽的人际关系的休憩、购物、游玩的场所,其主要特点是与商业设施和商业活动有着高度的产业、空间共生性。

(2)CBD和RBD关系辨析

通过上述对RBD研究进展的了解,基本可感觉到城市中CBD和RBD之间的区别和关系,我们可通过以下几点对这两种区域做更进一步的解析。

——城市CBD的主要特征

首先,CBD是随城市发展自然而然形成的产物,绝不是规划出来的。CBD形成的历史是伴随着城市自然发展形成的商业集中区。不同地方的人性格不同,爱好不同,各个地方的商人洽谈生意的方式也不相同。因不同行为方式的商人聚集而成的贸易环境不同,各个地方的CBD便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因此可说,CBD的形成和区域风貌是由该地商业传统方式主导的。民国时期,上海人喜欢喝茶、洗澡,商人们过着上午“皮包水”,下午“水包皮”的生活,在茶馆、澡堂里赚钱,在茶馆、澡堂里消费,这就是老上海CBD的发源地的特色。在新加坡,旅馆和茶馆在商务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那是新加坡人谈生意的主要场所,于是新加坡的CBD就发生在旅馆、茶馆密集区。可以说这是最原始的CBD形成模式。

其次,CBD的形成还与地理条件有紧密的关系。当陆空交通都不发达的时候,拥有航运优势的地方,就最容易形成城市的细胞核——CBD。伦敦、东京、旧金山是海湾的CBD,新加坡、香港是海岛CBD,都受益于繁荣的码头经济。中国内地也是这样。上海在开埠以前,建成区位于现在的南市一带,南码头至十六铺的黄浦江沿岸因海运繁忙,货流集散量众多,而成为早期的商贸中心。自上海开埠以后,洋行、银行、商店、餐饮、娱乐设施纷纷作为租借,商业中心向北移,逐渐在周围的街区形成商业街市,形成以南京路为轴线的商业中心区。这种码头经济的带动作用是形成CBD的原因之一。

这一点,汉口有着相同经历。在码头经济的推动下,汉口一度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当时,汉口江面停泊的船只最高达2.5万多艘,码头达到30余个。有记载这样描述当时的景象:舳舻相衔,殆无隙地,仅余水中一线,千樯万舶,尽载奇珍货宝。在其他交通方式极不发达的时候,占尽水运优势的老武汉优先汇聚了各地的特色产品,在汉口形成了大而全的市场,因市场的繁荣,带动了典当、票号、茶馆、酒楼、栈房、青楼、会馆以及各种商号和社会组织的兴起,盛况空前。就连武昌的官宦几乎每天都要过江来汉口收税,顺便吃饭或者听戏。赚钱和赚钱之后的享受在这里就成为最重要的生活内容。一个因商而兴的汉口聚集了天南海北十几万淘金者,创造着十几万商机。人与财高度聚集的环境中,综合商务成本被大大地降低,这意味着利润的提升,意味着商人们可以在这里赚更多的钱,积累更多的财富。由此也可说CBD是为商人而设计的,它是城市财富的聚集体。

再次,CBD是商业聚集的产物,是一个城市的商务贸易服务地,闪耀着最具城市魅力的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如果说城市是人类欲望的集合体,那么CBD就是商人欲望的集合体。当商贾云集,财富汇聚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区域一定会成为世人瞩目的地方,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群集的地方。CBD里总是林立着这个城市最高的建筑,镶嵌着城市最高水平的园林小品,显示着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事实上,世界著名的CBD向我们展示的并不是可怕的钢筋混凝土丛林,而是处处炫耀着财富,处处体现人性关怀的宜人场所。

从中国早期CBD的发生可以看到,商务一定伴随着休闲娱乐业共同发展,而且财富聚集度越高,对于休闲娱乐的需求就越加旺盛,需求的旺盛飞快地促进了娱乐业、服务业的兴旺。由此,从表面上看,中央商务区更加娱乐化和休闲化了,似乎也是一个休闲娱乐消费的集聚区。不同国度情况也有所区别,美国和法国在这方面就有不同。曼哈顿CBD是没有休闲娱乐消费的,因为美国人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开,生意就是生意,因此高楼大厦中间不会出现热闹的娱乐场所,仅仅是在底层设一些快餐店,以供应工作人员快速简单的午餐而已。专门的大型娱乐场所不可能在这里形成中心。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地理的限制,曼哈顿岛屿面积小,当财富高度密集时,商务成本更低,商务机会更多,用于商务的土地就更珍贵,在这样一个商务价值日益提升的地方,休闲娱乐场所占地就显得浪费了。所以,在这种人文环境和地理条件下,为CBD服务的休闲娱乐中心会在CBD的外围形成。这也可说是CBD与RBD二心分离的模式。

