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接触和了解。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唐穆宗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积极兴修水利,筑堤防洪,泄引湖水,灌溉田亩千顷,成绩卓著,深受百姓热爱。
位于龙门南山上的白居易墓园内的诗人塑像
白居易早年在洛阳的故居,就是白氏先辈在洛阳的居住地。白居易的曾祖父白温在大周朝做官时(约700年)就在此居住过。后来,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及几位叔父在此生活过,因此,这里就是白居易在洛阳的“老家”。
贞元七年(791年),20岁左右,白居易在符离,“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白居易集》卷69)。贞元十四年(798年)夏,白居易自符离送母至洛阳,移家洛阳,自此在洛阳住到804年,达五年多之久。贞元十六年(800年),在长安中书舍人领礼部贡举高郢主试下,白居易以第四名中进士第,在同中第的17名中最年少。及第后东归洛阳、符离省亲。白居易从10多岁到30余岁,与他的亲人们在洛阳毓财里白氏宅第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这座房子也就成了他早年在洛阳的故居地。
唐长庆四年(824年),53岁的白居易杭州刺史任满,改授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秋天,回到他向往已久的洛阳,从田姓手里买得履道里故散骑常侍杨凭宅。“老爱东都好寄身”(《白居易集》卷20),白居易把履道里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但仅仅过了一个冬天,次年三月,白居易又改授苏州刺史。一年后因坠马受伤和眼疾,告假免郡事。百日假满,再次返回洛阳。不过,这次在洛阳仍未停住脚,随后到长安做了一年的秘书监、一年的刑部侍郎。大和三年(829年),58岁的白居易终于再次求得分司,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四月末,白居易回到了履道里。自此再也没有离开过洛阳。
白居易为什么“老爱东都”,对之梦寐以求呢?一是他厌倦朝中的“党争”,力求远祸以避害,洁身而自好。二是洛阳是东都,这里有许多白居易的同僚旧友,如裴度(白居易有诗赞裴“十授丞相印,五建大将旗”)、牛僧儒(牛曾在白的主试下登科,后又曾在朝中为相)、崔玄亮(崔与白同登拔萃科,二人是多年的好友)、刘禹锡(自白居易离任苏州,白、刘二人相遇扬州,携手归洛,刘成为他晚年感情最笃的挚友)等也家居洛阳。三是这里的人文环境、自然风土条件好,尤其洛南里坊,园林毗连,芳荫佳木,伊水纵横,是一个最宜退休养老之地。四是白居易青年时代就家居洛阳,对洛阳有着一种特殊的乡情、乡恋。
白居易对其履道里宅园钟爱有加,晚年在这里过着悠闲自得、十分惬意的生活。履道里宅园本身就有较好的园林基础,白居易入住后,又吸收苏杭等南方园林的精巧灵秀的特色,对其进行了多次修葺,使其成为在东都颇有名气的私家园林。
白居易晚年在洛阳度过的18年中,与其交往的僧人,单是在洛阳各个寺院的就有近30人。他尤其钟情香山寺,他写了有关香山寺的诗文有20首(篇)以上。
在文学上,他与元稹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其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尖锐地揭露了当时政治上的黑暗,抨击了现实中的流弊,表现了爱憎分明的进步倾向。除讽喻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也独具特色,为千古绝唱。白诗语言通俗,深入浅出,平易自然,不露雕琢痕迹,其诗刻画人物形象鲜明,以情动人,艺术造诣高超。
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他在67岁时,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这个醉吟先生,就是他自己。他在《醉吟先生传》中说,有个叫醉吟先生的,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诗友、琴侣一起游乐。事实也是如此,洛阳城内外的寺庙、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游过。
白居易喝酒时,有时是独酌,如在苏州当刺史时,因公务繁忙,用酒来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来解除九天辛劳的。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如果没有九天的疲劳,怎么能治好州里的人民。如果没有一天的酒醉,怎么能娱乐身心。他是用酒来进行劳逸结合的。
白居易更多的是同朋友合饮。他在《同李十一醉忆元九》一诗中说:“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在《赠元稹》一诗中说:“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白居易逝世时,时年75岁,葬于龙门山。河南尹卢贞刻《醉吟先生传》于石,立于墓侧。现今洛阳人和四方游客,知白居易生平嗜酒,所以前来拜墓,都用杯酒祭奠,墓前方丈宽的土地上常是湿漉漉的,由此可见,后人对这位诗仙是多么爱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