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产品供给的精神内涵

文化产品供给的精神内涵

时间:2023-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各国发展历史表明,不同国家民族具有不同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特征,代表着各自不同的国家精神和文化传统,任时代变迁,传统文化始终是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和血脉。不断创新创造、生产的文化产品,既有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既为我国百姓所喜闻乐见,又能被外国民众所理解,这样优秀的文化产品,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
文化产品供给的精神内涵_西部文化消费与文化市场

在2014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19]文化产品以内容为重,以社会效益为重,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在我国一件好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在内容上要始终坚持如下原则: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坚持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按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全面推动现代化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建设要始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全国人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创造出既有高尚精神内涵,植根优秀文化传统,反映时代精神,又“接地气”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繁荣丰富群众社会文化生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自豪感和自信心,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战略任务,并且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此后,党中央集中全党全社会的智慧和共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完善、提升和概括。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和最新表述。这一表述包含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20]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社会舆论引导、文化环境熏陶、自觉实践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全体公民内在的精神标杆和外在的自觉行动。文化创作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方向,摒弃低俗,推崇高尚,要充分发挥文化滋养心灵、陶冶道德情操的作用,充分运用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文化载体和文化活动,生动、形象、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深入人们的内心,凝聚起全民族共同的精神力量。

(三)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世界各国发展历史表明,不同国家民族具有不同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特征,代表着各自不同的国家精神和文化传统,任时代变迁,传统文化始终是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和血脉。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出来,并积淀和传承至今的文明智慧的珍贵结晶,其中包含的大智慧和至真、至善、至美熠熠生辉,始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撑和心灵家园,为国民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心灵慰藉。如传统文化中的诸子百家学说,“仁者爱人”“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义礼智信”“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强不息”等思想,至今仍深植在国人心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规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超越时代局限、反映中华文明永恒价值的特征,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贴近,与民族共同的利益和福祉相契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21]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22]今天我们建设文化强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宝库,对其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紧扣时代主旋律,贴近社会要求,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创新创造、生产的文化产品,既有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既为我国百姓所喜闻乐见,又能被外国民众所理解,这样优秀的文化产品,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

(四)以中国梦共同理想凝聚人心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的实质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中国梦的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梦想,是国家的梦想。“任何民族的文化中,都包含着人们的追求、理念、向往、愿景、直到信仰。而正是这些东西,构成了这个民族的精神支柱、精神能量和精神生活的范式。”[23]“中国梦”让国人看到了美好前景,鼓舞了干劲,激发了正能量。中国梦包含着文化梦,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需要发挥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一切社会文化源泉充分涌流,我们的文化创作、文化生产,要紧紧契合中国梦所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用中国梦共同理想凝聚人心,从中国梦的共同理想中激发创作灵感,讴歌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创作出更多更好、更精彩的文化产品。

(五)借鉴世界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

正如自然界的多样性一样,人类文明因其多样性而丰富多彩,散发着无穷魅力,“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24]。人类文明也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25]。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各种文明千姿百态,但文明之间的交流必须秉持平等、尊重、谦虚的态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善于吸收借鉴他国优秀文化的民族,也必然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对外来优秀文化始终敞开“兼容并蓄”的宽广胸怀,越是强盛、越是开放的时代,越是开放、越是强大。盛唐时代出现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座高峰,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气象。强盛的国力带来的无比自信,造就了一个开放的盛唐,全面的开放又将唐朝推向顶点。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国文化建设中,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对世界优秀文明,我们要自信地吸收借鉴,在充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时代,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要自主地吸收借鉴,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明的自信、耐力、定力。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发展好中华文化。[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