——RBD与CBD的共生与独立

RBD是休闲、娱乐、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是因旅游的发展而规划设计出的城市游憩中心。因此,尽管RBD不一定是纯地产意义上的概念,但是与CBD一样,把RBD作为独立的城市空间进行研究将具有更实际的应用意义。

在城市中,CBD与RBD有相互分离的情况,也有相互共生的现象。从上面CBD发生的起源分析,CBD与RBD的共生是很自然的情况。只是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群致使CBD与RBD共生的形态也各不相同而已。

CBD和RBD的共生模式。这种模式在现实的表现中是RBD区域不仅具有旅游、休闲、娱乐功能,更多的是与这个城市最能代表都市特征区域的CBD相融合,与这个城市的旧城改造相融合,从而形成的CBD中的RBD,抑或是RBD中的CBD等等。与CBD的紧密结合与共生对RBD显得越来越重要。CBD因与RBD的融合,形态显得更加丰满和吸引人,而RBD也因其在经济活动领域中的意义越来越突出,而成为CBD形成的主导诱因。

RBD与CBD的共生模式,有完全融合和依附两种形式。

完全融合模式是许多小型的、分散的商业街形式的RBD,更紧密地与传统的CBD结合在一起,让你很难清楚地分辨从哪一条边界划分两个区域。这样的RBD更像是附属于CBD的配套。它更好地满足了那些林立在CBD核心的高楼大厦中的白领精英们的休闲需求,集中地为他们提供暂居的住所,诱人的商品廊、精品店、喧闹的舞厅、灯光昏暗的情调场合、富丽堂皇的剧院、博物馆、展览厅等等。提供彻彻底底的娱乐活动,完完全全的休闲气氛,让那些从高耸的写字楼中走出来的人们在不远处就可以找到惬意的场所。

这样的区域变得越来越受欢迎,这一区域的建筑功能,因为使用这些功能的人群,共同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都市景观,象征着都市繁华和都市人的身份。当你走进去,满眼看到的就是环绕在周围大厦里工作的白领们,独自或者三三两两坐在露天或是透光的玻璃篷下,细细品味咖啡的,专心看报纸的,低声交谈着的,脸上的表情如同在自己家中一般惬意。你会由衷地感叹,这是一个旅游休闲场所。

在此基础上,这样的区域就具有了引导旅游者进入的吸引力。因为这里特有的人群,特有的氛围和特有的情调,都成为值得观赏的景观。这样的环境,更突出了城市旅游的意义。旅游者成为这里的过客,流动的观赏者,被观赏的是活动着的生活情景,是一个能够快速并透彻地体会陌生城市心脏跳动的“景点”。随着CBD与RBD功能的渗透、融合,这样的小型RBD会越来越受到欢迎。

另一种与CBD关系密切的RBD社区,是独立于CBD核心之外的区域。通常这里更像是一个高档的酒店群落,还有大型的购物中心、影视中心、表演中心、展览中心等等,是CBD日常办公之外的一切商务活动的聚集地。在这样的区域中,RBD的功能创新变得尤为重要,是协助CBD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增强服务功能,拓展流量经济的生动体现。

这种综合性很强的RBD类型往往分布在CBD的边缘,在CBD的辐射范围中,是投资效益最看好的地段。北京的燕莎地区就显示出了这种商务休闲特征。另外,中关村核心区辐射下的双安——当代商圈,这个地区位于中关村商务核心区的边缘,作为中关村商务休闲配套具有先天的地理优势,而且从现状的区域环境来看,中关村核心沿着中关村大街向南,逐渐形成餐饮、购物、娱乐配套,以及酒店的汇聚群落,为发展和完善中关村RBD社区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RBD是从CBD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特定功能集群。伦敦、纽约、东京、新加坡、法兰克福、多伦多及中国香港等世界著名的经济中心都市,其休憩产业区(RBD)早已是传统的中央商务区(CBD)的有机内涵与重要补充。例如纽约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东京的银座、伦敦的伦敦城、多伦多的伊顿中心、香港的中环等,无一不是与金融贸易中心同步成长,现在都已成为闻名全球的休憩观光产业区。

从RBD与CBD相互依附的情况分析,RBD对于提升CBD的魅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到过纽约世界金融中心曼哈顿的人们最津津乐道的不是不足1公里长,集中了几十家世界一流金融保险机构及上百家跨国公司总部的华尔街,而是在这堪称世界资本密度最高的地区周边同时集中了自由女神像、卡内基音乐厅、第五大道商业区、百老汇剧院、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央公园等著名的休闲娱乐好去处。人们这样形容亲历的感受,“徜徉其中,你闻到的不仅是金钱的味道,更能呼吸到浓郁的文化气息”,尤其是多姿多彩的夜生活令人流连忘返。

而香港人一提起CBD,就会说中环,这是香港金融贸易的心脏,上千万的游客在这里消费近百亿美元,使这里同时成为著名的购物天堂。围绕中环的RBD已经成为来香港的旅游者必定游历的场所,它向人们展示了香港娱乐产业繁荣的景象,物质极大丰富,氛围如此轻松,已经不仅仅是CBD的配套社区,而是具有旅游性质的观览社区,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的游览功能超过了它所提供的服务功能。与此同时,人们也因此对中环、对香港的CBD印象更加深刻,这对于吸引投资者进入极为有利。

CBD是城市繁荣的标志,但它绝不是只有商务活动的功能,充分挖掘、提升RBD功能,将大大有助于整个中央商务区的配套完善,引来更多的投资者驻足。由此可见,在国际CBD发展成熟的地区,已经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CBD(中央商务区)和RBD(休闲商业区)功能互促互进、比翼齐飞的发展模式。

——二心分离的RBD的几种典型形态

随着城市景点旅游功能的逐步扩大和延伸,RBD功能逐渐泛化,城市RBD与CBD二心分离现象也时有发生和发展。到目前为止,独立RBD的生成形态大致有以下几种:

自然风景旅游区的RBD。旅游区主要出入口或旅游区内,可形成一个为旅游活动服务的设施集中区,由于长期的发展而形成集镇或小城市。如五岳独尊的泰山,不仅是旅游胜地,而且曾是许多帝王率领文武百官、千军万马封禅祭天的地方。泰山脚下的泰安市,就是作为登山旅游者的RBD。黄山与黄山镇、华山与华山镇等等皆因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使RBD兴旺发达而形成市镇。如果说庐山顶上的天街是庐山风景区内的RBD小村,那么庐山脚下的九江市,则是风景区外的RBD城镇了。

大型人文景观周围的RBD。这类RBD常位于大型人文景观周边,不可避免地也能形成相当规模的市镇。如孔庙、孔府、孔林等一批人文景点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使为之服务的RBD在漫长的岁月中围绕“三孔”圣地而形成了当今的曲阜市。大型皇家陵墓区也可因旅游功能而产生RBD,进一步发展成为市镇。如黄陵为满足拜谒瞻仰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陵的需要,使黄陵县作为一个RBD存在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大型宗教寺庙汇集的宗教旅游区,如五台山、武当山,其山门内外总有相应的RBD或市镇为其配套服务。承德避暑山庄的出入口处,早先为帝王将相这群特殊的旅游者服务的RBD,业已发展成今天的承德市。

市内旅游景观入口处的RBD。大凡市内有庙宇的地方,庙前常有相配套的RBD,形成一种热闹非凡的庙市或庙会集市景观现象。如南京夫子庙由食肆、文具店、书画轩等组成的购物街区,天津妈祖庙两侧的文化街及庙前广场,苏州双塔寺前塔庙市场,上海城隍庙地段的商铺区等,均可成为这类市内旅游景观处RBD的例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城市游憩商业区,首先它是商业区,应当以城市商业区为中心,这里的商业文化、商业氛围、商业建筑景观、城市风貌、各种商业、休闲、娱乐服务设施等足以吸引源源不断的旅游者前来购物、娱乐、观光、休闲和游憩,这些就是游憩商业区的旅游吸引物聚集体或说是旅游资源。然后才是城市游憩区,也就是说城市游憩商业区应当以商业功能第一,而不是旅游功能第一,虽然它的主要客源中旅游者占相当大的比例。国内外的一些游憩商业区,还有我国比较著名的上海外滩,这一世界知名游憩商业区,都是商业功能第一,而不是以收售门票为主要特征且旅游功能为第一的旅游区,当然,其游憩功能也促进了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